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冬天

冬天来了,多数人并不觉得冷,很少有人再包毛巾,围围脖,戴栽绒帽子。年轻人火力大,穿件羊毛衫或保暖内衣就过了冬;五十岁以下的,再冷也是光着头;过了五十,戴个鸭舌帽,穿呢子半大衣或鸭绒袄;穿棉袄、穿棉裤的多是六、七十岁的人。还有一个现象,女的比男的穿得厚,包裹得严。

室内取暖与过去也不一样了,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用上暖气了,有的村已经接上了天然气,有的村是自己烧的土暖气。不管土的洋的,室内的温度不低于15度。供暖好的,20度,25度。从外边回来,就变化了季节,就从冬天来到了春天,来到了秋天,慌着把外套脱下,只剩下不厚的内衣。

以前的取暖与现在比起来,真是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农村,住着两间或三间空落落的大房子,窗户上糊层窗户纸,门上挂个薄门帘,挡不了多少冷。取暖全靠火炉台的一点热。火炉台是用砖盘起来的,长方形,二尺来高,贴着炕边。它有一个内膛,用麦秸泥糊好,两块砖各砍个半圆的火口,填进去用煤土和好的煤。做饭的时候,煤眼捅大点;不做饭了,只留个火枪粗的眼儿,整个屋子全靠它取暖。

炕是靠火炉台的火烧热的。炉灶既能做饭,火道眼又与炕相通。一块蓝砖当阀门,做饭的时候把砖往里一推,烧炕的通道就堵住了;烧炕的时候再把火口盖住,让火顺着炕道往里走。

冲着炉灶的地方最热,让孩子或者老人睡,两侧的热度相对低些。烧的好了,躺在中间的睡到半夜能烧醒。那些条件差的户,没有煤火取暖,睡前就用柴火烧一阵子炕再睡。

睡冷炕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钻被窝时,冷得伸不开腿。有的穿着棉衣睡,待到暖热了,再脱;有的是先脱了棉裤坐在被窝口,暖热半个被窝后,再一点点往里进。下半身进去了,上半身还露在外边,等被窝热了,再脱袄。

穿的上,男的穿对襟棉袄,女的穿偏襟棉袄,统统是延腰棉裤,有的妇女干脆就做个大宽腰棉裤,外面用包袱带一扎,再让小孩子跳进去取暖。村里有个妇女看孩子,把孩子揣在裤兜子里,早晨吃饭她舀了一碗刚出锅的糊涂,孩子用手一扒,一碗糊涂全扣在了脸上,孩子烧的山叫唤,长大了还留了疤。

还有一户人家,媳妇刚生了孩子没几天,因怕冷,婆婆就把孩子放进她的裤腰里。孩子姥姥来了,要瞧瞧闺女和外甥,到了屋里只见到闺女,不见炕上有外甥。这时,婆婆把腰掀开,露出一个小脑袋瓜。

小孩子们早晨起来时要烤烤棉袄和棉裤,把棉袄棉裤的两条胳膊两条腿烤得热烘烘的才起床。起来后,贴着墙跟儿晒太阳,脸蛋、鼻子都是红的,鼻涕不断流,擦鼻子弄的袄袖子明晃晃的,大人们常戏谑小孩子说,看你袄袖子能划着洋火。

在冬天,揣手是取暖的基本动作,街上的人个个揣着手,脚还得不停地跺着。上课的小学生,不定什么时候就跺上一阵子,把老师讲课的声音都压住了,跺得狼烟四起。

棉袜子底是由多层棉布缝制的,洗脚少,里面粘了厚厚的脚皴,非常不舒服;晚上放在煤火台上烤烤,满屋子都是臭袜子味。

穿着打扮能把人的年龄增大,也能把人的年龄减小:穿粗布老式棉袄棉裤、包头巾的年代,四十岁的人看上去比现在的六十岁还老;如今穿着打扮讲究的人,六十岁的人了,看上去不过才四十岁。

过去,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熬过了冬天,经历了最冷的天气,其余日子就不在话下了,风风雨雨都能抗过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去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