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ge of revolution, 第五章 和平

Tags: The age of revolution, dual revolution, Hobsbawm, book notes

战后新形势

搞定拿破仑后,“旧制度”们面临的头等难题是如何善后和维持和平。法革改变了游戏规则,有远见的政治家们都意识到了维持和平大局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大型战争几乎肯定意味着又一场革命,以及旧制度的废除。在这个共识下,各国虽然仍然摩擦不断,但绝大多数通过外交手段化解。维持和平的努力异常成功。从拿破仑兵败到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 1854-6),列强没有兵戎相见。进一步看,从1815年到1914年的百年间,没发生两个国家以上参与的战争。尤其是,这个期间并非风平浪静,一场场革命运动多次破坏了艰难得来的国际平衡(第六章,见笔记)。正因如此,后世对当时的外交家和手段评价甚高。

善后诸事首要一桩是怎么处置法国。总体来说,处置措施现实而理性,没有过分的举措——以免再次激起雅各宾式的激情。复辟波旁王朝,路易十八继位,但承认法革带来的主要改变,包括君主立宪制。战争赔款金额合理,军队驻扎时间不长,甚至三年后,法国又被接纳为“欧洲音乐会”(concert of Europe)的玩家之一。

欧洲音乐会

欧洲音乐会是当时人对欧陆列强(great powers,这个说法即起源于此时)的戏称,有点类似欧洲地区的安理会。包括五个强势主权体:英、俄、法、奥地利和普鲁士,其中真正算数的是前三个,后两个有点荣誉成员的意思。

英。如前所述,英国追求的是占有市场。以英海军当时握有的所有深海的完全控制权,某块土地上飘不飘扬英国旗关系不大,尤其是占领的成本有时候高于控制。英国的要求是欧陆上不出现过于强大的主权体。

俄。作为大陆最强军事势力,在从瑞典获得芬兰,从土耳其获得Bessarabia(今属摩尔多瓦和乌克兰),以及波兰大部分后,领土要求获得满足。对于法国以东的众多公国们,俄国满足于通过有效遥控的方式维持其霸权,主要注意力当然集中在不发生革命上。为此,亚历山大沙皇(Tsar Alexander)组织奥地利和普鲁士,搞起一个神圣同盟(Holy Alliance)。英国虽然不爽俄国对欧洲大部的霸权,但是没办法,除非和俄国开战,或者允许法国获得更多权力。

法。法国是不可忽视的势力,这是公认。然而也止于此——之前把大家搞得太伤了。

奥&普。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欧洲警察,遏制各地革命势头。这和奥地利这杂七杂八一大家子本身的利益相互吻合,因为任何扰动都可以导致其解体。普鲁士则得益于英国坚持在法国边上的西德设置有力强权的主张[1],首次成为了实质上的欧洲列强。它得到了在众多小公国治下不能释放其巨大经济潜力的莱茵兰地区。此外它把部分波兰领土让给俄国,但得到了富足的Saxony(今德国一州)的一半。

1815协定及其终结

1815善后/分家中,各国设置了一个用来维持和平的机制,通过定期碰头磋商,在潜在问题爆发前用外交方式化解之。然而,在战争结束后初期,饥荒和商业不景气造成了对社会变革的惧怕,各国忙于各自防备。而等1820年经济恢复局势稍缓时,各国间的利益差异已经让1815年分家协议开始松动。到了1829年希腊爆发革命,并在英俄帮助下从土耳其独立。虽然成立了一个王国,但这次协定也被打脸得差不多了。

到1830年,法国本身发生革命,因而彻底终结了协定体系。莱茵河以西不再处于神圣同盟的监督。而英俄在巴尔干和黎凡特各下很大一盘棋,试图从东方问题(the Eastern Question),即怎么应对土耳其帝国不可避免的解体,中获得最大利益。大博弈(the great game)这个用法在这个时期用于指代这盘棋——后来接着用于描述冷战间谍活动,这是后话。这个说法也体现了当时争夺以偷偷摸摸小打小闹为主,没有到剑拔弩张(sabre-rattling),一直到克里米亚战争。

相比起来,更危险的是土耳其解体本身,而奥地利被动牵涉于其中,在土耳其掀起波澜的民族,即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尤其是塞尔维亚人,在奥地利人数甚众[2]

海外扩张和官方废除国际奴隶贸易

列强苦心维持的欧洲平衡是欧洲的事,在海外,扩张和攻势依旧。英国摄取了关键地点,包括非洲最南一角(在拿破仑战争中从荷兰获取),锡兰(Ceylon,今斯里兰卡),新加坡(在这个时期建立起贸易站),和香港。另一方面,它发起了对奴隶贸易急需的打击,既相应了国内的人道主义声浪,也能巩固自己的全球垄断地位。

如前所述,英国的占领为了控制海权服务,而控制为垄断市场服务。这个方针下,如果占领导致较高的行政陈本,那么就不占领。但这其中也有例外,最关键的一个是印度,后者的市场愈发重要,而且是打开远东的大门——比如鸦片战争!而英国的影响也相应地向中东转移,以控制到印度的直接陆上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和平协定的一个条件是国际奴隶贸易的废除。奴隶制不仅惨无人道,而且极其低效。不仅如此,在当时大力投入废除奴隶贸易的英国看来,当时的经济不在向18世纪那样依赖人和糖的贸易,而是转到了棉纺制品。英国于1834年在其殖民地——主要是西印度群岛(West Indies)——废除了奴隶制,那里大规模种植园的劳动将由来自亚洲的契约制劳工(indentured labourers)承担。法国则恢复了法革中废除的奴隶制,直到1848革命将其再次废除。在1848年,世界范围内仍然有大量身份为奴隶的劳工,以及此时已经转为非法的奴隶贸易。

First published on Jun 12, 2017.


  1. 普鲁士在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等能人襄助下稳步做大做强。1780年普法爆发战争,亲征的拿三被俘,普鲁士趁机建立德意志帝国。法国割地赔款不说,德皇登基还在凡尔赛宫举行。战后法国极度渴望对德复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因之一。英国的眼光怎么这么毒,另一方面,就算看得再准,也有算不到的地步。 ↩

  2. 1878年奥匈帝国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引起当地塞尔维亚人仇恨,是1914年萨拉热窝暗杀事件的历史背景,而这次暗杀正是一战的导火索。 ↩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age of revolution, 第五章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