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海子】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走近海子】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_第1张图片

        今年《中国好声音》鸟巢冲刺夜上,旦增尼玛以一曲《九月+牧歌》赢得音乐媒体评审的全票通过,进入鸟巢,赢得评委观众的满堂彩:


旦增尼玛嗓音独特,演唱《九月》歌声嘹亮声透云霄_腾讯视频

      当时听着就感觉,怎么这么像海子的诗呢。后来网上一搜还真是。原来是翻唱自盲人歌手周云蓬演绎、张慧生作曲、海子作词的《九月》,优美、孤寂、悲壮、忧伤: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1986

      很多人说海子的诗晦涩难懂,其实读诗就是读诗人。所以有的诗是深沉耐读的,有的诗则是通俗浅显的。对于海子这样的天才诗人,我们自然要多做些功课,多下些功夫。但你一旦对诗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诗人的三观以及诗人精神世界有所了解之后,你就会发觉那些看起难懂的诗很多时候只是看起难懂,接着很快你还会被诗人及其诗所散发出来那种无形的魅力所吸引。

      据资料,这首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应该说,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首句便把我们引入茫茫大草原,草原广袤辽阔壮美。然而诗人目击的草原是什么样的,“野花一片”!这一片野花,乍看似乎很美丽,可据说草原上如果长满野花,就意味着草场的退化,这是草原的死亡!这片野花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上草一样,寓意群小的蓬勃而又邪恶的力量。真正高贵的是众神和王孙,王孙被得志的群小贬得离开长安了,野花盛开的草原上众神也只有死亡一条路。

        草原退化、草原死亡,很好理解,那众神又为什么会死亡,既是神?首先,这里的众神,不是我们传说中的各路神仙,而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希腊神话将人类历史分为黄金、白银、青铜、英雄、黑铁五个时代,即人类自身的品质与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呈反比。按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观点:神创造了四五代人类,发现不满意就销毁,但最后一代人不但没有被销毁,他们反而销毁了众神。这样,神性的高贵就没有了,人类退化到群氓的黑铁时代。所以,这里说的众神的死亡,个人理解是说人类身上高贵神性的泯灭。那在死亡之上生出的野花,虽然美丽绚烂,却是向死而生,或许诗人在对人性失望后产生了向死而生之念吧。

        不过个人读到这一句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由于退化,动物饿殍遍野,生发出野花一片片……

        空气中弥漫着尸臭味,燥热难闻,让人窒息,期待着有风吹过,然而“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多么令人悲伤绝望呀!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因为比“远方更远”的地方还是这令人窒息绝望的草原!这样的“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所有生存都是在向死而生的自然过程,这是个不容争辩的过程。无论草原上是多么地绝望或多么地让人辽阔,头顶上的明月依旧高悬,依旧会映照诗人内心任何时候的孤独与远方。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这片结尾的诗句,以简练式的语言收缩是极其潇洒,也是最能够将泪水调整到最悲怆的临界点,像唐代大诗人陈子昂一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把所有要说的话呜咽下肚,一身轻装不背负任何负担,骑马过大草原。

        然而,海子最终还是选择卧轨自杀了,张慧生一代音乐大师也自杀而去,他们估计是目击众神死亡的代表者,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孤独但很特殊。而周云蓬作为看不到草原的民谣大师,同时也是个优秀的诗人,他更能沉重地将绝望转录为有声的读物,这是九月最凝练的呜咽与本真。

        最后,以“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结束此次浅显的解读,愿一切可以“只身打马过草原”!

参考:

九月(海子诗歌)_百度百科

海子有首诗叫《九月》。请问它的寓意_百度知道

解读《九月(海子)》,一首你听完会极其沉痛的诗歌-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近海子】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