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因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或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有代表 性观点的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学观。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的结构及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和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本我人格理论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 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力比多
(力比多即性力。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本我的初级过程思维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存需要,他们会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在等待吃奶、喝水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幻想希望的目标出现并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弗洛伊德的自我人格理论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步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
本我的二级过程思维
自我能支配行动, 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弗洛伊德称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为二级过程思维,即我们一般知觉和认知的思维。例如,一个儿童学习走路,他在抑制随便走动的冲动,考虑什么地方他可以避免碰撞,他其实在练习自我的控制。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做骑士与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朝着他想去的地方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
由于自我与现实联系,所以能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从而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需要。因此,自我并不妨碍本我,而是帮助本我最终获得快乐的满足。
弗洛伊德的超我人格理论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
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例如,它指导人们该怎样活动,当其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就会产生犯罪感。
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例如,一个儿童希望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自我理想所引起的。
弗洛伊德指出,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在人身上发展着,逐步地按照文化教育、宗教要求和道德标准而采取行动。因此,弗洛伊德的超我与本我是有其对立的一面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弗洛伊德既提出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又具体规定了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或13 岁开始)。
1. 口唇期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
弗洛伊德又将口唇期分为两期:第一时期是0〜6个月;第二时期是6〜 12个月。
从出生到6个月,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 和物的概念,仅仅是渴望得到快乐、舒适的感觉,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 是分离而存在的。
约在6个月的时候,儿童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特别是母亲作为一 个分离而又必要的人,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他就会焦虑不安。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2.肛门期
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排便时产生肛门区域黏膜 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3. 前生殖器期
约在3〜6岁,儿童进入前生殖器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由3岁起,其 “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所不同的是
(1)因生殖器未成熟,以至没有稳固的组织性;
(2)倒错现象的存在;
(3)整个冲动较为薄弱
这里,弗洛伊德所说的3岁后的“性生活”指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指出现男孩的恋 母情结转换期,女孩也产生恋父情结。也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变得依恋于异性父母。这一早期的亲子依恋,被弗洛伊德描述为俄底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因此,前生殖器期又叫恋母情结的阶段。
4.潜伏期
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母情结的情感,儿童进人潜伏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进人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也可能完全缺乏,也可能不完全缺乏。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5. 青春期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 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有什么特点呢?弗洛伊德曾作过论述,而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则在其父亲论述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论文,进一步开展对青春期精神分析的研究。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的观点,可以看到他们对青春期特点的看法。青春期的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同时,到了青春期,个体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埃里克森师承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和伯林厄姆,1933年定居美国。
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裎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在《儿童期与社会》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建立了自己的发展理论。
1.婴儿期
是从出生到2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 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从生 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于是对其周围环境产生 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2.儿童早期
从2岁到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 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这时幼儿除了养成 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探索新的 世界。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 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准备。
3.学前期或游戏期
从4岁到6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 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弗洛伊德认为这个阶段是 产生俄底普斯情结的时期,对此,埃里克森的看法不同于弗洛伊德。他认为,男女儿童虽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了罗曼蒂克的爱慕之情,但能从现实关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遂产生对同性的自居作用,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了代替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俄底普斯情结在发展中获得最终的解决。本阶段也称为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4.学龄期
从7岁到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 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了,儿童 的依赖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埃里克 森认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方惯都可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
5.青年期
从12岁到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 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埃里克森提出了 “合法延缓期” 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 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人一种 “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 内心需要。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 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
如果说以上五个时期是针对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的,那么以下的三个阶段就是埃里克森的独创。这三个阶段的提出使他的发展理论更加完善。
6.成年早期
从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 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这时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 准备着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 分而满意地进入社会。这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 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 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之感。埃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对是否 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7.成年中期
从25岁到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 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产生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感。
8.老年期(成年晚期)
从50岁直到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 善感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进人了最后阶段, 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比较满意,则产生一种完善感。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期 形成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 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埃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可以说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 。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的,每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