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密关系建构选择类型的探讨

在这里,我分享一篇很有意思的对亲密关系建构选择类型的演讲。演讲由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EAP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的陈琼老师分享。

这篇文章内容较长,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 演讲中,个人觉得很有启发的点。

二 我个人觉得演讲中不足和值得探讨的点。

三个人对演讲原文的笔录,基本是遵照原演讲内容。

改动部分为,我个人对陌生情境实验的内容根据网络资料,进行了更详尽的描述和插图,以便还原真实情况。



一 演讲中,个人觉得很有启发的点。

1 三种类型人格的区分,列出了多种表现,可以根据大致表现(不用全部满足)来查阅。具有一定价值的实用性。

2 不同类型人格在指出后,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如何对待对方的建议。这篇演讲不仅给出了剖析观点,也给出了可行性建议,很不错。

3 通常人在成年后很稳定,但也存在转换情况,这种依恋转换情形是如何发生的,虽描述不多,但有所提及。也是尊重了客观事实。

4 对于这三种类型遇到后,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是具有启发意义的。这种启发意义,不仅是我们在爱情中,而且是在各种人与人可能发生互动的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二 我个人觉得演讲中不足和值得探讨的点。我认为可能是演讲时间限制导致的,在此做一个个人的补充。

为什么我觉得对亲密类型的选择,不能照搬,而是要结合呢?这是由于我在听完这篇具有分享意义的演讲后,我又查阅了一些文献,发现了其中矛盾之处,综合摘取了不同文献中值得推敲的部分,总结了以下几点。

1 演讲中,依恋关系的分类仅仅对婴儿时期做了三种分类,而在陌生情境实验出现后的二十年,玛丽·爱因斯沃斯本人发现了第四种行为模式混乱型/迷茫型关系(insecurely attached:disorganized/disoriented)这个关系在演讲中并未提及,在此做参考补充:

第四种行为模式混乱型/迷茫型关系(insecurely attached:disorganized/disoriented):孩子表现出混乱和(或)迷茫的行为,母亲出现时可能会僵住,伴有恍惚状态,双手上举;可能在母亲进门时站起来,然后卧倒在地,蜷缩在地上;或者一边使劲哭泣、挣脱母亲怀抱、眼神躲避母亲的时候,一边又缠着母亲。

对应的母亲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上的表现让人难以理解、奇怪、明显地前后矛盾,甚至是解离的。


2 演讲只提到从婴儿依恋步入至成年依恋。它跳过了儿童中期的依恋模式(儿童时期的依恋模式研究也是匮乏的),另外,它忽略了个人自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因素。

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是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婴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比起旧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提及的婴儿与母亲的相处模式,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更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他们认为婴儿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但他们都强调,儿童生理因素在依恋建立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依恋的起源和基础。而社会学习理论者过于强调强化的重要性,忽略了个人自身的影响因素、

儿童模式目前研究也是匮乏的。这一阶段发生了依恋激活情境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于依恋对象需求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减弱,对依恋对象的需求从身体上的依赖转向情绪情感上的关注。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建构依恋等级,依恋对象从抚养者延伸至同伴,教师等其他个体,并对不同的依恋对象进行等级区分以内在工作模型为基础,整合多重亲密关系。


3 父母冲突对依恋模式的内在影响未被提及。

假设,母亲对孩子的依恋模式是十分亲密的,但是父母之间冲突很大,频率也很高。

当婴儿进入儿童期,孩子有了自己的认知,对父母冲突自然看在眼里。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这个孩子成年后的依恋模式?

当依恋对象不仅被婴儿体验为安全港,同时也被体验为危险的来源时,就会让孩子陷入茫然混乱状态,本来孩子先天预设应该是受到惊吓就逃向父母,但如果此时父母也是危险源时,他就被“卡在”是该靠近还是避开父母的矛盾冲突之中。这是一个很难维持的处境,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他们无处可逃。

此时,如果母亲流露出情绪不安全感,孩子的情绪反应会造成影响。如果母亲压抑情绪,孩子的情绪上会认为,关系是令人压抑的,痛苦的,进而对成人依恋模式发生影响。因此事后母亲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母子依恋的内在,依旧不能稳定进行。

因此我认为,除了母亲与婴儿的相处模式之外,父母之间的冲突如何得以解决,母亲的内心感受的表达,会影响到孩子的依恋模式。这点也是文中没有提及的。


4 成人依恋模式和婴儿依恋模式不同。

个人依恋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内在心理特征,即内部工作模型,这是一种认知情感性的构造,指个人以依恋关系为基础逐渐形成的有关自身和他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内部工作模型包括两种互为补充的成分:一种是关于依恋对象的认识,另一种是关于自身的认识。前者是个体对于照料者是否是可得的,敏感的以及有反应的认识。后者是个人在依恋关系中是否是有价值或者值得爱护的认识。

有关内部工作模型的主要观点是:Baldwin在1990年提出的以父母-儿童关系为模板的工作模型,以Blowlby在1995年提出的以恋爱关系为基础的成年依恋的工作模型,以及Collins等人在1990年提出的多水平工作模型。这几个模型应该综合来判断对一个人类型的判断。

另外,我认为,成人依恋仅靠目前大部分采用的访谈方法,是无法完全客观呈现成人的心理活动的。成人依恋访谈,需要回想和反思其与父母依恋相关情境下的经历,通过评估其回忆调取的难度程度,情绪感受的表达程度,以及对父母亲所提供的情感安慰的反思,评估其依恋关系质量。这种需要从外显行为层面转向内在心理表征水平的实验行为,我认为需要结合脑动等多种方法来科学有效地探测。


5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在演讲中,心理弹性与依恋关系的互为影响力没被提及。人们随着认知水平发展,生活范围和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会经历挫折和压力。心理弹性,应当和依恋关系互为影响关系。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得以正常发展和成长,积极面对这些压力,创伤或挫折等消极事件的能力。

个人的自我认知,相关经验,是否消极归因,身份认可,环境因素,知识结构,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而影响到依恋模式层面。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6 基础类型奠定后,恋爱类型与原生家庭的趋同/互补,个人的应对措施,造成的结果,个人面对结果的心理调整等等,会导致一个人在成人阶段是如何转换依恋类型。我以为这部分是非常有意思的,演讲中也没有提太多。

虽然文章提出,焦虑型和回避型遇到安全型会转为安全型,我承认这种可能。但是,以情绪的传播性来讲,长时间和不开心的人在一起,或是对方要求很多,觉得自己不能满足对方,等等因素,也会导致自己由安全型逐渐呈现焦虑和回避的倾向,这部分要结合成人恋爱模式来看,暂且不作赘述。



三 演讲原内容分享,《作为一名女性,哪种男人会给你安全感?》


分享一些表象,看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第一种情景模拟:经过甜蜜的恋爱,你发现现在的你比单身时更加孤独,更加寂寞,因为他不会在和你恋爱时,会说工作非常忙,因为他要养家。每到周末时,他不是和朋友去聚会,就是坐在电脑前打游戏。他的这些状态,让你觉得,你是这个家的代行保姆,这些事是你的分内之事。有些女孩子会和老公沟通,但是会感到无能为力,你是无法一个人去改善状况的,拉近彼此距离,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你甚至会想着,我一个人,会比现在更好。

第二种情景模拟:他非常重视你。无论是恋爱还是结婚时,他都会对你非常关注。在恋爱时,把他解读为爱你,重视你,以你为荣,但他对你行为疑神疑鬼的状态,你会感觉到心力憔悴,如偷偷看你的手机,看有没有别的男生的电话,信息,限制你和其它异性同事交往。甚至你的男同事也不可以。他更希望你安心待在家里,让你朋友越来越少,越来越寂寞。如果你是大大咧咧的女生的话,可能你无心的一句话,或者是无心的一次行为,比如出去聚会时,忘记给他打电话,他会焦虑不安,认为你在外面有情况了,有别的异性朋友在交往。之后会带情绪,会生气,一开始有争吵,你会解释,到后面你就不耐烦了,不想再和他解释。他会在事后和你道歉,他说自己想多了,多心了,你不是这样的女孩子。但你非常清楚,这样的状况会严重影响你们的关系,迟早会让你离开他。因为在一起,会感觉非常非常的累。这样的行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因为他无法去控制这样的行为。会让你心烦意乱,感觉这样的关系真的无法持续下去。

第三种情景模拟:当你烦恼的时候,他会适时地出现在你的身边,安慰你,鼓励你,帮助你,去理解你,给你一个宽厚的肩膀让你依靠。当他情绪不好时,如果你对他有所关心,他也不会逃避,或是冲你发火,他会接受,并表达对你的感激之情。所以这种互动会让你觉得和他在一起非常舒服。特别是当你们在一起时,一开始会发生争吵。但随着时间,沟通和交流的通畅,你们的争吵会越来越少,甚至会变成某种默契,一个眼神,一句开玩笑的话,都会让彼此感觉特别舒服。即使偶尔有些冲突,他的方式也会让你很舒服,每次冲突后,他会给你一些建议和解释。这样的吵架和争吵,会让彼此的关系,更上一个台阶。

两个人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心意相通。所以当你和他在一起,你们能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特别踏实,稳定,给出安全感。最重要的时候,他是愿意去照顾你的感受的,愿意帮助你,脱离你不舒服的那种状况。所以这样的状态下,你非常希望能够跟他共度一生。

以上这三种的类型分别是:第一种,回避型男人:完全不愿意与你沟通交流。第二种,焦虑型男人:活在自己的臆想中,把焦虑传染给你,让你变得无所适从。第三种,安全型男人:和他在一起,你是会完全放松的,让你感觉到很幸福。


分类根据:(对老师的授课,我也查阅了相关资料,综合如下)

依恋理论由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他认为,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类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它能让孩子从正常的情绪状态变得高兴,也能让孩子从负面的情绪状态中得到缓和,每个人类个体婴儿期的依恋本质直接影响到他成人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式和倾向。

“陌生情境法”心理实验:197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等人设计的一种用来研究婴儿在陌生的环境中并与母亲分离后的行为和情绪表现。

根据鲍尔比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 采用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测验,评定 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

实验过程:

在一间实验性玩具室内观察婴儿、养育者 (多为母亲) 和一名友好却陌生的成人在一系列情境中的行为与反应。此操作程序的关键是婴儿与每个成人分离、重聚的标准顺序。

最初,母亲与儿童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适当玩具的舒适的实验室,当儿童安静下来并开始玩玩具时,便有陌生人加入,以后,但不干涉母子的活动,片刻后母亲独自离开,由婴儿单独与实验者相处,由实验者观察婴儿的表现,再片刻后母亲返回。实验者记录这个过程中婴儿从始至终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情况。

这个测验给婴儿提供了三种潜在的难以适应的情景:陌生环境(实验场所)、与亲人分离和与陌生人相处,通过测验来研究婴儿在这几种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等。在设计的 8个情境中,儿童经历逐级增加忧伤及对亲近的更大需要,整个过程约需 20分钟。儿童需要满足的程度及使用的方法被认为表明依恋的质量。

陌生情境大体包含8个片段(episode):

片段 现有的人 持续时间 情境变化 .

1 母亲、婴儿和实验者 30秒 实验者向母亲和婴儿作简单介绍

2 母亲、婴儿 3分钟 进入房间

3 母亲、婴儿、生人 3分钟 生人进入房间

4 婴儿、生人 3分钟以下 母亲离去

5 母亲、婴儿 3分钟以上 母亲回来、生人离去

6 婴儿 3分钟以下 母亲再离去

7 婴儿、生人 3分钟以下 母亲回来、生人离去

8 母亲、婴儿 3分钟 母亲回来、生人离去


对亲密关系建构选择类型的探讨_第1张图片

实验结果:确立了“依恋类型

通过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测验,从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依恋基本类型。


1、安全型关系(securely attached)。

他们情绪缓和得比较快,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很容易就能与其恢复先前的关系,同时一边检查妈妈是否还在身边,很快就重新开始玩耍;他们似乎对“有需要时,妈妈一定会在身边”颇有信心。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

对应的妈妈表现:通常是比较温柔、热情、善于在孩子发出的信号和发起的交流给予回应。也就是安全型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但是母亲只在孩子希望被抱的时候才这么做。这些母亲好像能够很顺畅地将自己的节奏与孩子的节奏紧密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或安排强加给孩子。

安全型婴儿长大后,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也容易受到别的大人的安慰。

2、焦虑-矛盾型关系(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

孩子情绪缓和能力较慢。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在妈妈离开后陌生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非常害怕陌生环境。在母亲回来时,他们又难以安慰,即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这些孩子也一直在寻找一个缺失的母亲。他们拒绝去探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并有怀有敌意的攻击、需索、黏人的表现。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

对应的妈妈表现:多半是在情绪上不稳定、忽冷忽热,令人捉摸不定,对孩子发出的信号不敏感,这些母亲似乎、或者微妙地、或者不那么微妙地,阻碍孩子的独立自主——这一点或许部分地解释了这些孩子抑制自己探索行为的特点。

3、回避型关系(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没有表现开心、苦恼、或愤怒,与母亲保持遥远、疏离的关系。母亲返回时,他们不主动寻求接触,而且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对妈妈有拒绝行为,疏远、冷漠。母亲的离开或者回来,他们好像都明显地无动于衷,只是不停地探索着周围环境。这种明显缺乏痛苦的表现很容易被人错误地理解为平静。实际上他们的心率和皮质醇水平(身体主要的压力荷尔蒙)在实验过程前后都明显高于安全型婴儿。

对应的母亲表现:比较冷淡且不想与孩子亲近,会主动地拒绝孩子想要联接的请求。当孩子看起来很悲伤的时候,会出现退缩行为。对情绪表达的抑制、对身体接触的厌恶,以及在实际身体接触时的粗鲁唐突,都是产生回避型孩子的抚养方式的标志。通常这些回避型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时候,不是紧紧地搂着母亲或黏在母亲身上,而是显得松软无力的样子。


三类依恋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强度的强弱,而在于质量的好坏。显然,安全型依恋的质量高,而A和C型依恋质量低。

后来发现,儿童时期的亲密关系,会影响到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人的恋爱和表现,和陌生情境实验是一致的。如果父母对孩子善于观察,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能够积极地满足他们,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如果是男孩子,也就是我们要找的安全型男人,约在人群中占一半以上。如果父母对孩子忽略了照顾,或者一会疼爱有加,一会冷落不理,那么这种孩子长大后会形成焦虑型风格的男人,在人群中占百分之二十。如果父母漠视孩子,对他的要求不管不问,那么孩子成年后,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回避型男人,在人群中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亲密关系中,依恋对象的支持被称为“安全基地我们要找的安全感定义:你会知道,在你困苦和需要帮助时,他会支持你,鼓励你。当你需要他,他会在你的身后。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安全感。

判断自己是哪种依恋类型:

1 我感觉自己容易和别人亲近,也特别容易和别人互相依恋。我不会时时担心遭到伴侣的抛弃,也不会因为伴侣和我的过于亲密而感到紧张。

2 我喜欢亲密的关系,可是别人似乎不太喜欢。我经常会担心,他是不是真心爱我,我还会经常疑神疑鬼,担心我老公会甩掉我,重新换一个女人。我非常非常渴望,能够完全融入老公的生活。可是这种想法让对方感到害怕。

3 和别人亲近,会让我感到不自在,我很难完全去依靠别人,信赖别人。如果男人和我太亲近,我会感到很紧张,如果我的老公经常想接近我,这会让我感到很不耐烦。

做了自我测试后,对比日常行为和状态,可以初步判断自己的风格。

答案:

1 安全型:你喜欢和爱人是亲密无间的。对于矛盾,你可以轻易去处理,畅通无阻地倾听对方的苦恼。也乐于去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当对方遇到困难,你是愿意全力以赴的。

2 焦虑型:你渴望亲密关系,也希望和你的爱人经常在一起。但是,你会经常处于一个不确定中。因为情感问题,它消耗了你大部分的心力。你特别敏感,特别容易觉察出感情中的细微波动,对于对方的情绪和行为是非常在意的。在许多情况下,虽然对方的心理状态和你一样有波动,但是并不是如你所想。你经常会在这样的恋爱关系中,给自己消极暗示。你会冲动地说话,做事,对对方带来一些伤害。但是你会发现,自己错了,你错怪对方了。所以在你意识到自己负面情绪时,会感到懊悔,说对不起,道歉,但是这样的伤害造成了,你也会反复造成这种伤害。

3 回避型:你认为独立和自由,比亲密关系更加重要。你不喜欢太过于亲密,不太担心感情问题,也不担心被拒绝,而且很要命的是,你不太容易向对方袒露你的心思和想法。所以你会让对方感觉到你很遥远。一旦对方向你表现出想和你亲近的愿望时,或者在逾越了你个人的界限的时候,你就会警觉起来,马上逃离。


第一种能够在一段感情中稳定下来,并且保持长久的关系,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男人不太容易沾花惹草,对感情忠心不二。他们最大的表现是,愿意对一段感情持续下去,如果分手了,他会重新开始,而不会脚踏两只船。

焦虑型女人更加适合安全型男人,他有很大的可能帮你转化为安全型人格。至于回避型,转化会比较困难。回避型会经常单身,经常变换恋爱对象。回避型男人往往会找焦虑型女人,而不是找同类,两个人都是回避型的话,他们会互相排斥,很容易分手。所以基本上,回避型男人不会回避型女人。

一般来说,成人的依恋类型是比较固定的。70%-75%的成年人在大致时期都不变,而25%-30%会随着时间,如隔四年会转变一次风格。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在成年之后,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成年后,会遇到很多恋爱经历,恋爱经历对类型转变的影响非常大。爱情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所以在这种状态下,看待亲密感的方式会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这种变化是双向的。安全型人士可能会变得焦虑,经过了某种挫败感的恋爱,亲人离世,包括离婚等重大变故,都会让安全型人士变得焦虑不安。

而回避型,焦虑型也有可能转变为安全型呢?当回避型,焦虑型和安全型人士进行交往,前者会受到影响,在沟通方式,相处模式学习到安全型人士的特征,逐渐把自己也转变为安全基地的类型。



亲密感是三种男人都需要的,安全型男人会直接表达出来,焦虑型主要用的是防御策略,回避型男人用的是压抑策略。


安全性表现和特征:从内到外喜欢和你的亲密关系,也不会去掩饰和你的状况,也不会太过于敏感。他愿意听你的想法和意见,做一件事时,以两个人都能够接受的办法去做事。他知道爱情的真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会把你的利益当做他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他善于交流自己的想法,给你的方式是温和的,不会以粗暴的方式和你交流。所以,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无论恋爱还是结婚,你都可以很自由地做你自己,不必绷紧心弦,那么这种亲密的关系对于婚姻是有很大帮助的,自己要的安全感对方是能给你的。


焦虑型特征为,面对一些事情时,喜欢过早下结论,应急反应特别强烈。他喜欢在事后道歉,可是下次还是会重复之前的错误。他会无时无刻地思念你,或者粘着你。你不在他身边,他是没有办法做事的。焦虑感也会传染到你,只有和你联系上了,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了你在做什么,他才会安心。热恋时,他的表现会特别明显。他会记得你优点,忽略你的缺点,认为你是对的,完美无瑕的。一旦发现你犯了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在他眼里是非常非常严重和可怕的。

在面临分手和你觉得不适合时,哪怕你们在一起不开心,他也不愿意放手。他觉得他是可以改变你的。他觉得,如果他放手,你会成为别人的女朋友,他会非常不甘心。所以和焦虑型男人分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其实非常渴望和你在一起,但他会压抑自己的渴望和情绪,所以带给你们的是一种矛盾的情况。

焦虑型表现为,拼命联系你,不断微信和你聊天,跟你烦不胜烦。一开始,他会给你非常亲密,甜蜜的感觉,时间长了,尤其是你有工作状态需要去完成时,他非常焦虑不安。你不太搭理他,他假装不在乎你,他不忙也会装作忙,做出一些不可亲近的样子,故意不接你电话,说自己有事。有些男生,还会故意和其他女生约会,和朋友去单身酒吧,告诉你,有女生在暗恋他,让你吃醋。

他会比较双方的付出。如果你不接他的电话,他也不接你的电话。他觉得,我的付出应该有相应的回报。他觉得他对你的付出会有相应回报。如果你不满足,他内心这种生气的状况,会引发:他在和你说话的时候,故意不看你,或者忽然转身走开,把你晾在一边,让你觉得太诧异了。或者把反感升级为暴力冲突。

他会经常提出分手。说我们合不来呀,我们在一起是错误的,我一个人过比现在好,说这些话时,他其实并不想分开,希望你去挽留他。如果你说,好吧,那我们就分手吧。他心里愤怒就会更加强烈。


回避型最大特征是自由和独立,往往我们会在电视媒体中会看到,独行侠,像风一样自由。这样一个男人,你和他恋爱或者结婚,你会吃大苦头。回避型男人拼命压抑,他明明是需要的,却一直去压抑。即使你们恋爱了,结婚了,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他会保持心理距离,准备随时撤离,而且他是极其强调自我依靠的,他认为很多事,应该靠自己去处理,看起来比较独立。

所以当你有一些负面情绪需要他的支持和鼓励时,他会说,你应该自己想办法平静下来,你应该自己去处理你的情绪和状态。他给你的这种反馈,会让自己感到没有被理解和满足,这种感受是非常致命的。人都非常渴望得到另一半的关心,这样的类型是不能给你温暖的,感到非常辛苦和劳累。

回避型表现:在一段恋爱中,他常常会说,我还没有开始一段新感情的准备。但是,口不对心,长达好几年时间,他会美化前任,甚至是完美化前任,拿你的缺点和他的前女友的优点相比较,贬低你,或者挑剔你,比如你吃饭的样子,衣着,说话语气等等。对他来说,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回避型男人是不擅长说我爱你的,但他的种种表现,会让别人有误解,认为你对他有意思。他特别喜欢做暖男,搞暧昧,甚至会有意和得不到的人在一起。

为了保持独立感,他几乎是不愿意分享和你的心事的。这样的神秘感,可能会给有的女性有一种追逐欲望,想知道这样的男人到底在想什么,但是好奇害死猫。你一旦被这种神秘感和追求欲望所吸引,跟回避型交往,你就会发现,一旦恋情有进一步进展,他就会疏远你,以各种各样的借口,跟你拉开距离,如加班,出差,聚会等,他会避免身体接触,不愿意和你睡在一张床上,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在逛街时,他不愿意拉着你的手。



选择前,有效沟通的三个目标:

1 帮助你选择合适的伴侣,分辨对方是否能给你安全感,让你的幸福指数飙高,挑选伴侣的五分钟有效沟通比交往几个月更有用。如何做?针对某个人或某个事件,说你的想法加感受,加他的反馈。如果他能给你同样的想法加感受,才是一个有效沟通,这样双方才能保持一个有效的沟通。但如果对方回避这个话题,或者采取攻击性方式来回答,就不用考虑这样的男生了。

2 明白你远期的需要和短期的需要,他才能满足你。忌讳,不要让男人猜你的心思,对方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他真的猜不透。

3 你通过有效沟通的模式,你成为榜样,为爱情奠定一个基调,为感情开诚布公,当成一个职责,共同携手走下去。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辨别对方是不是你要找的人,也是为爱情和婚姻带来良好基础。



如果已经在一起了,怎么办。

对于安全型,当他有压力时,真实地给他感受,体贴,当他需要时,给他一个温柔的港湾,像妈妈一样温暖。为他的工作和努力提供幕后支持,给他动力。同时,让他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不要替他做事,指手画脚。男人的自尊心非常强,尤其在女人给出建议时,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妨碍他的自我发展。你需要做的就是鼓励他,认可他,让他更自信,让他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你成为他的安全基地,就可以了。安全感男人会回馈给你相应的方式。

对于焦虑型的,特别要注意的是,满足他对于安全感的基本需求。他特别敏感。和朋友出去,你要告诉他你的实际情况,不要害怕他担心而编出一些谎话,后来戳穿时,是不堪设想的。这种类型你是非常渴望亲密感情的,如果让他感觉到受到了一丝一毫的威胁,他会把事情无限扩大。所以生活上,你要多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大大咧咧的女孩子要特别小心一下,尽量让他不要感觉到,你有触及到对方的底线和行为。如果他恐慌该怎么办,温柔而耐心地和他进行有效沟通,来平息他恐慌的内心,他会感觉到释怀,对你充满爱慕和依恋。这样类型的男人,是不善于和别人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所以如果当他发脾气,你要给他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在他焦虑时,不要以暴制暴,随着改善,给他温柔的抚慰,给他一个温暖的港湾后,他会慢慢学习你的安全型模式,他就会知道怎么去和你进行交流,你就会越来越觉得跟他的相处轻松,也不用去猜测对方的心思。

对于回避型,他最需要的是独立和自由。首先,不要太黏他,给他一定的空间。他并没有前两者那么渴望亲密关系,虽然他也渴望得到关怀,得到爱,但他会压抑下去。远远给他一些关怀,包括生活上的照顾,不要过于亲近,太过于亲密,他会感到不自由。其次,尊重他的独立性。他的日常言行和表现,都需要去尊重他。比如有的男人坚持在某个阶段看某个电视节目,或者是在给孩子抚养过程中,他会坚持自己一些独特的方式,他并不是在和你做对抗和冲突,他需要的就是对自己独立空间的坚持,只是一种态度而已。你可能需要学会妥协,如果他坚持他的意见,而你不愿意妥协的话,他会缩回自己的世界,把你拒之于千里之外,沉默,或者不说话,一连很多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这样一个冷战,对于你和孩子,都是很大的伤害。

安全型相处模式,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基础。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支持他,不干涉,鼓励他,给他一个温柔的回应,在他需要让自己成为安全基地,帮助他去改变焦虑和回避的状态。


 选择时,尽早发现不适合的铁证,尽早放弃,因为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从交往第一天起,你就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他会给你难堪,指责你,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有错误的一方,不要内归因,因为如果对方伤害你的感情,你要告诉你自己,这是他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你也要觉得你是更值得尊重和被爱的。

在已经在恋爱和婚姻中的女性来说,结束一段感情的状态,也要相信,有很多人是适合你的,是可以给你幸福的。要让自己有自尊,有自信地生活下去,那才是最棒的你。




参考资料(Reference):

David J. Wallin 《Attachment in Psychotherapy》

蔡美艳《小学儿童依恋关系质量的半结构化访谈研究》

张真真《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母子依恋和情绪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崔小迪《亲子依恋与成人依恋的关系及发展研究》

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亲密关系建构选择类型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