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旅行是为了抵达内心和远方》

我是一名旅行爱好者,所以对旅行类的书籍有天然好感,上学的时候好像读过毕淑敏的课文,恍惚记得她写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也算很有名气的作者,便买了这本书来看。

因为工作或者其它原因,我不能常常出去旅行,买书来看,迫切地想知道别人都去了哪里,有什么感悟,有什么收获。

跟随毕淑敏的笔,我去了伊朗德黑兰,看见了用钻石镶嵌的地球仪,看见了粉色的钻石极品“光芒之海”,在作家的比喻下想象着这颗钻石的模样,如果有幸亲眼所见,那我一定会爱上这颗钻石,因为它是我深爱的粉色,粉色是我钟爱的颜色,就连家里的水壶也是粉色的。

我认为,读这文字带给我的震撼并不亚于亲眼所见,如果我在现场受到刺激的可能是我的双眼更多一些,但是通过我的想象这颗钻石变得神秘并且高贵,震撼得是我的心灵。

就像毕淑敏说的,在中国,哪个明星手上的钻戒几克拉就已经可以让媒体大谈特谈,可是那些钻石在这好像变得黯淡无光了!所以,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少,她的目光就会被局限,也许这也正是读书的意义所在吧!

冰岛,这个一个听起来就想打冷颤的地方,我只在看奥运会时常常听到它的名字,毕淑敏在这里买了件“北纬66度”,御寒神器,说实话我真的也想要一件穿穿,因为我是怕冷的人,虽然我是东北人,那也怕冷,人们有时会先入为主得想东北那么冷,东北人自然更抗冻一些,其实不然,东北是冷,可是我们那里随时可以烧炕,只要冷了就会以烧炕的形式取暖,所以东北人也不是都抗冻。

冰岛人传承着海盗的基因,可是他们写的诗却温文尔雅,完全没有痞气这里与大家分享一首《知道命运》

天才多早夭

聪明适中好

命运顺自然

强求是徒劳

内心明事理

安然到老耄

一首冰岛诗,大家来品评。

我是一枚吃货,对于文中提到的瑞士巧克力垂延不已。

小时候喜欢吃阿尔卑斯糖,却不知道阿尔卑斯山,原来是阿尔卑斯山下的特殊牧草养育了这些奶牛,所以才成就了世界第一的巧克力,对瑞士人追求完美的做事态度肃然起敬。

在描写加拿大埃德蒙顿这一章节,我想摘抄其中的几部分分享给大家。

“我们渴望城市,我们又留恋乡村,埃德蒙顿的建设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便捷之时,依然依偎在大自然的臂弯里”

人类是需要常常看见地平线的那让我摸有一种与大地同在的踏实感,它提示我们在琐碎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博大的存在,可以承载我们的身体和心灵。

纵身一跃的时候,感觉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烦闷就被高空的风吹走了!

你所感到的压力,和这么大尺度的空间相比,算不了什么,一切烟消云散。

我对这些文字有切身的感受,人类的烦恼在大自然的震撼下是不值一提的,所以我每次有时间都回去外面的公园或者自然气息浓厚的地方转转,让大自然抚慰或焦虑,或恐惧的心灵。

丹麦是北欧五国之一,提起安徒生童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大名鼎鼎的现代童话之父安徒生就是丹麦人,而我之前并不知道,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这也是我喜欢读书的原因之一,让自己不再无知!

从丹麦的童话中回过神来,我被另一个悲壮的故事所震撼,“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马萨达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公元72年,马萨达成为了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据点,当时马萨达有一千多犹太人,罗马军队想攻占这个据点,可是在犹太人严防死守的情况下罗马军队始终没能成功,后来,罗马人找来很多其他的犹太人,让他们修建通往马萨达的云梯。

马萨达中被为困的犹太人不忍心杀害自己的同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以步步地向前逼近,最终,罗马人得手了,他们终于攻进了马萨达,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960具冰冷的尸骸,所有人全部自杀。

在马萨达被攻占前夕,马萨达首领发表了一篇讲话,最后一句是“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

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从此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被犹太人的英勇就义的行为震撼到久久不能自拔,这也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最深刻的篇章,找不到更合适的话语来形容心中的感受,只是愣愣地沉浸在一种思绪中……

我太多的感受来不及形成文字就以消失,这是我多年以来头一次发自内心想主动写一篇读后感,而不是老师给我布置的作业,记性不大好,这读后感的时候还是趁热打铁比较好,我这是边翻书边回忆,好像是一个作弊的小孩。总之还是勉强完成了,还是有点小小的成就感,非常期待自己下一次的文章。

欢迎大家给我留言,交流读书心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旅行是为了抵达内心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