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even Sirens and a Silver Tear》—Sirenia
http://music.163.com/#/song?id=19184884&userid=5226275
纯净的音符,像水一样流畅,时而如涓涓细流,清明见底,波光粼粼,如春天里艳阳下的鲜花与佳人;时而如滚滚浪潮,裹挟泥沙,肆意冲击,像黑夜中的死神低沉的呼唤着人们的灵魂。
妖娆的塞壬姐妹,总是在沉静的夜晚里,在那座白骨累累的海岛上,吟唱着天籁般的歌声,魅惑着过往的船员与旅人,吸引着他们驶向海岛,然后撞上礁石船毁人亡,无一幸免。
据说,塞壬是与缪斯比赛音乐落败,而被拔掉了翅膀,无法飞翔,只好留在了岛上。因此,这歌声带来的魅惑,更像是一场复仇。
无论自己失去的是否合理,我们总是想用一些别的东西来填满失去后的空虚。而最受人们欢迎的,恐怕就是仇恨、报复,报复别人、报复自己的失去、报复自己的身与心。
2.《Empyrean》
http://music.163.com/#/song?id=29164101&userid=52262757
人类穷尽了一生又一生,时至今日,也依然是在为了好好活着而拼尽力气努力着。
究竟是世界创造了我们,还是我们在创造着属于我们的世界?两者都是。
库珀说:我们曾仰望星空,思索我们在星辰中的位置;而今我们只会低垂头颅,忧虑污泥中的身躯。
可是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一片浩瀚的星空,还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心情”?
或许是在于当我们将狭隘的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星际时,还会在乎被风吹落在鞋尖上的尘土吗。
3.《我如星.君如月》—周志宏
http://music.163.com/song/199136/?userid=52262757
车遥遥,马幢幢。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月暂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南宋·范成大——《车遥遥》
4.《Where Are You?》—Painless Destiny
http://music.163.com/#/song/28692585/?userid=52262757
累了,却不愿入眠。
醒着,可以想念你的模样。
睡了,担心迷失了寻你的方向。
5.《心之寻》—Serchmaa
http://music.163.com/#/song?id=3547686&userid=52262757
深情总是缓缓的流淌、慢慢的积累、不经意的升腾,然后在某一刻,尽情宣泄。
深情总是无声无息的行走、默默无闻的付出、难以觉察的支持,然后在某一天,用泪水才能描绘。
总是喜欢听一些听不懂歌词的歌曲,就如这一首。正因为听不懂,才不会被限制想象,不会被局限在那二三事中。
只是相同的感情、相近的表达方式,总是更容易让人们感同身受。
有的感情,就像这草原一样辽阔、干净、舒畅,却让人一眼看不完、一路走不尽……
6.《黄河谣》—张帅
http://music.163.com/#/song?id=5256557&userid=52262757
溅溅水鸣涕,丝丝情不移。
一曲黄河谣,咫尺也相思。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知音之意未曾去,山语风歌相和随。
7.《Indira'sChant》—Frank Steiner Jr.
http://music.163.com/#/song?id=17709085&userid=52262757
前世的笛声,被今世的鼓点敲醒;优雅的舞步,陪伴着热情的旋律;沉寂的心灵,倏忽间闪过几丝不安;分明是凉爽的夜晚,却流淌着滚烫的血液。
如果忘却前世,我们可以轻松;如果轻松,我们可以快乐;如果快乐,我们可以幸福;如果幸福,我们才算是真实的存在。那么那些忘却又是谁的,当我们抛开自己、躲开自己,又如何去看见自己。
曾经,我总想认识自己,活出自己。后来才发现,那个所谓的“自己”是无法成为我们生活的目标的,我们无法为了成为那个怎样的自己去生活,我们只有在生活中成长成为某个自己。
作者Frank Steiner Jr.是一个来自于德国弗莱堡的朋友,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来自德国的Karunesh,同样生活于西方,一个集西方哲学大成的国度。或许是那种文化太过于缜密、刻板与枯燥,而转向了一种神秘、灵动与柔美。
文化转向,不是丢弃,而是融合,不止跨越,更是搭建桥梁。然而,这转向似乎像是抛弃旧爱、另觅新欢,这其中多少对错,更与何人说……
8.《弦月》——林海
http://music.163.com/#/song?id=30431477&userid=52262757
林海的曲子大部分是深情不外露的,显得比较淡然的那种,而这首却是感情表露的尤为突出和强烈,像倾泻而下的月光,哪怕这月亮并不圆,也让你心事无处躲藏;像安静的黑夜下翻滚的海浪,哪怕根本看不到它的样子,也足以一次次冲刷着内心的愁绪。最初是琵琶,是一段感情开始的点点滴滴;紧接着是二胡,是点滴的感情被串成了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然后是吟唱与协奏,倾诉着这感情,越是想克制,这思绪越会肆意蔓延,像潮水一般扑面而来,让人无法站立。其实在那潮水还未打在身上时候,心就早已发颤……
9.《Canon in D (Pachelbel)》—Mike Strickland
http://music.163.com/#/song?id=20113376&userid=52262757
这个版本的,算是我最喜欢的了。熟悉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古典味,余音更有滋味。经MikeStrickland之手演绎出来,每个音符更加的纯净、清凉,直接沁入人的心脾,滞纳也于瞬间消解。
古典味的乐曲,结构更为复杂,当然也最难理解,不过这首曲子,大家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又何愁不相识,何愁难相知。只是在包含了古典的味道后,内涵更显的厚重一些,让这个“后一个声部的开始,是前一个声部的结束”的乐曲有了岁月的沉淀,如此,更让人动情。
钢琴的音色本就清脆,只是在这里更为短促、清晰,让这“生死追随、永不相弃”的寓意更加纯净、简单。
“生死追随、永不相弃”是两个人的事,应当简单而又深情,熟悉而又吸引。虽然不同,却能够一起成长,相守相随,合奏这开始与结束。
10.《The Last Of The Mohicans》—Mato Grosso
http://music.163.com/#/song?id=17229331&userid=52262757
最后的莫西干人,原始的土著部落人在两个强大帝国间生存,是何其困难。本来这吹奏出来的声音就已经够悠远和沧桑,但是当人声出来的时候,从青涩的少年到苍老的暮年,都透露出了那种原始质朴中的无力和倔强。
这种人声吟唱本不是我所喜欢的,但却被曲调的悲伤和苍凉所吸引,踌躇徘徊,索性静心聆听,于是越听越有味道。这声音分明讲述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当我们因为某一点而喜欢这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就会忽略其他的瑕疵,在反复的与其神交之后,会逐渐爱上那些瑕疵。这不是因为爱屋及乌,而是懂了那些瑕疵为何如此。无论是靓点还是瑕疵,都不足以说明我们所喜爱的这个东西。于是,他们不再是靓点或者是瑕疵,而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