一
当年古天乐拍的《寻秦记》曾火得一塌糊涂,让他收获无数铁粉。主题曲《天命最高》成为了古天乐的经典曲目,旋律大气且厚重。《寻秦记》的脑洞大开,让我们吃瓜群众知道了一个“历史真相”,原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要消灭项少龙存在的证据,嬴政要把项少龙从历史中抹去,让人们永远不要再提及到此人。当然,我们知道《寻秦记》只是一部古装穿越类科幻剧,当不得真。但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却确实有这么两个人,在秦朝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陪伴秦始皇二十年左右,同秦始皇共同走过了吞并六国建立大秦王朝的雄伟路程,而这两人却犹如《寻秦记》中的项少龙,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记载了他们的开始与背景,也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了他们的结局与功绩。唯独《史记》对他们有着只言片语的记载,但却连列传都没有给一个。他俩就犹如天外飞仙,悄悄的来了,又悄悄的走了,只留下了一朵历史的神秘云彩。他俩就是秦朝的右丞相王绾与左丞相隗林。
二
秦朝的丞相不是李斯吗,什么时候出来一个王绾与隗林?李斯确实是秦朝的丞相,但他不是一开始就是丞相。而且李斯也只是秦朝的左丞相,不是右丞相,右丞相是冯去疾。《史记·秦始皇本纪》写到:“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那么左丞相与右丞相谁的官职更高?答案是右丞相。古语常说:无人能出其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进一步说明先秦之时,右为尊,左为副,李斯的左丞相乃是副丞相。
王绾与隗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秦始皇二十六年在讨论秦王新尊称时,王绾出现了,这个时候李斯还是廷尉。在秦始皇把自己的新尊称定位“皇帝”后,紧接着王绾与李斯展开了一场论战。论战的焦点是王绾主张分封制,李斯主张郡县制,最后李斯胜出。
隗林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这段话:“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这里记载了秦始皇二十八年,隗林陪同秦始皇在琅邪巡游,并在海上开了一个会。当然,在这里王绾再一次出现,也是最后一次出现。而隗林是第一次出现,也是最后一次出现。两人从此便在史书上销声匿迹了。
我之所以认为王绾为右,隗林为左,一是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文字分量,二是根据在为政表现。当然我的推论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但这个并不影响本文要讲述的重点。因为本文要讲述的重点是:这样两个人,身居丞相要职二十年左右,陪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居然在整个历史中来无影去无踪。唯有《史记》留得只言片语,连个列传都没有,还比不上一个差水平的刺客荆轲,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三
为什么说王绾与隗林坐丞相位置有二十年左右?我详细说明一下。秦始皇时期最早的丞相是吕不韦,证据是《史记·吕不韦列传》:“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不过吕不韦因为其历史地位的特殊性,他是独相,一个人掌握相权。所以在吕不韦时期没有左右丞相之分,因而吕不韦的称谓又叫“相国”。
但是吕不韦的好日子不长,因为受嫪毐事件牵连下了课,接着丧了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到:“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大家请注意“十年”这个词儿,吕不韦在秦始皇十年的时候被撤了职,即丞相位置空了出来。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第一次称李斯为丞相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司马迁写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李斯是在他与博士淳于越争论分封制与郡县制时,《史记》中第一次出现了“丞相李斯”的字眼。说明秦始皇三十四年的时候,李斯当了左丞相,那冯去疾肯定也当了右丞相。
那从吕不韦下台的秦始皇十年到第一次出现“丞相李斯”的字眼,中间有二十五年的时间。请问这二十五年是谁在当丞相。根据前面秦始皇二十六年出现的“丞相绾”与二十八年再次出现的“丞相绾”与“丞相隗林”,可知这二十五年都是王绾与隗林在当丞相,二十五年时间不可谓不长。
但是“丞相绾”与“丞相隗林”最后一次出现毕竟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完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就卸任了,李斯与冯去疾组合上任了,只是史书没有写而已。确实有这种可能性,即使如此,这二人也当了十九年的丞相,也确实如我说的二十年左右。
此二人坐了二十年左右的丞相位置,陪同秦始皇走过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路程,政治地位不可谓不高,分量不可谓不重。如果说二人是庸才,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内容可记载,这是说不过去的。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会让两个庸才坐在丞相位置上二十年左右吗?连稍有威胁的韩非都不放过的李斯,会让两个废物在自己头上呆二十年吗?但是这两人就是来无影去无踪,找不到更多的史料,这还真是一件怪事。
好在王绾的资料多一些。他先是和御史大夫冯劫及当时还是廷尉的李斯共同向秦始皇建议把尊称定位“泰皇”,后面和李斯发生了论战。前面这个材料因为是三人共同建议,看不出王绾的任何能力。但是在与李斯的论战中,史料有点抹黑王绾。为什么说抹黑?因为《史记》说王绾主张分封制,而李斯主张郡县制,那么王绾代表的是保守与落后,李斯代表的是先进与开放。但真是这样的吗?我们可要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就已经采取了郡县制,此政策已经是秦国根本大法之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到:“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王绾作为一个有着丰富从政经验的老丞相有必要去推翻商君之法吗?可见王绾难得露一下的脸,居然还是被抹了煤灰的。而隗林更悲剧,他的存在只有四个字“丞相隗林”。王绾与隗林到底怎么回事?是谁想让他们消失?
四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秦始皇三十一年,这是王绾、隗林与李斯、冯去疾到底那个组合在当丞相比较模糊的一年。有可能王绾与隗林在二十九年时就已经下台,但也有可能是三十三年下的课,李斯与冯去疾三十四年才正式当上丞相。所以秦始皇三十一年是丞相面孔很模糊的一年。但是我恰恰认为这一年是王绾与隗林无故下课消失,李斯与冯去疾正式上台掌权的交接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
话说秦始皇在这一年的某一天晚上带着四名大内高手微服出巡咸阳城,居然在兰池宫遭遇盗贼有组织的刺杀。全靠四名中南海保镖给力,加上秦始皇本身也是个练家子(他的武功在一剑砍断荆轲左腿之时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盗贼的刺杀没有成功,但有盗贼逃脱。《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事进行了详细记载:“始皇为微行咸陽,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问题来了:首先,这是咸阳城,并非博浪沙,请问双方交战之时,秦军的巡城治安军队在哪里,为何反应迟钝?其次,刺杀地点发生在兰池宫,此乃皇家场所,请问盗贼如何进的皇家禁地?再次,皇帝微服出巡这样私密的事情,盗贼如何能得知?他们怎么可以做到在准确的地点,准确的时间,挑选皇帝随从最少的时候下手?最后,秦始皇没能抓到活口,后面在咸阳进行大搜捕也没能找到逃脱者,难道盗贼会飞天遁地?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秦朝高层内部出现了问题。我不相信这是山东六国流亡贵族的杰作,我更相信这是一场后人永远无法得知内幕真相的政变。
现在我来做一个脑洞大开的假设:不知什么原因,王绾与隗林联手在秦始皇三十一年进行了一场针对秦始皇的刺杀政变,但最终遭遇了失败。不过,王绾与隗林是两个老江湖,早就在刺杀失败后成功跑了路,所以秦始皇并没有抓到他们。但不知何原因,秦始皇并没有公布此事,只是做了淡化处理。秦朝政府也只是对外大张旗鼓地查抓盗贼,但对更深层次的问题避而不谈。到了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依据江湖术士的一个“亡秦者胡”便北击匈奴,同时还启动了征伐南越的战争。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秦始皇要通过这两场开疆扩土的战争还要顺便找到王绾与隗林。好比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更深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建文帝。秦始皇对外通过作战扩土的方式寻找二人,对内在其第三十四年时,借着李斯与淳于越的论战,进行了焚书坑儒,意在彻底消灭王绾与隗林的存在。我们想想,李斯与淳于越有必要针对“分封制”与“郡县制”再次进行论战吗?关于郡县制,商鞅早已立法。李斯与王绾争论之时秦始皇早已肯定了李斯的主张,淳于越闲来无事自讨没趣吗?秦始皇之前对郡县制的肯定是屁话吗?其实这一切都是套路,都是为方便始皇帝找个由头“焚书”而已。
《寻秦记》中秦始皇因为项少龙“焚书坑儒”是假的,或许为了王绾与隗林才是真的。他俩可能才是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项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