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来的观众

买来的观众_第1张图片

2015年12月,我们在北京办了一场名为「数据如金」的发布会,宣传产品新版本。当时我们创业三年整,还从来没有搞过发布会,作为创始人,能够为自己的产品办一场发布会,我很兴奋,也很期待。

当天雾霾很大,据说超过1000了——爆掉了,也没什么表测得出来。我们市场总监很担心。会场计划了300人,看着这天气情况,估计上座率有一半就不错了。他很有一种电影首映上不满人的担心。

后来证明担心不无道理。大概只来了不到200人,现场座位空了一小半,有点凄凉。当然我们的嘉宾都来了,热心的用户也来了,还不至于沦落到演出没结束清洁工开始扫地的尴尬。

大会办得还算成功,各位嘉宾都很给力。事后一算成本,花了十几万。场地、物料、记者(是的,我们请了记者做了一个装模作样的采访)等等。虽然花钱了,大家都很高兴。

然而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错误的开始。

这个发布会上宣布的新版本,核心产品设计上有了突破,做了一个没有什么人用的大功能,以及犯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定价错误。这个错误使得金数据接下来四个月流水连续走低,机会损失超过 50 万元。50万啊,半个百万啊,当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团队,这简直是无法容忍的错误。

还好我没有被开掉。后来团队联合起来,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现在还感觉如芒刺在背。

思考了许久之后,我才看到了这件事情发生的前后因果。因为是三周年,因为要做大的改版,因为某些虚幻的目标,团队进行了996(早九点上班,晚九点下班,每周六天),完成了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比如设计改版,比如新的大功能,以及极欠思考的新定价方式。因为三周年,因为那个日子,因为要「献礼」,显得重要起来。忙碌之中,没有人去思考——这真是客户想要的吗?这对商业本身而言是重要的吗?

三周年本身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时间标记。如果不是我们自己赋予它的意义,周年,又哪里来的什么仪式感呢?如果这个仪式感对于客户而言没有意义,那么我们追求的这种仪式除了自嗨,又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后来证明,这次的努力,从产品上纵然有可取之处,商业上失败得一塌糊涂。定价的坑,2016年花了半年才爬出来。

后来久了,参加,或旁观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原生态的发布会,场面不大,规模适中。创业者在上面诉说着创业的梦想,满怀心意说着自己的产品。发布会更像是一场成人礼,一场艰辛创业的馈赠。

再后来见到了许多产品的发布会,无一不是在星级酒店,豪华的舞台,巨大的标题,悲天悯人的命题,邀请函用巨大的粗体文字展示其厚重;到了会场,有钱的创业者还会请一些颜值颇高的妹子身穿长裙站在会场各处。更浮夸的,还有在开场的时候拉小提琴的,跳双人舞的。作为企业软件从业十几年的人,我表示,很尴尬。

后来才知道,这是融资的套路。他们不断传出融资的消息,盈利当然遥遥无期。一些打交道的公司,关键联系人不断更换,产品也未见好转。这场游戏还是在不停的玩下去啊,为了融资,为了获得某种短暂的认可,许多创业者期待着自己能够在798之类的地方开上一场发布会。可是这些买来的观众,带来更好的产品了吗?创造价值并盈利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买来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