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这是时髦、反叛,还是在逃避成熟?
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他们是害怕毕业,还是在拒绝成熟?
无数大龄青年不愿结婚,他们真的是没选择好伴侣,还是害怕承担婚后的责任?
数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引用原文)
《少有人走的路》开篇序言就让我充满了好奇,急于去探究其中蕴藏的智慧。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作者是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三十多年来,该书在纽约销售排行榜上居高不下,被人评为“该书出自上帝之手"。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该书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自律
第二部分 爱
第三部分 成长与宗教
第四部分 神奇的力量
应该说,整个书充满了伟大的洞见和智慧,而令我印象最深刻,感悟最深的当属第一部分自律。
作者开篇就指出,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引用原文)
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总是倾向于认为,人生是美好的,人应该追求完美,追求享受。在祝福别人时也总爱说什么,“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之类的话。保持美好的期待和祝愿无可厚非,但却会让我们忘记生活的本质。
“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人生的境界,十次有九次是输的,满足的极少。找一个结婚的对象或做朋友的对象,能够真正使我们满意的,找不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十次总有八九次是痛苦的…但是心里的痛苦,能够找知己来谈谈的,不到十分之二三。——南怀瑾《列子臆说》
认识到人生苦难重重,我们才能够停止抱怨,学会臣服和接纳苦难,并与之和谐相处,从而最终找到超越的方法,直到修成正果。而否认人生问题并规避它,则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的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
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1.推迟满足感
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引用原文)
生活中,奉行“现享受,后付费”座右铭的人比比皆是。早在2003年房价非常低的时候,我和朋友A都是刚结婚,都有买房的刚需。但朋友A却把有限的钱拿去买了车,因为买了车马上就可以享受到车子带来的便利和满足其虚荣心(当时拥有私家车的人还不多)。而我却选择了买房,因为我认为房子会增值,而车子一买过手就会贬值。
后来,房价一路上涨。朋友A却坚持只租房住,中途还换了一辆更好的车,据说可以让他感觉“有面子”,他感觉自己活得很“潇洒”,对我又先后再按揭了两套小户型用于投资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我“不懂生活,活得累”。的确,当时连续按揭房子让我经济压力很大。有两年,喜欢旅游的我们都只能选择火车出行,住宿也只能选择便宜的招待所。
好在我的职业发展比较顺利,收入一直持续增长,按揭压力慢慢在减轻。另外,看到房价一路上涨,我们也充满了喜悦,颇有成就感。而朋友A, 直到去年才动念买房。由于这些年一直信奉享受在先的生活理念,人到中年,都几乎没有什么存款,买个小户型还得到处去借钱。因为现在房价已经比我当初劝他买时高了不知多少倍,不知,他的心里是否有过后悔?而我在还完按揭后,已经开始享受资产投资带来的回报,拥有房租和投资理财等收益,每年都可以轻松地出国旅游,住宿五星酒店,享受人生。
在2003年,对工薪层来说,能开车出去大概算是一件比较有面子的事,买车可以及时享受。而买房则会马上背上沉重的负担,生活品质立刻下降,旅游档次降低或压根不敢去旅游,在外用餐次数减少。所以,朋友A不愿买房而选择了买车,他不想推迟满足感,把问题推给了未来,希望问题自行解决。但是,问题不会自行解决。在中国,房子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必需品,只有少数真正洒脱而看得开的人才可以一辈子租房。显然,朋友A并非那样的人,也有买房的需求,只是贪图及时的安逸,不愿先面对问题。
生活中的各种拖延症,明知学习和锻炼重要,却老是拖延着不愿去行动,就是因为学习和锻炼要求人从懒散的状态中激活起来,需要启动能量,远没有打开电视选择频道那么简单,或在微信上刷屏那么惬意。加上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必须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推迟满足感而追求当即透支快乐和满足。而甘愿把人生问题留给了将来。但问题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
2.承担责任
不能及时解决人生问题,它们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眼前。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引用原文)
当我们未成年时,由于经济不独立,思想不成熟,不得不依赖于家庭的支持和学校的教育,很多问题可以推给家庭和学校。但是,当我们成年后,个人能否可持续成长与家庭无关,与学校无关,也不能责怪公司平台小,没前途,老板可恨,客户难以相处。如果不能反躬自问,承担责任,把一切问题推给环境和别人,我们就会感到Powerless,无力去改变。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作者书中的一个案例很有启发意义:作者看到同事们每天比自己早两三个钟头回家,感到难受。妻子抱怨他不顾家,也令他感到难过和愤懑。他向上司抱怨,希望对方告诉他该怎么办。对方却拒绝给予答案,只是说,“你遇到了麻烦,你的麻烦和时间有关。是你的时间,不是我的时间,所以不是我的事”。作者一开始气得要命,对上司恨得要死,认为上司不肯承担他的责任,没有资格当上司。后来,终于意识到上司没有错,自己的时间是自己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该由自己自行决定,而且只有他本人才有权处理优先次序。他比其他同事花更多时间治疗病人,那也是自行选择的结果。
负担沉重,并非是职业的残酷性使然,也不是上司残忍的逼迫,这是他自己选择的方式。出现问题,是他没有及时改变工作方式。想通了这一切,作者的状况就改变了,不再对比自己早上班的同事嫉妒、抱怨和憎恨。因为他自己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安排时间。憎恨他们自由自在,其实是在憎恨自己的选择。
作者请求上司替自己安排时间,其实是在逃避自行延长工作时间的痛苦,“为我负责吧,你可是我的上司".。把责任推给组织,家人,朋友,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吧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
因为自由选择需要承担责任,所以大多数人都甘愿当Follower(跟随者),而不愿当Leader(领导者),Follower是有安全感的,因为有人会替他指出明确的方向。而Leader内心其实严重缺乏安全感,因为没有人来给给他指路,Leader要去独自面对一切问题和不确定性。但只有当自己的Leader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因为成长需要不断独自做选择。
3.尊重事实
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我们队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引用原文)
生活中,一般老年人比年轻人固执,因为他们的经验更丰富,阅历更广,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瑕疵,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孔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 说得就是这种固执、西方也有谚语,“”You cann't teach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学不了新把戏) 其实,很多人过了中年,都不愿修改自己的地图,宁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非常可悲。
解决之道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状态,才能学则不固,择善固执。
4.保持平衡
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便生气、也可抑制其爆发的能力。我们还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表达生气,还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我们的“情商”。相当多的人直到青年、中年以后,才掌握了如何生气的本领,这实在不足为奇。终生不知如何生气者,想必也是为数众多。(引用原文)
这段话最重要的观点是保持灵活的情绪反馈系统,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否则,我们连如何生气都做不到。
自律四种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种原则相互影响,有时甚至需要使用其中两三种乃至全部原则。持之以恒地实践,才能解决人生的各种问题,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
总之,该书虽然只是一部心理学简易读本,却又不乏真知灼见。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去读,当有不同的感受,值得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