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1 微尘
我喜欢看牛人写的书,比如最近看过的采铜和李笑来的书,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勤奋努力总会给我很多启发和动力。《反脆弱》的作者---来自黎巴嫩的塔勒布就是这样一个很“牛”的人:他拥有沃顿商学院硕士学位和巴黎第九大学博士学位,任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精通法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还对古希伯来语、迦南语等各种古代语言有深入研究。他曾在纽约、伦敦、芝加哥等地做过市场交易员,现为安皮里卡资本公司创办人,被誉为“影响深远的商业思想家”。
奠定其“思想家”地位就是其重要著述《反脆弱》。刚看这本书时有两个朋友就告诫我说此书不易懂,我不以为然,我原本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挺有自信的,然而,部分章节我还是反复看了三遍才搞清楚作者的意思,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直到我上网找到了部分原文字句进行对照,我才发现原来是翻译所致,作者塔勒布习惯于使用“卡尔维诺”寓言方式去诠释他想表达的的东西,通篇分布着大量的故事,形散而神不散,但翻译却有点散,以至于部分章节的副标题都连不成完整的句子,离“信、达、雅”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虽然,翻译水平我不敢苟同,但丝毫不会掩盖这本书的伟大。
此前,我从未听说过“反脆弱”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反脆弱”或许是“脆弱”的反义词,在浩繁的中文里,“脆弱”更贴切的反义词恐怕数“强韧”更为合适吧。的确,“反脆弱”这个词是塔勒布的独创,他直接在“脆弱”的英文词前加上“anti-”,因为他也很难找到比较恰当的词来表述“反脆弱”的状态。那么,“反脆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举个形象的例子:一个玻璃杯美美地放在桌子上,当摔到地上的时候它会瞬间破碎,所以玻璃杯就是“脆弱”的;如果摔到地上的是一个塑料杯,它不会破碎而会在地上弹两下,所以塑料杯是“强韧”的;想象一下有种杯子,当摔到地下的时候,它非但没有破碎反而变成了两个杯子,这个时候它就是“反脆弱”的。由此可知,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如温室里的花草,弱不禁风;强韧的事物不太在意环境,若旷野中的杂草,可以经受狂风骤雨。而反脆弱的事物则从混乱中成长,暴露于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从随机事件中获得有利结果。国庆假期里去了趟唐山,参观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广场中心立着一座韩美林设计的“丹凤朝阳”的铜雕,七十余米高,非常震撼。唐山被誉为“凤凰城”,今年是其震后40周年,经受毁灭性的震灾后,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这就是“反脆弱性”的极致体现。
《反脆弱》这本书很厚,共470余页,全书将近50万字。加之翻译生涩,可以算是我今年看的书里最难读的书了。我用了将近20个小时的时间才读完。阅后深感“好书难懂”,老子的《道德经》区区5000多字,仅是《反脆弱》的1/100,微言大义,需用一生去领悟。而对于《反脆弱》这样的大厚书,却需要把它读薄,把塔勒布倾尽全力表达的中心思想用简单的语句来概括。简言之,我认为《反脆弱》是一本哲学书,其核心与《道德经》第十三章中的“宠辱若惊”有同等的含义:人生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有宠有辱,对宠淡然,对辱释然,无惧屈辱,要把人生的挫折当成财富,从挫折和屈辱中获取成长的收益,实现大生最大的“反脆弱”。著名大医生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中也充满着同样的哲学意味,认为生命必须穿越混乱、麻烦、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多样性,然后才可追逐纯美的境界。医学始终面临各类病症的不确定性和对完美结局的希冀的困惑中,但人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呢?
《反脆弱》给我的世界开了一扇窗,窗外是无限绚丽的风景,太多的新故事。给我带来大量的启示。以前上学时,语文老师总说“要把书读薄”,但要把一本宏伟的巨著抽丝剥茧出齐整的条理来谈何容易。既然不易,不如诚实的对待自己的内心,粗浅的记录下自己的三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人生充满变数,挫折必然会来,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但要泰然处之。
人的一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担心未来变化的人都是脆弱者。真正的强者喜欢变化,还会善于利用变化获取最大的成长。最近看到一个个人成长的公式(1+p)^n,p为每天的成长值,n为天数,哪怕每天只成长进步一点点,哪怕p只有0.0001,当n足够大时,成长值是惊人的。这个公式给了我解析人生的启示,我把“+”号改为“-”,公式即为(1-p)^n。如果用p来表示生活中特别糟糕的事发生的概率,那么即使p特别小,比如0.001,此时1-p = 0.999 ( 即这件倒霉事不会发生的概率为0.999)那么在n特别大的时候这个数学公式的值也就会很小,比如说在为10000的时候,这个公式的结果是0.00004517 ,也就是说只要n足够大,那么这件事永远不发生的概率也小的可怜。由此可见,在人生的长河里,任何挫折、倒霉的出现都是一种必然,或早或晚,我们作为宇宙中一粒微尘,无力与无法改变的事物对抗,应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前几日听国际关系学院李胜强老师作曲的一首歌里唱的“人生如风中的蜡烛”,心有戚戚。风会熄灭蜡烛,却也能使火越烧越旺。风就像人生中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我们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我们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在人生的种种际遇中成长成熟。
第二点体会是:少即是多,慢即是快,人生有度,“反脆弱性”的人生重在对度的把握。
这两天闹肚子,俗话说“好汉架不住三泡稀”,平时天天健身的我连走路都感觉腿软乏力。究其原因,就是假期里吃太多了,酒店里各种生冷刺身、海鲜美味,五味混杂导致痢疾,确如老子如言“五味使人口爽”,这两日三餐只能以稀粥果腹,反而感觉比饱食更为舒适。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少即是多”的哲理。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压力,而压力来源于信息源,信噪越多,压力越大,很多人往往神经过敏、对于各类信息反应过度,这往往是过多信息给他带来的压力。比如股票投资,真正的策略应该是价值投资,评估长线的价值,而不能专注于每日的得失。当你每年观察一次数据,噪音和真正的信号比是1:1,每天观察是95:5,每小时观察会是99.5:0.5。这就是随时关注周边杂乱信息的人离愚蠢的人就一步之遥的原因。因而,人要从容淡定、关注最本源的东西,而不是让随时随地产生的各类噪音信息所左右,“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在生活中,要减少外部信息的干预,少看朋友圈或网上推送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信息,容易扰乱心智,影响你的反脆弱性。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在商业经济、社会运行中,“度”无处不在。研究表明,飞机自动化程度越高,飞行员对设备的依赖性越大,注意力越减弱;道路交通标志越多,驾驶员越依赖于规则,警觉性越减弱。荷兰德拉赫腾小镇曾尝试拆除了所有的交通标示,反而提高了交通状况,这也证实了人们注意力系统的反脆弱性。这也创造一个心理学上的“德拉赫腾效应”。对于工作也是一样,小到一个处室,大到一个国家,管理既要不越位,也要不缺位。干预越多有时问题越多,在我们祖国初建时是有深刻教训的,计划经济在粮食分配方面的严重干预导致了59-61年的大饥荒,79年改革开放后却带来市场的大繁荣。可见,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我在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读书心得时谈了“慢就是快”的感悟,在读《反脆弱》这本书时更是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欲速则不达”,在某种情况下,拖延也是一种优点。无为而无不为,反而是最高的境界。比如战争、革命、不是特别有必要的手术,英国有个著名的“费边社”就是著名的拖延者,抓住一切机会拖延革命。拖延有时可以让事件自行发展,在决策者在制定不可逆的政策前改变想法。有时在单位里,对于上级的一些结果不是那么理想的决策的落实采取拖延策略或许有助于决策的调整,以得到更好的结果。当然,这种拖延是主动的,与那些无意识的拖延是一样的。主动拖延是积极的,无意识拖延是消极的“拖延症”,是要想办法制止的。简言之,要积极的推动方向正确的事,要消极的处理方向模糊或错误的事。
《反脆弱》不但道出“人生有度”的真谛,还给我们指出增强“反脆弱性”的路径,那就是“断舍离”,给人生做减法。有时候,人们追求财富和成功的方式将反脆弱性拒之千里,昨天刷爆朋友圈的张锐--春雨医生CEO,年仅44岁撒手人寰,令人叹息不已。何为人生的幸福?幸福不是用财富多寡、职位高低来衡量的,而在身心的一种状态。实际上,津津有味地吃着快餐的建筑工人可能要比一些享用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富人更快乐。所以,要学会放下,放下心里的牵绊和负累,学会过上张弛有度的人生。
第三点体会是:接受人生的不确定,主动作为,用“杠杆策略”减少不利因素,增强人生的反脆弱性。
如果失去的比得到的少,不利因素比有利因素少,说明反脆弱性强。因而,迈向反脆弱性第一步在于减少不利因素。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但往往心存侥幸。人们往往做最好的打算,而希望侥幸逃脱最坏的结果。人们反感小的损失,但对非常严重的“黑天鹅”风险却毫无反应。比如在2015年A股大股灾中那么多次跌停之后,无数股民还是心存侥幸,一次次以为“地板抄底”,却一次次抄在了“半山腰”,因为无视“黑天鹅”的出现,直至爆仓。
人生无常,谁也不会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就像谁也不会知道唐山大地震和福岛核泄漏何时会出现一样。塔勒布对于不确定性的应对之道---“杠铃策略”给我很多启发。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选择时分散自己的投入,一端是风险规避,一端是风险偏好。比如学习,有位著名教育家不赞成孩子们为了考满分而付出所有的时间,其实90分到100分之间孩子的知识能力水平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差别,他建议孩子应该花更多时间阅读一些课外书,培养一些其它爱好特长。的确如此,在学校时只要花部分精力掌握要点,实现最基本的考试目标,把其余时间花在培养兴趣爱好上。大家开玩笑的说,高三时是知识最丰富的阶段,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可是,现在那些知识有几个人还会记得呢。学习应该充分运用杠铃策略。这样既规避了考不上好大学的风险,又投资了可能带来高回报的爱好。《反脆弱》书中也有很好玩的例子,聪明女生的婚姻选择、巴菲特的投资策略等等。
综上,《反脆弱》给我的启示可用12个字来概括:人生无常、张弛有度、杠杆选择。相对于塔勒布思想的博大精深,我的体会只是沧海一粟,挂一漏万。更多的精髓还需要慢慢的去体会。
人生如风中的蜡烛,飓风或许会降临,但只要做好了准备,增加柔韧性,增强反脆弱性,飓风可能永远不会到来,而在适当的风力中,火焰却会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