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环境下,年轻一代的方向在哪里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陈文茜的《树,不在了》

它是亚洲地区资深媒体人陈文茜最新时评集,以小人物的故事看大政治,将年轻人的焦虑和愤怒,做了另一种温柔的开导,无关媒体与政治,只是站在更宽广的视野,为年轻人展现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陈文茜作风大胆,思路敏捷,在政坛上获得了成功,甚至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词语———“陈文茜现象”。李敖称她为“我所见过的最聪明的女人”。1998年陈文茜被《亚洲周刊》英文版评选为全亚洲25位“创造趋势人物”之一 。

按照逻辑,我的读书范围是涉及不到陈文茜这类型的作者,因为我的阅读偏好过于狭窄,我喜欢哪一类型就不太去关注这之外的声音,而之所以接触到陈文茜,是因为某一段时光完全书荒,能够接触到的书里仅有陈文茜,于是在拿起又放下的过程中,无奈的看完了它,事实上,它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并没有那么枯燥,甚至可以她打破了我狭隘的眼界,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世界观。

它 精辟独到的见解,最贴近时事的距离,让年轻人掌握全球脉动的观点!这些都是此书吸引我的地方。她把你带到全球的视角上去看这个世界真正发生的事情。

我最为缺乏的两样东西,她都给了我。一是不一样角度的实事真相,一是对实事的自主观点。

她的敢说,她的犀利,让我明白,原来还可以这样发声。小时候的教育,只告诉了我一成不变的答案,并没有教会我怎样去做自己的思考,于是我很长一段时间,对很多的事物都没有一个自己的看法,

当然后来自己有做这方面的调整,尽量去找到自己的看法,突破身边环绕的种种声音去找到自己的。

我想重要的不管是对是错,你都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道听途说的,就是自己的看法,慢慢的你会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陈文茜在开头说:十八岁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经济是生病的;别被故乡拴住一切,勇敢地往前走,往更大的世界探索。 产业更空洞化、竞争力更衰退、社会更贫穷化。 但我们想要告诉年轻人,不要在乎你现在一无所有, 即使今日不免穷苦,不要绝望;只要努力,"希望"将在路上。


她的这些论调又让我想到蒋勋老师,蒋勋老师说,要走出去,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不要局限在眼前世界的得失里。蒋勋老师说,正是一无所有,反而敢大胆的有各种的非分之想,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不怕失去

让孩子们有机会走过山、走过水,让他们的成长岁月除了成绩之外,有天有地,最终有能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整本书的基调,在开头就窥见其貌,并贯穿其中。尽管她有谈到“金融海啸”,“欧债危机”,“负利率”,“政治口号”,“民粹主义”,“菁英政治”,“阿拉伯之春”.,尽管它记录了因各国体制等原因造成大环境发生问题,进而导致发生于各地的“青年运动”。譬如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羞辱走廊。

但,在这些灰暗的现状以外,陈文茜更多的是从平凡人的细微处去寻得一些希冀之光,借此来指引当代迷惘愤怒的年轻人,

一本好的书,总是给人以希望。让人看完仍觉灰暗的世界温暖。

她写了两个丢掉城市优渥工作,,开始自己“薰衣草森林”传说的女孩。她们创办了广告语为“幸福往前五十大步”的缓慢民宿,用自己的行动寻梦,并传递着自己的生活信仰。“人要慢慢地走,灵魂才会跟得上”

她说,生命在可测与不可测之间,每个人必须选择“自己对幸福的定义”。

她写了十八岁的林语堂,一个从乡村土孩子走向国际的人,她写了18岁的巴菲特,一个因幼年经常性遭受母亲的语言羞辱而养成的冷眼看世界,一切眼见为凭的智慧。

你看见的是他们的成功,可是成功的后面都有一样平凡的曾经,不平凡的是,他们变坏为好,他们突破了命运的障碍,

在澳洲打工壮游,积累自己人生经验的彦子;精打细算的过日子,脚踏实地的努力,不放弃仰望星空,充满文创理想的年轻人宛如。


这些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在坏时代当中挣扎着,生存着的,不放弃追寻幸福的年轻人。


正如她所说:这个世界并非所有努力的人都会公平得到出头机会。但是,不可以自己放弃自己,因为机会不会留给抱怨的人。



陈文茜说,再怎么坏的时代,再怎么混乱的社会,也会有某个角落,某一个“有情人”为我们诉说一个照亮世界的故事。这本书,似乎就在讲述这一个个故事。


树不在了。但新的树在哪儿?

思考愈深刻的国度,不以简单命题回答治理难题的社会,愈有机会找到它的新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病态环境下,年轻一代的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