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秒的反应和N年的累积——网易交互实习回顾

在网易前后呆了差不多4个月的时间,9月份离职的时候就想要写点什么,没想到回来后遇到各种事情,直到现在才写完,也算是终于给自己一个交待了。

找实习的时候运气很好很顺利,所以虽然是异地实习,一激动拎起行李也就过去了。从进入部门到适应工作好像没花太多时间,很感谢部门能把许多工作放心交给我这个新人。但毕竟企业中的工作环境和学校中差异还是挺大,即使杭研的氛围有点像创业团队,但总体上还是有它的标准和评判在那里。最大的感触是关于落差的问题,从学校到公司之后,在状态和看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法,或者说更清楚了自己的水平。

首先,用户变成了真实存在的群体,从而每一个决策都显得至关重要。记得在做第一个设计任务时,整个人都很惶恐和无助,做了很多的方案也返工了很多次,完全是不知所措的。害怕错误的设计会浪费后续视觉、开发以及整个团队的工作,也担忧不同类型用户发出的吐槽,每天就在各种方案中不停摇摆,也被策划们拎着改来改去。还好在某太太的提点下很快醒悟了,设计或者说设计的每个一决策,都是思考后的结果,所以都需要依据和理由,首先能用这些理由说服整个团队,然后才能去说服用户(被用户认可)。

后来经过仔细思考,意识到这是在学校做过太多比赛,但是却没有去深入细化和完善的后果。学校的比赛或者项目,主要比拼的是产品构想以及呈现效果,老师也好评委也好,会去关心你整个产品的结构、流程是否合理有意义,最多到交互效果上是否有亮点,但是具体的交互细节或者说使用体验上,他们不会心细如尘地去扣每个细节,当然作为概念性质的产品无法让人使用当然也无法获得实质性的用户反馈。所以这是学校教育必然和公司脱节的无奈,比如我之前大多数时候,要一个人同时做交互和视觉,有时还要兼顾PPT和视频,所以不会去考虑诸如一个动效的反馈时间、意外情况之类的问题(唉,感觉在去实习之前,自己也是个交互小白)。所以,在做实际产品时,不免会出现麻爪的情况。。。换句话说,这也是缺乏实战经验的结果。目前感觉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多去观察和思考别人的产品,在每个细节之后都想想为什么,自己写写测评之类。

其次,沟通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嗯,虽然像是废话。在学校里,大家做东西的目的比较单纯,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是混在一起的,遇到的大多是能力方面的瓶颈,一般合作的群体较小,分工上不会特别细致。但是在公司中,会感觉每个角色都是如此鲜明,以及大家都有自己的立场,沟通的成本也相应增高。实习的时候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开会吧,笑,其实真正做设计的时间不多,主要是设计前要想清楚问题是什么,怎么做;设计之后就要准备交互评审,怎样说服策划和开发去实行你的设计。评审环节很重要也可能会花掉很多时间,所以在评审之前虽然尽力和开发、策划沟通问题,往往在评审会上还是要面对很多质疑。如果准备充分又足够机智的话,还能坚持自己的设计,但通常不会那么顺利。

关于沟通成本的问题应该在大公司中很常见吧,目前感受到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每个人角色不一样,技术壁垒让大家没法充分站在其他角色的角度思考;二是个人想法与群体想法的差异,个人想法的好坏与群体对于新想法的接受方式都会有一定影响。做为个体的话,多兼顾学习其他岗位的知识,做好设计,提高情商能省力不少。

最后还有一个转变是,在公司里学习的是经验,但是专业上的话,其实是在不断思考和输出,基本没有完整的时间去学习新的技能。下班之后的时间又要处理很多私人的事情,租房、交通、生病等等,所以很容易就沉浸在上班和回家睡觉的循环中。在实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与缺陷,但一直很难静下心来去积累,大概算是一种不应期吧。

另外,在这种状态下,才意识到拥有私人时间的宝贵和重要,在设计之外,我还需要拥有独立、清醒、愉悦的生活与人格,工作是生存的一种方式,生活才决定了一个人是谁。所以突然发现自身的生活有多么贫乏,没有内心的依仗,所以会被工作上的各种事情影响情绪。嗯,是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了。【划掉】

回来之后也经常在想,作为一个交互到底要怎么去凸显自己的意义。在有的产品中会不存在交互设计师,甚至有一些专业差距较远的角色会不理解交互的作用,在成为说话掷地有声的大大之前,大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吧。说一下标题吧,在任何时候,想做到自己想要的事情,必须有十足的准备和快速的反应,大量的积累是你在背后要去不断努力做的事情,而且机会来的时候,你的反应只在一刹那。

最后,感谢Gacha团队,以及不断帮助我的学长和老师,谢谢你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0.1秒的反应和N年的累积——网易交互实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