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勒 引力论 第一章 几何动力学概要1.6-1.7

1.6曲率

引力似乎已经消失。各处的空时几何都是局域 Lorentz几何。而在Lorentz几何中,粒子是以匀速沿直线运动的。其中哪里能见到任何引力的偏转呢?回答是,且回到苹果上来(图1.1)。重新观察蚂蚁在苹果表面上的短程线足迹。注意原来从同一点分出的两条邻近短程线的重新会合。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何者与此类似?什么概念能符合 Einstein关于物理学仅当局域分析时才是简单的这一训谕呢?不要查看宇宙飞船到地球的距离。而去查看该宇宙飞船到邻近宇宙飞船的距离!或者,为了避免可能涉及到两个宇宙飞船之间的任何引力,查看在绕地轨道上的两个邻近的试验粒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非局域因素(地球)的分心,可在绕地轨道上的宇宙飞船内部研究。但是,这个区域已被当作局域惯性参考系了!在这里,能对引力物理学有所了解么?一无所知。在所考虑的测量精度内,这两个试验粒子相对于宇宙飞船以匀速作直线运动,从而,彼此也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见框1.5,平直性的检验)。现在,问题的关键开始显露了:测量精度。增加测量精度,直到能测出使试验粒子彼此分离的加速度——如果它们位于通过地球中心同一半径上的话;或者,测出其间彼此靠近的加速度——如果它们的连线垂垂直上述半径的话。用Newton的语言,这些加速度起源于地球的潮汐作用。然而,对宇宙飞船中的观测者来说,用不着去看地球。而且,根据 Einstein的理论,他懂得重要的是局域地分析运动。他用矢量(k=1,2,3,是局域 Lorentz参考系中测定的三分量)表示新的试验粒子与基准试验粒子的分离。至于这个分离的加速度,他知道根据 Newton物理学,可以得出的是:若去经向方向沿 Descartes(笛卡儿)坐标z轴,则

证明:在 Newton物理学中,单个粒子指向地球中心的加速度,用约定的时间单位,是Gm约定/r^2,其中G=6.670×10^{-8}厘米^3/克·秒^2是 Newton引力常数,是以约定的克为单位的地球质量。采用几何学的时间单位(光行1厘米的时间),加速度为。当两个粒子在垂直r的方向上分开距离ξ时,其中一个粒子的向下加速度与另一粒子的向下加速度偏离ξ/r角。于是,一个粒子向另一粒子以上述数量加速。当两粒子的分离平行r  时,计算r 处及r+ξ  处的 Newton加速度,并取其差(ξ  乘以d/dr)即可给出相对加速度。由此得证。总而言之, Newton引力理论的「局域潮汐加速度」提供了 Einstein嘱咐人们去找的引力局域描述。

相对加速度是由曲率引起。

这个潮汐加速度与曲率有何关系呢?(见框1.6)再次查看那个苹果,或者最好查看一个半径为a  的球(图1.10)。邻近短程线之间的间隔满足「短程线偏离方程」

   (1.6)

式中R=1/a^2是所谓表面的 Guass曲率。对于苹果表面,此方程仍适用,差别只是苹果表面各处的曲率R不同。


惠勒 引力论 第一章 几何动力学概要1.6-1.7_第1张图片

图1.10

用两相邻短程线的「分加速度」表示曲率。两条原先互相平行的分离

距离(「短程线偏离」)为ξ_0的短程线,经过距离s后不再平行了。

其间的分离为式中a是球的半径。给分离

满足简谐运动方程(短程线偏离方程)

分矢量 ξ 的方向因它垂直于基准短程线而完全固定。因此,在短

程线偏离方程中毋需涉及 ξ的方向,其中只出现 ξ 的大小ξ,即只出现相对加速度的大小而不涉及其方向。

在二维以上的空间中,可用同样的、而形式更普遍的方程,但有一些差别。在二维情形,一短程线相对于邻近基准短程线的加速度的方向,因其间的间隔矢量ξ应与基准短程线垂直而唯一确定(见图1.10)。但在三维或更高维情形则并非如此。其中ξ仍垂直于基准短程线,同时绕它旋转(图1.11)。因此,为了唯一地确定其相对加速度,不仅需要给出它的大小,还需要给出它的方向。

于是,在三维和更高维情形,相对加速度是一个矢量。称之为「」,并称其四个分量为「」。为什么用大写字母「D」,为什么不用「」呢?因为我们的坐标系是完全任意的(参看1.2)。即使矢量ξ 完全没有变化,坐标系的扭曲或转动仍会引起ξ 的分量ξ ^α各处不同。因此,一般说来,分量为的加速度并不等于加速度的分量

然而,在弯曲空时中,人们能否确定相对加速度的分量呢?为此要采用短程线偏离方程(1.6)的更为复杂的型式。微分几何(本书第三篇)提供给我们一个称为 Riemann 曲率张量「Riemann」的几何客体。 Riemann是苹果表面 Guass曲率的R一个更高维对应量。 用Riemann 张量表征曲率。


惠勒 引力论 第一章 几何动力学概要1.6-1.7_第2张图片

图1.11在弯曲的三维流形中,两短程线间的分矢量ξ 。此处,从一点到另一点,不仅 ξ 的长度可以变化,还可以不同的速度绕基准短程线旋转。因此,除了用大小外,还必须用方向来表征短程线的相对加速度,即它必须是一个矢量

框1.6何者之曲率?

初看起来,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下述想法:引力是是空间曲率的一种表示(A),然而,再一想,最荒谬的想法竟莫过于此(B)。如果弯曲来自空间的几何,为什么球和子弹轨迹的弯曲如此不同呢?伟大的Riemann没有给世界提供一种引力的几何理论,这是不足为怪的。的确,他在28岁时(1854年6月10日)向世界呈现出定义和计算曲率的数学工具(度规和Riemann几何)。的确,在他40岁垂危之际,仍耗尽心血寻求电和引力的统一计算。但是,为什么他未能找到引力和曲率的决定性联系呢?也许超乎其他一切的理由是,他想的只是空间和空间的曲率,而不是空时和空时的曲率。为走出这一步并达到狭义相对论,花了40年(1905年;时间与空间处于同等地位),下一步又是10年(1915年;广义相对论)。在空时(C)中描述时,球和子弹的轨迹似乎有可相比拟的曲率。但是,实际上,两条轨迹都没有任何弯曲。两者在(C)中看起来都弯曲,这只是因为人们忘记了他们所居住的空时本身是弯曲的——弯曲的足以使这些轨迹成为现有的最直的直线(短程线)。


惠勒 引力论 第一章 几何动力学概要1.6-1.7_第3张图片

A.把光线因太阳而弯曲描述为太阳附近空间弯曲的结果。光线追随短程线,但是,光行进于其中的几何是弯曲的(实际的行进发生在空时中,而不是在空间中,正确的偏转应是上述简单图像的两倍)。偏转反比于恒星和日心的角距。在日蚀时实际观测到的偏转可参看框40.1。


惠勒 引力论 第一章 几何动力学概要1.6-1.7_第4张图片


惠勒 引力论 第一章 几何动力学概要1.6-1.7_第5张图片

如果说最初看到曲率(此处指空时的曲率)以如此直截了当的方式涌现出来颇为满意,那么,稍加思索后则痛感尙待补充。曲率乃相对何者而言?曲率并非相对于实验室而言。在适当的讨论中,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并不具有任何简单地位。首先,它不是 Lorentz参考系。其次,提到地球甚至会使人们想到引力超距作用的某种说法(指地心至球或子弹的距离)。与此相反, Einstein的整个论点是物理学只在局域分析时才看起来简单。但是,考虑局域物理学,意味着将一个试验粒子的短程线与另一个试验粒子的短程线相比较,后者(1)在前者附近行进;(2)以几乎同样的方向行进;(3)以几乎相同的速度行进。因此人们可以「查看这两个邻近试验粒子之间的间隔,并以这些间隔的二阶时间变化率和『短程线偏差方程』(1.8式)得出空时的曲率。

Riemann 是空时中弯曲和扭翘的数学体现。

Riemann 也是一个媒介物,通过它,弯曲和扭翘(空时的曲率)产生出短程线间的相对加速度。

Riemann ,与框1.3中度规张量g一样,可以看作一族机器。在空时中每个事件上都有这样一部机器。每一部机器都有三个空位,可以插入三个矢量:


惠勒 引力论 第一章 几何动力学概要1.6-1.7_第6张图片

选择通过事件z的一短程线(自由粒子世界线)为基准线,并将其在哪里的单位切向矢量(粒子四维矢量)表为

        ;其分量                (1.7)

选择另一邻近的短程线,并用 ξ 表示它与基准短程线的垂直距离。然后将u 插入事件z 处Riemann 的第一个空位,ξ 插入第二个空位,u 插入第三个空位。经Riemann 作用后,得一新矢量,

  Riemann (u ,ξ,u)

短程线偏离方程表明,这个新矢量是两个短程线相对加速度的负值:

       (1.8)

Riemann 张量与度规张量(框1.3)和其他张量一样,是一个线性的机器。它所产生的矢量是插入空位的各矢量的线性函数:

  Riemann (2u ,aw+bv,3r)

        = 2× a × 3 Riemann (u,w,r)

              + 2 × b × 3 Riemann (u,w,r)  (1.9)

因此,在任何坐标系中,所产生的矢量的诸分量可以写成插入矢量诸分量的「三线性函数」:

(此处隐含着对β,γ,δ 三指标求和,参看框1.1)。有4×4×4×4=256个数的称为「在给定坐标系中Riemann 张量的分量」。短程线偏差方程可以用分量形式表为

    (1.8')

在Einstein的引力几何理论中,短程线偏差方程概括了几何对物质的全部效应。

短程线偏差方程类似于Lorentz力定律。它在引力物理学中的作用,就像Lorentz力方程

  (1.11)

在电磁学中的作用一样。参看框1.7.

在空时中,曲率的测量单位为厘米^{-2} ,与苹果表面一样。未来使这些单位(几何单位)

甚为清楚,只需把质量也用「几何单位」表示:    m(厘米)=(G/c^2)m_{约定}(克)              =(0.742×10^{-28}厘米/克)m_{约定}(克)        (1.12)

利用比值

              G/c^2=0.742×10^{-28}厘米/克

把克转换为厘米,这与利用比值

把秒转换为厘米完全类似(参看框1.5之后)。太阳的质量,用约定单位表示

为m_{约定}=1.989×10^{33}克,用几何单位表示,为1.477公里。框1.8作了进一步讨论。

由缓慢运动粒子之间的相对加速度可算出Rie

利用几何单位,并利用Newton 引力理论,很容易算出接近地球或接近太阳出Riemann 曲率张量的9个最有意义的分量。这总方法是,将通过测量缓慢运动实验粒子加速度来确定电场强度的方法,类推到引力场。考虑在距地球或太阳r处,两个邻近而缓慢运动(v《 c)粒子的短程线之间的分离。在天体力学作为标准的近似惯性坐标系中,基准实验粒子四维速度的诸分量,除dx^0/dτ=1外,其余可略。短程线偏差方程的诸空间分量可表为

                       (1.13)

与Newton理论的结论,即(1.5)式比较,可得出有关质心附近空时曲率的下述知识:     

\begin{Vmatrix}  { {R ^ { \hat { x } }} _ { \hat { 0 } \hat { x } \hat { 0 } } } & { {R ^ { \hat { y } }} _ { \hat { 0 } \hat { x } \hat { 0 } } } & { {R ^ { \hat { z } }} _ { \hat { 0 } \hat { x } \hat { 0 } } } \\ { {R ^ { \hat { x } }} _ { \hat { 0 } \hat { y } \hat { 0 } }} & { {R ^ { \hat { y } }} _ { \hat { 0 } \hat { y } \hat { 0 } } } & { {R ^ { \hat { z } }} _ { \hat { 0 } \hat { y } \hat { 0 } } } \\ { {R ^ { \hat { x } }} _ { \hat { 0 } \hat { z } \hat { 0 } }} & { {R ^ { \hat { y } }} _ { \hat { 0 } \hat { z } \hat { 0 } } } &{ {R ^ { \hat { z } }} _ { \hat { 0 } \hat { z } \hat { 0 } } } \end{Vmatrix} \begin{array} &=\\=\\=\\\end{array}\begin{Vmatrix}  { m / r ^ { 3 } } & { 0 } & { 0 } \\ { 0 } & { m / r ^ { 3 } } & { 0 } \\ { 0 } & { 0 } & { - 2 m / r ^ { 3 } } \end{Vmatrix}

(单位为厘米-2)。此处及以后所用的字符或「帽」号(^)表示矢量或张量在局域 Lorentz参考系中的分量(即「物理分量」,以有别于在一般参考系中的分量)。 Einstein理论可以确定曲率其它分量的值(如{ {R ^ { \hat { x } }} _ { \hat { z } \hat { z } \hat { z } } } = - m / r^3;但是这九项在引力理论的许多应用中是主要有关的量。它们类似于Lorentz运动方程中的电场诸分量。没有计算的许多项则类似于磁场诸分量——除了源快速运动的情况外,它们通常是较弱的。

这就是几何对物质的效应的概述(苹果的曲率使短程线交叉的效应——在苹果顶部的下凹处附近,这一效应特别显着,正如在引力吸引中心附近,空时曲率特别大一样)。现在,让我们再来讨论物质对几何的效应(「苹果梗引起下凹的效应」)!

1.7物质对几何的效应

在距世界中心特定距离处,任何已知重量的重物,其重量将随它到中心距离的变化而化;由此,每当把它从中心移远时会变得重些,而移近时则轻一些。据此,各引力间的关系就是距中心的各距离间的关系。

AL KHAZINI(merv,公元1115年),智慧的平衡之书

图1.12示出一密度均匀之球,其密度为地球之平均密度ρ=5.52克/厘米^3。一洞贯穿此球。两试验粒子A和B在此洞中以84分的周期作简谐运动。因此,它们的短程线的间隔ξ,不管其指向如何,也应以同样的84分周期作简单周期运动:

       (1.15)


惠勒 引力论 第一章 几何动力学概要1.6-1.7_第7张图片

图1.12

试验粒子A和B在贯穿地球的洞中上下运动,地球密度均匀。在半径r处,粒子受到的 Newton加速度为

\frac{d^{2}r}{d\tau^{2}} = \frac{1}{c^{2}}\frac{d^{2}r}{{dt^{2}}_{约定}}=− \frac{G}{c^{2}}\ \frac{(半径r内的质量)}{r^{2}}= − (\frac{G}{r^{2}c^{2}})( \frac{4\pi}{3}\rho_{约定}r^{3})= - \omega ^2r

于是每个粒子按简谐运动振荡着,其角频率与通过图轨道绕地球模型运动的卫星严格相同:

对于在近似的惯性系中缓慢运动的粒子,将其实际的运动与短程线偏差方程(1.13)式相比较,可以得出在此模型地球内部的一些曲率分量(地球内部的Riemann 张量)

\begin{Vmatrix}  { {R ^ { \hat { x } }} _ { \hat { 0 } \hat { x } \hat { 0 } } } & { {R ^ { \hat { y } }} _ { \hat { 0 } \hat { x } \hat { 0 } } } & { {R ^ { \hat { z } }} _ { \hat { 0 } \hat { x } \hat { 0 } } } \\ { {R ^ { \hat { x } }} _ { \hat { 0 } \hat { y } \hat { 0 } }} & { {R ^ { \hat { y } }} _ { \hat { 0 } \hat { y } \hat { 0 } } } & { {R ^ { \hat { z } }} _ { \hat { 0 } \hat { y } \hat { 0 } } } \\ { {R ^ { \hat { x } }} _ { \hat { 0 } \hat { z } \hat { 0 } }} & { {R ^ { \hat { y } }} _ { \hat { 0 } \hat { z } \hat { 0 } } } &{ {R ^ { \hat { z } }} _ { \hat { 0 } \hat { z } \hat { 0 } } } \end{Vmatrix} \begin{array} & =  (\frac{4\piρ}{3}) \end{array}\begin{Vmatrix}  { 1 } & { 0 } & { 0 } \\ { 0 } & { 1 } & { 0 } \\ { 0 } & { 0 } & { 1 } \end{Vmatrix}  (1.16)

这个例子说明空时曲率是如何与物质分布相联系的。

设有一来自超新星的引力波通过地球。理想化地认为地球物质几乎不可压缩,即其密度实际上保持不变。波可用空时曲率上的波纹以及以光速传播来表征。该波纹通过Riemann张量的分量Rj0k0以及两试验粒子的相对加速度显示出来。(1.16)式的左侧是波纹,而右侧不是。故(1.16)式失效。Riemann曲率不再直接地、单一地由地球物质产生。引力波对Riemann 张量的效应。

虽然如此, Einstein告诉我们,(1.16)式的一部份,即它的迹

\mathbf{R}_{\widehat{x}\widehat{x}}= {{\ \mathbf{R}}^{\widehat{x}}}_{\widehat{0}\widehat{x}\widehat{0}}+{{\ \mathbf{R}}^{\widehat{y}}}_{\widehat{0}\widehat{y}\widehat{0}}+{{\ \mathbf{R}}^{\widehat{z}}}_{\widehat{0}\widehat{z}\widehat{0}} = 4π ρ      (1.17)

(1.17)不受波的扰乱。甚至在地球外的真空中上式也成立;因在真空中上式等号两侧均为零[见(1.14)式]。

更普遍地说, Riemann 张量的一个确定部分,称为Einstein张量,表为Einstein 或G,它永远由物质的局域分布产生。Einstein是把(1.17)式左侧的加以普遍化而得到的一个几何客体。与一样,Einstein是

Newton, Woolsthorpe Kensington,1726年3月20日「几何学是依据直线和图建立起来的,而对它们的描却属于力学。几何学并未告诉我们如何画这些线,但却需要昼出这些线」 Newton原理」第一版(1687)序言「绝对空间,按其自身的性质,永远保持同一和静止,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

「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就其自身和按其自身的性质而言,平稳地流动着,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

引自「原理」的附注「我未能从现象中现引力这些性质的起因,我也没有杜撰假说;凡是并不从现象中引出的结论可称假说;而假说…在经验哲学中是没有地位的……对于我们来说,引力是确实存在的,它按照我们已经说明过的规律起作用,并完全适用于计算天体和海洋的各种运动,就足够了引自厂原理1713年第二版第三册末尾加的一般附注·此引文特别有名,常以 Newton原用的拉丁交形式Hypotheses non Fingo”被引用

「在这同一年(1665或1666年),我开始想到引力可以延伸到月亮轨道上,并且发现了…这一切都是在灾疫流行的1665和1666两年中,因为在这些日子,我正处于发明创造的最好年,并且比此后任何时候都更心数学和哲学

引自 Newton Newton在微分,二项式定理光学NewtonPortsmouth)文集中发现的这是1887年 Adams在动力学以及引力等等方面的发现。信于1714年左右

Riemann在所有方向的某种平均。(1.16)式右侧的普遍化,即产生Einstein的几何客称为物质的「应力-能量张量(应力-能量张量)」,表为T  。不需用坐标来定义Riemann或T;与 Riemann张量Riemann以及度规张量g一样,它们在完全没有坐标时就存在。而且,实际上除因子8\pi  外,Einstein  与T永远相等:

             (1.18)

「假说应当…解释事物的性质,而不能试图预先确定事物的性质,除非就此而言假说能对实验有所帮助。」

引 Newton致 Pardies的信,1672。引自 Cajori在 Newton(1687年)书中末尾第673页注释

「我认为,没有任何其他事物作媒介,一个物体可以超距地越过真空作用于另一物体,且不凭借和通过它,可以将作用和力从一物体传递到另一物体的看法是极为荒谬,我相信不会有任何在哲学问题上具有足够思考能力的人会沉迷其中。」

这一段话常被 Faraday引用,他取自 Newton致 Bently的信(1692-1693)转引自 Newton (1687)书Cajori版第643页的注释。

「重力,磁和电的引力能达到易于察觉的距离,由此它们已被观测到…;可能有其它的力,它们只能到达很近的距离,以至迄今尚未被测到;……有些力,在直接接触时非常强,能在很短的距离上进行上述化学反应,但对离粒子校远的地方,这些力就不能产生任何可以察觉的效。」

引自Newton光(1730年)末尾的简题31

「在几乎空无一物的地方有什么呢?由于什么原因太阳和行星彼此互相吸引,而其间并没有稠密的物质?为什么自然界不作徒劳无功的事,我们在世界上所见到的这一切次序和美丽又来自何方呢?什么是彗星的结局呢,为什么各行星总是以一种同样的方式在各同心图轨道上运动,而彗星却能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在非图的轨道上运动呢?是什么阻止了固定的恒星掉到其它恒星上去呢?J

引自问题28

「他不是永生的或无所不在的,但却是不朽的、无限的;他并非时间或空间,但他能持续和呈现。他永远持,他到处呈现;他无时无处不存在,他样成了时间和空间……因而上帝极有关系;从事物的外表来论述他,必定属于自然哲学。

引自原理(1687)末尾的一般附注

Einstein场方程物质怎样产生曲率

Einstein场方程 可用它在任意坐标系中的分量重写为:

       (1.19)

Einstein场方程优雅而丰实,它是如此简单,而又蕴藏着大量应用硕果的宝库,物理学的方程无出其右者。

场方程表明物质的胁强-能量(应力-能量)怎样在其邻域中产生一个平均曲率(Einstein ≡G)。同时,对于曲率的保持各向异性部份,场方程是一个传播方程:它控制着静止源(地球)的外部空时曲率;它通过运动着的胁强-能量(应力-能量)控制着引力波的产生(空时曲率中的波纹);并且,它还控制着这些波在宇宙中的传播。甚至,对于由胁强-能量(应力-能量)产生曲率的物质而言,场方程自身就包含着运动方程(「力=质量×加速度」)。

这些就是G=8\pi T的一些结果。现在来看它的一些应用。

场方程控制着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它控制着太阳近旁的光偏折;它控制着恒星坍缩并形成黑洞;它唯一地决定了黑洞的外部空时几何(「黑洞是没有毛的」);它控制着在坍缩终点空时奇点的演化;它控制着宇宙的膨胀和再收缩。以及其他许多的应用。

  为了理解这个简单的方程G=8\pi T怎么样有如此无所不在的威力,需要回过头去,花几章的篇幅重新勾画关于空时,它的曲率,以及它的规律的整个书卷,那时应更加小心,更为详尽,用更多的数学。

  在此,我们结束关于几何对物质的效应以及物质对几何反作用的概述,图满的结束了苹果的比喻。

「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是否有任何选择。」

Einstein对助手的谈话,G.Holton引述(1971),第20页。

「但是,在黑暗中焦急的探索者的这些岁月里,人们满怀希望,时而信心十足,时而筋疲力尽,最后,光明终于出现——只有那些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理解这一切。」

Einstein,M.Klein 引述(1971),第1315页。

「对于所有我们可以加入的团体,没有一个我愿意把自己呈现给它的,只有真正探索者的团体除外,而探索者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只有极少数活着的成员。」

Einstein致Born信 引述(1971),第82页。

「我正在研究你的伟大著作,并且——当我在不论何处被难住时——我就会快活的看到你友好而年轻的面容出现在我面前,微笑着作出解释。」

Einstein,1920年5月2日会见N.Bohr后的信。

「当数学定律涉及实际事物时,它们是不确定的,而当它们是确定的时候,则并不涉及实际事物。」

Einstein(1921)第28页。

「对于世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Einstein,在Schilpp(1949)中,第112页。

练习1.1图柱的曲率

试证明图柱体表面上各短程线(不缠绕!)无短程线偏差,并由此证明图柱体表面的Guass曲率R为零。再利用公式R=1/ρ_1ρ_2      独立地证明上述结论,式中ρ_1和ρ_2 是题中相对于图柱所在的三维 Euclid空间的主曲率半径。

练习1.2春潮与小潮

试用约定单位以及几何单位计算(1)月亮(m_{约定}=7.35×10^{25}克,r=3.84×10^{10}厘米)和(2)太阳(m_{约定}=1.989×10^{33}克,r=1.496×10^{13}厘米)在地球上所产生的 Newton潮汐加速度{R^m}_{0n0}(m,n=1,2,3)之大小。估计对春潮所得之结果应超过小潮多少倍。

练习1.3被包围在里面的Kepler

一小卫星绕质量为m(厘米)之中心物体,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以图频率w(厘米^{-1})运动。试证明,由已知的ω值,不可能单独确定r或m的值,而只能得到物体的有效"Kepler密度”,即以轨道半径为半径的球体平均密度。给出以Kepler密度表示的ω^2的公式。

Kepler 与Galileo(框1.9)之间的书信往来使我们想到历史的连续性, Galileo 逝世的那一年正好Newton(框1.0)诞生。 Newton之后,首先戏剧性地重新综合引力定律的是Einstein(框1.11)。

死者生前没有吐露的事情,在他们死后会告诉你;死者用火的舌头讲话,与生者的语言全然不同。T.S.Eliot,「轻度眩量」(1942年)

我曾量度过天穹,

现在,我量度幽冥,

天上有我的灵魂,

地上是我的躯体。

Johannes Kepler,1630年11月15日他用拉丁文为自己写的墓志铭,由 Coleman译成英文(1967)第109页。

那里有物质,那里就有几何。

Ubi materia, ibi geometria。

Kepler


第二章-第二十二章 在网盘

https://pan.baidu.com/s/1DsgLzxKa03-IU8C7kEGRbA

你可能感兴趣的:(惠勒 引力论 第一章 几何动力学概要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