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期看完东野圭吾的《恶意》,该如何描写看完后的感受呢?大概就是心口突然中了一枪,砰的一声,耳边突然响起一阵巨大的轰鸣,久久回响不绝,而后世界又骤然寂静下来仿佛归入一片虚无。这种震撼共鸣让人久久不能平息,原来是这样,竟然是这样,一切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
曾经我一直以为东野圭吾只是一名单纯的侦探小说作者,而当我看完他的《白夜行》、《信》、《恶意》等作品后,确实明白大家为何评价他是“社会派”推理掌门了,其作品对人性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深入骨髓。
曾经我一度以为当你知道凶手是谁时,一本侦探小说就已差不多渐入尾声了。但其《嫌疑犯X的献身》与《恶意》却都是在开篇就告诉读者凶手是谁,然而却在结局之处又迎来一个巨大的翻转,让人震撼不已甚至久久不能释怀。
可能因为近期发生的事情,《恶意》这部作品实在太能让我感同身受,如果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是不是可以修正很多曾经因无知犯下的错误?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如西方宗教学所说“人生来是有原罪的”?
二
在《恶意》这部作品中,文中大概4分之一处就指出凶手是受害者日高的好友野野口,但是野野口虽然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却对其作案动机一直三缄其口避讳不谈,于是引起警探加贺对案件的深入调查。
受害者日高是凶手野野口的国小国中同学,成年后,日高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而野野口却是郁郁不得志的国中语文老师,野野口从小也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当野野口得知日高成为作家后,于是去拜访日高,成名后的日高并没有将野野口拒之门外,而是好心帮忙让野野口也成为小有名气的儿童文学作者。
这样一个算是野野口好友兼恩人的人日高,却被野野口费尽心思杀害。在案件的一步步调查中,各种微小证据慢慢浮出水面:被日高以毒丸子杀害的猫,日高已出版的大部分作品竟然与野野口的手稿基本相似无二,日高意外死亡的前妻与野野口实际有私情,等等一系列所谓的事实塑造出日高实际是一个抄袭好友作品、要挟好友做自己影子作家、甚至因前妻与好友有私情而残忍谋杀前妻的一个虚伪卑劣甚至病态的恶人。
其实,凶手野野口才是受害者,在癌症复发生命的最后时期,野野口不过是为了给心爱的女人报仇,不过是为了自己应该享有的尊重和荣誉,不过是为了讨要一个公道,这才策划了这起谋杀,这样的事实一经披露瞬间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野野口成为了让大家同情的杀人犯,而日高却被众人所不齿甚至诛笔讨伐,这样一个恶人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三
如果故事就此落下了帷幕,也算得上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推理故事。但是东野圭吾将故事引导向一个令人惊恐的方向(就如同《嫌疑犯X的献身》的结局)。
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多事的加贺警官始终觉得不对,当一切虚伪的假象被一层层地剥开,我们才发现,没有代笔,没有威胁,没有婚外情,自然也没有谋杀前妻或是那只猫。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野野口精心策划的阴谋,这样的费尽心机殚精竭虑不仅仅是为了谋杀日高的生命,更是为了谋杀他的人生,甚至摧毁他的人格!
死亡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如果不是加贺的坚持,让真相得以昭告天下,野野口也许真的就可以蒙蔽所有人,让身患癌症的野野口即使是凶手却依然可以名利双收。
四
事情追溯到两个主人翁年幼时,因父亲工作原因转校而来的野野口和日高住在同一个街区,上同一所国小国中,野野口因校园暴力不愿上学时,是日高天天锲而不舍的来找他结伴上学。
日高有原则感有正义感,从小就敢直面校园暴力,无论被欺负到什么地步也不会屈服。而野野口内向胆小,为了避免被欺负被暴力,他转而主动做了恶势力的跟班,参与一系列校园暴力行为,甚至按住女同学让其惨被强奸并拍照摄像。
当野野口处处在背后说着日高的坏话时,日高真的一无所知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便如此,日高依然接纳了这样的一位朋友,并尽自己全力利用自己的资源让野野口也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甚至在得知野野口就是强奸案的帮凶时,日高也选择替好友隐瞒事实。
从以上看来,日高简直可以算得上是野野口的恩人甚至救世主,而野野口不仅没有感激,甚至以怨报德。
“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就如同警探加贺所说:
“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然后你长大成人了,又不得不陷进忌妒日高的泥淖。这世上你最不想输给他的人,竟然率先一步成为作家。我试着想象你获知他夺得新人奖时的心境,不禁全身汗毛都竖立起来。”
凭什么学生时代时,一个破烂街区的日高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夸赞?
凭什么面对校园暴力时,日高明明打不过那些恶势力却偏偏喜欢多管闲事自以为是能帮助野野口?
凭什么日高能成为名利双收的畅销作家,而野野口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儿童文学作家?
凭什么日高能过得这么顺风顺水,而野野口却得了癌症甚至二次复发?
凭什么?凭什么?这一切无从释放的恶意如癌细胞般不断积累蔓延堆积,当野野口得知日高握有其帮忙按住女同学害其被强奸的证据时,闸口打开,恶意如倾泻奔流的洪水肆虐吞噬了野野口最后的良知。
“既然得不到这一切,不如毁掉。不仅毁掉你日高的生命,还要摧毁你日高的人格。”多么可怕的恶意与浓烈的恨意。
五
读完《恶意》后,那种巨大的凛冽的寒意让我不寒而栗。
在《恶意》文中,警探加贺也曾经历过校园暴力,当加贺问施暴的学生,为什么要打人时,那个孩子回答到“我就是看他不爽”。
这么毫无逻辑,毫无道理的话却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野野口的影子,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曾经历过校园暴力。譬如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总会有那么几个可以称得上是“无恶不作”“无可救药”的坏学生。我们或多或少有意无意之中都成为了他们的帮凶。也许我们没有像野野口那样做恶势力的跟班为虎作伥,但是我们的漠然置之不理何尝不是一种助纣为虐?我们有意无意的孤立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校园暴力?
小学四年级的我因为贪玩调皮摔断一条腿,后来有一段时间需要依靠拐杖行走。每每此时,总有小伙伴们嘲笑讥讽我是跛子是瘸子,然后我会生气委屈不想出门,当我躺在床上凝视一方玻璃外的天空时,内心巨大的无助与恐慌仿佛要吞噬我,是不是真的以后走路永远都会一跛一瘸?这种心理阴影笼罩我许久,直到彻底走路与旁人无异才终止。也正是因为这一事件,小学6年级时我转学到了另外一个小学。
所谓的异类更容易成为大家欺负的对象,譬如单亲家庭的孩子,譬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譬如家境很贫寒的孩子……明明没有妨碍到我们半分,但简单一句“看你不爽”就可以成为欺负人的理由,多么可怕多么无知多么令人沉痛不已。育人育德,孰轻孰重?
六
西方宗教学里说“人生来是带有原罪的”,原罪分为七种,忌妒便为其中一种。
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忌妒这种情绪无处不在。
年幼时,你是不是也曾忌妒过班上的尖子生能得到老师的重视与喜爱?工作后,你是不是也曾忌妒同事比你上升得更快更得领导器重?生活里,你是不是也曾忌妒隔壁家的小孩比你更优秀?甚至也曾忌妒过自己的朋友乃至兄弟姐妹比自己更优秀?
在野野口和日高的友情里,看似牢不可破的友情其实如此脆弱不堪,看似完美其实暗藏多少不可告人不为人知的恶意?
你是不是也曾在背后说着朋友或者他人的坏话?是不是也曾与他人联合起来孤立一个人?是不是也曾恶意诅咒对方不得好死?是不是也曾在某一瞬间有过这么阴私恶毒的情绪?
一切的恶皆有因果。就如同《恶意》的结尾处:
“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青少年时期,你之所以讨厌日高,理由之一恐怕是你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
这一切恶意的起源,皆在于野野口母亲总是用一种高人一等的语气数落着她的邻居们“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绝对不会到这里来居住!”这些话语在野野口心上烙下深深的痕迹,对于日高,野野口觉得自己是有优势的,而后两人巨大的生活落差让野野口开始深深的忌妒,正是其母亲的行为亲手在野野口心口上种下恶因。
七
我们无法自知有时无意的语言和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伤害。
譬如因为他人意识或自己的主观意识有意无意孤立一个人;
譬如经过捡垃圾要饭的乞丐,我们会掩起口鼻加快走过;
譬如遇到受害者的呼救,我们会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忽视不理;
譬如朋友或是同事取得成功,我们会嗤之以鼻嘲讽其成功是因为溜须拍马屁或是出卖色相…
当我们习惯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他人甚至朋友家人时,当我们终日活在忌妒怨恨等等不堪的负面情绪里时,这样的人生该是多么可悲?
《恶意》文中以加贺的角度对野野口有段这样的描述:
野野口仰起瘦削的脸,招呼我。此人的容貌比我先前所熟识的要老多了,只是因为时光的流逝吗?我不禁再度忖想。
一个人的性格甚至其人生经历总是会刻画到其五官融入其骨血中。你对生活的感受都会在五官里体现出来。
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好,我想人都应该具有向善性的。如何向善?我想应该是多具有同理心,即多在对方角度上考虑问题照顾其感受。
也许这会很难,没关系,我们慢慢学。也许以前犯下的错误已经无法纠正,但我们可以避免以后犯下类似的错误。我想明白一个道理,什么时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