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1张图片
IMG_2824.JPG

皮特·蒙德里安《胜利之舞》(1942-1944)

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你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Non-consensus)的观点,才能打败竞争对手。

——杰夫·贝佐斯

一、

“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有哪些?”哈佛大学资深认知科学家David Perkins问道。多年以来,他在开展“为理解而教”(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项目时,为了让大家更重视“理解”这个很难理解的概念,他经常问这个问题。

后排有人举手回答:“欧姆定律”

“你是怎么做到理解这个知识的?你怎么知道自己已经理解了它呢?”

“欧姆定律的基本形式,至少可以提供一种粗略的范式:气流量(热导管的电流量)=气压(电压)/导管阻力(电阻)”看来原本似乎只属于电线、电池和电灯泡世界的欧姆定律居然可以被如此广泛应用。

接着,他继续讲述了自己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项知识。在他的家里,有些房间很冷,所以他根据欧姆定律,按照能够大幅提升气流量的方式,重新配置了房子的通风系统。

这十分有趣,我是在学了欧姆定律之后才看到这个故事的。回答“欧姆定律”的这个人,他的理解也不限于欧姆定律本身,他看到欧姆定律可以延伸出一种十分普遍的逻辑(至少是粗略的范式),可以运用在热导管和其他系统中:气流量=气压/导管阻力

延续上面的思路,我们再深入一步。同样的模式也适用于许多物理定律,例如,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可以改写为:加速度=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物体质量

我们还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例如,贪污=权力/社会及法律约束。这个公式表达了“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的深意。假设不存在任何社会或法律约束,即分母为0,则绝对的权力就会招致趋于无限的腐败。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2张图片
IMG_2750.JPG

上述这类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而且明显是积极主动的理解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这些理解就需要一个新的名称,David Perkins称其为“全局性理解”(Big understandings)

判断一种理解是否具有全局性的标准包括:

深刻见解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

行动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等。

伦理道德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督促我们变得更加的道德观,更加人性,更加的同情心,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

机会方面:全局性理解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

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回答“欧姆定律”的人如何达成全局性理解:

深刻见解方面:根据欧姆定律的基本范式推导出:气流量=气压/导管阻力

行动方面:重新配置了房子的通风系统

伦理道德方面:成功地帮助了自己的家庭。

机会方面:在自家房子的通风系统坏的时候,能够想起来使用。

二、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但又“残疾”的中国初中生,我也尝试回答一下哈佛大学认知科学家David Perkins的问题。

这一切先从著名的“四象限法则”开始:

将所有的事情按照紧急与重要的程度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四个类型。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3张图片
IMG_2764.PNG

重要且紧急:需要尽快处理,最优先。

重要不紧急:要是第一,其实就是指:把时间尽量优先花在第二象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就是由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演化而来。

紧急不重要:不太重要,但需要尽快处理,可考虑是否安排他人。

不重要且不紧急:不重要,且也不需要尽快处理,可考虑是否不做、委派他人、或推迟。

这是一个相当经典的理论,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有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重要?我觉得都很重要。这种问题的根源就是四象限法则是心法,而不是算法。

那有没有算法可以为四象限法则找一个最优解呢?我们可以根据上文欧姆定律的范式来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先估算一下每个任务的“重要程度”,然后算一算每个任务的“密度”。

一个任务的密度=重要程度/完成时间

一个衡量任务重要程度的简单办法就是这个项目能给你带来多少收入。比如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你可以用一个小时完成,它能给你带来200元收入;第二个任务你需要三个小时完成,他能给他300元收入,那么你应该先做第一个任务,因为它的密度是200,然后第二个任务的密度只有100。

这个思想其实就是数学的“量化思维”。你不能光说重要,到底多重要的事,才算“重要”。我们把这个算法,叫做“加权最短处理时间”算法。

这篇文章显然不是来讨论时间管理的。我们会发现四象限法则提供了一种范式。

一件事情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层面的,也可以是物质层面的。我们称之为“收益”。

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的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短。在生活中,一件事的好处能够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我们称之为“长半衰期”。如果第二天就已经记不得了,产生不了长期的效果,就称之为“短半衰期”。

我们可以根据收益和半衰期两个维度,将我们做的事情分为四个象限: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4张图片
IMG_2776.PNG

高收益、长半衰期事件:读一本好书,跟“大牛”来一场深度对话。

高收益、短半衰期事件:吃一顿美食,看了一期综艺节目。

低收益、长半衰期事件:健身,背10个单词,练习钢琴。健身一天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但长期坚持健身的改变是很大的。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一个男人做一百天俯卧撑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视频。

低收益、低半衰期事件:漫无目的的刷微博,刷朋友圈。说白了就是无目的地消磨时间。

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一句话:

Most people overestimate what they can do in one year and underestimate what they can do in ten years.

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自己在一年里可以做到的事情,同时又低估了自己可以在10年里完成的事情。

长半衰期事件和短半衰期事件最重要的区别的就是长半衰期事件是可积累的。

Coursera董事长Andrew Ng教授在访谈中说道:

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杠杆就是我们形成有益习惯的能力。

当我和研究人员交流,和想创业的人交流时,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你能够不断的阅读研究论文,一周很认真的读6篇,并且连续读两年。在两年后,你会发现自己受益匪浅。

这是对自己长期发展的一项非常棒的投资。

但是这种类型的投入,如果你花费整个周六学习而不是看电视,没有人会拍拍你的肩膀,赞赏你做得好。

很可能,你花费整个周六学到的东西都不会对下周一工作有什么明显的帮助。这种类型的事情,有非常少,甚至没有短期的回报。但它是一项非常棒的长期投资。

这就是你想变成伟大的研究人员的必经之路。你必须大量的阅读。

人们总是依赖“意志力”来做这种类型的事情,但这几乎不可能成功,因为意志力会很快消退。

但是,我认为那些形成了这种习惯的人。那些习惯每周学习,勤奋钻研的人。他们更有可能会有所成就。

著名科学家理查德汉明从不掩饰自己对青史留名的渴望。他说科学家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你的名字能不能被小写的形式命名某个概念,事实上他做到了,计算机科学里有一个“汉明码”。

1986年,理查德汉明在他71岁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演讲,题目是“你和你的研究”(You and Your Research)。这篇演讲充满了真知灼见,其中有一段话:

现在来谈谈驱动力问题。你观察到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有惊人的动力。我和John Tukey(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奖)一起工作了10年,他一直动力十足。大约我加入三、四年后一天,我突然发现John Tukey比我还稍年轻一些。John是个天才,我显然不是。我于是冲进Bode的办公室,对他说:"像我这把年纪的人如何能和John Tukey了解得一样多?"他向后靠在椅子上,把手放到脑后,笑道:"如果你知道这些年像他一样努力的话你就能了解多少,你会大吃一惊的。"我无地自容般地逃出了他的办公室。

Bode实际上是这意思:知识和创造的成果就像复利。假设两个人拥有几乎一样的能力,其中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干十分之一的活,他将多产两倍。你知道得越多,就学得越多;你学得越多,就做得越多;你做得越多,机会就越多。这特别像"复利"。我不会给你一个"利率",但是那是非常高的利率。假设两人能力一样,其中一个人设法日复一日每天都思考一个小时,那么他一生的"产能"将是大大的提高。我把Bode的话记在心里。这些年我花了相当的功夫试着再努力一些,结果我发现,实际上我能做更多任务作。我本不愿在我太太面前说,但我得承认,我有时忽视了她。我得钻研。如果你一心想做成某件事,有时你不得不对另一些事视而不见。对此毫无疑问。

汉明经常从妻子那里扣时间,如果你想向汉明学习,记住别用这些时间玩《王者荣耀》(短半衰期事件),最好用在看我文章上...啊不是,是用在长半衰期事件上。

三、

再迁移到商业领域。

乔布斯的一个过人之处是知道如何做到专注。决定不做什么跟决定做什么同样重要。

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就立刻开始在工作中应用他的专注原则。当时苹果的产品品类混乱近乎疯狂。在官僚作风的驱动下,对每个产品炮制出若干版本,去满足零售商的奇思怪想。有无数产品,大部分都是垃圾,由稀里糊涂的开发团队制造。光是Mac就有很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不一样的、让人困惑的编号,从1400到9600。

沃尔特·艾萨克森这样写道:

几个星期过去了,乔布斯终于受够了。“停!”他在一次大型产品战略会议上喊道,“这真是疯了。”他抓起神奇的记号笔,走向白板,在上面画了一根横线一根竖线,做成一个方形四格表。“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他继续说。在两列的顶端,他写上“消费级”和“专业级”。在两行的标题处,他写上“台式”和“便携”。他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做四个伟大的产品,每格一个。“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席勒回忆说。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5张图片
IMG_2790.PNG

结果是,苹果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突然高度集中在四个领域。他们开发出了专业级台式电脑,Power Macintosh G3;专业级便携电脑,开发出了PowerBook G3;消费级台式电脑,后来发展成了iMac;消费级便携电脑,就是后来的iBook。

这种专注力拯救了苹果。在乔布斯回归的第一年,他开掉了3000多人,扭转了公司的财务状况。之前的一个财政年度,苹果已经亏损了10.4亿美元,在经历了两年的巨额亏损和苹果终于在该季度盈利,获得了4500万美元利润。

以产品和市场作为两个维度,区别出四种产品/市场组合和相对应的营销策略: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6张图片
Image.jpg

第一种:利用现有产品在现有市场扩张,即市场渗透;

第二种:利用现有产品在新市场扩张,即市场开发;

第三种:为现有市场开发新产品,即产品延伸;

第四种: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即多元化经营。

这就是著名的安索夫矩阵。

又如著名的波士顿矩阵:波士顿矩阵认为一般决定产品结构的基本因素有两个:即市场引力与企业实力。市场引力包括企业销售量(额)增长率、目标市场容量、竞争对手强弱及利润高低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反映市场引力的综合指标——销售增长率,这是决定企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的外在因素。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7张图片
IMG_2817.JPG

四、

是工具也是思维方式。

巴巴拉·明托写过一本书叫《金字塔原理》,其中提出MECE原则,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缩写,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如“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假设两个囚犯都是理性的,如果两个人都抗拒,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抗拒,则坦白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抗拒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

分析如下:假设囚犯A坦白,囚犯B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假设囚犯A抗拒,囚犯B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假设囚犯B坦白,囚犯A的最优选择也是坦白;假设囚犯B抗拒,囚犯A的最优选择是坦白。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8张图片
image

如果用这种方式思考一下相亲时要不要带女友呢?思考如下: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9张图片
IMG_2793.PNG

五、

美国小说家菲兹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曾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时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雅努斯”是一尊罗马神话中的两面神,传说中,他的脑袋前后各有一副面孔,一副凝视着过去,一副注视着未来。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10张图片
IMG_2797.JPG

雅努斯思维就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即把对立的思想、相互矛盾的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同时去认识思考、推理评判,在比较中加以鉴别,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在人的大脑里构想或引入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并使它们同时并存于大脑里,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似之处、正与反、相互作用等,然后创造出新事物。这种双面思维相当艰难,因为它要求保持两个对立面并存在你的大脑中,是一种大脑技能。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我只有在比持相反意见的人更懂他们观点时,才会允许自己持有某种观点。

达尔文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有悖于痛苦法则,而且还特别强调逆向思考:他总是致力于寻求证据来否定他已有的理论,无论他对这种理论有多么珍惜,无论这种理论是多么得之不易。

真实世界是复杂矛盾的,我们就是在其中找一个动态平衡点。多坚持是对的,多尝试也是对的;内向一点是对的,外向一点也是对的。

“坚持”和“尝试”这两种说法都正确,不正确的是把这两个维度对立起来的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让思维变得简单,从而失去了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正如《中庸》中所说: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11张图片
IMG_2764.PNG

比如上文「二」的提到的“四象限法则”。轻重是一个维度,缓急是一个维度。两者之间无法比较出优先,这是两个维度。而“四象限法则”把“轻重”和“缓急”统一起来,从而生成了四个象限: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紧急且重要。

这个过程就像《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的“两仪生四象”。

六、

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说:“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你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Non-consensus)的观点,才能打败竞争对手。”

使用“四象限法则”的范式思考如下: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12张图片
IMG_2818.JPG

以投资为例,如果你的观点是错的,那你很明显赚不到钱。而如果你的观点是对的,但是大众也这样认为,你依然赚不到钱,因为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钱很可能早已经被别人赚了。你唯一能赚钱的机会,是其他人没有共识,只有你是对的情况。

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认为,特立独行并不难,难的是特立独行且正确;很多时候,当你周围的聪明人都不认同你的创业想法和模式时,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他们为什么不认同,有没有你所了解的东西/价值点被他们所忽视;当你确认那些被忽视的价值点时,你就很可能是对的。LinkedIn的起步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他的朋友圈超过2/3的人都反对,不认同它的发展前景,而他确认看到了被忽视的专业人士社交网络的需求和价值点。

孙正义的首席参谋岛聪说:“孙正义每次做决策,90%的人反对。”

当年几乎所有人都在试图修正麦克斯韦的电磁定律,以便它能够符合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然而爱因斯坦却转了个180度大弯,修正了牛顿的定律,让其符合麦克斯韦的定律,结果他发现了相对论。

基思•斯坦诺维奇在《这才是心理学》中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接受实证检验之后,许多关于人类行为的常识经验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

在群体中,个体不再是原本的那个自己,而变成了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不再有独立思想的傀儡。

所以,彼得·蒂尔在《从0到1》的开头提到,每当他面试应聘者时,总会问一个问题: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好的回答是这种模式:大部分人相信X,但事实确实X的对立面。”

或许这个世界就像罗素说的那样:

“这个世界的问题,不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是傻子们坚信不疑。”

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_第13张图片
IMG_2821.JPG

你可能感兴趣的:(哈佛认知科学家的问题、中国初中生的回答和硅谷大佬的财富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