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

理科生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_第1张图片
《万万没想到》

很惭愧地说,买下《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便宜:在Kindle上特价才卖0.99。不过读罢后发现,这是我在kindle上买过性价比最高的书,比那些畅销小说强不知道多少去了。

阅读此书一共花了2个小时左右,整个阅读过程非常愉悦。这本书的作者叫万维钢,之前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物理系研究员,但现在已经成为全职的作者了。此书出版于2014年,是他过往博客、专栏的文章合集。

整本书分三个部分,“反常识思维”——讲的是人们从人类原始思维而来的一些常识可能并不符合这个现代社会;“成功学的解药”——介绍了不少科学的学习和训练方法,可以让我们实现真正的励志;“霍金的答案”——我们怎么用科学思维、科学精神来看待这个世界。其中不少观点还真的是让人醍醐灌顶,禁不住暗暗鄙视了一下无知的自己。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看着电视就会想,这里面一定有阴谋。电视台想把我们变傻,可是等你长大一点,你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电视台的业务就是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这个想法更让人沮丧,阴谋论还算乐观的!至少你还有个坏人可以打,我们还可以革命!而现在是电视台只不过给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是乔布斯在《连线》杂志访问中说的一段话。万维钢引用它来说明,现在的媒体为了赚钱,不是在提供事实,而是在用娱乐的方式确认观众已有的观念。那些在网站上观点鲜明的文章一样如此。他把这种毛病叫做“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

这个毛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到处都能看到。相信星座的人,无论自己现实生活和预测的有多大不同,ta也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自己在用苹果手机的人,当看到说苹果手机比安卓手机好的文章,也会忍不住点一个赞。加上今日头条这种根据用户习惯来推送文章的app,更不断加深了人们的已有观念。

不过作者也表示,互联网并不是一个调查民意的好地方,这种“确认偏误”有可能是在互联网上被放大,所以显得特别刺眼。但是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引用了书籍《信息食谱》中的建议: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


书中另外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讲的是究竟如何练习才能真正实现能力的提高。

一万小时理论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就是说一个人在一个领域中投入一万小时的练习,他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看起来确实是这么回事,毕竟这也符合我们“多劳多得”、“天道酬勤”的传统观念。不过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漏洞颇多,比如说不少家庭中掌勺的老母亲,为什么做了那么多年的菜还是没能成名厨?

关键在于训练的方法。

“刻意练习”是心理学家们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作者将之总结为四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每一点具体怎么解释,又该如何操作,书中写得非常详细。对于想学习新技能或改进学习方法的人来说,可以说是“说明书”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这本书性价比非常高的原因。

关于人们看待怎么能成功,万维钢提到了一些他不太认同的观点。比如说,把成功归咎于某些“内在品质”(陈景润能取得重大突破是因为他的拼搏精神)、把成功复杂化(中国足球不行,是因为中国人的素质、体制甚至传统文化不行)、强调“功夫在诗外”(想成为科学家,却一天到晚提高自己人文素养,而不是做真正的科学研究)。

真正提升我们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这么看这句话确实是有点硬邦邦而且过于偏激,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没有刻意练习积累起来的学识和能力,其他看起来陶冶情操的行为不过是小数点后面的0而已。爱因斯坦被人们称赞是个爱音乐的人,首要条件是他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做得足够出色。

总结来说,阅读这本《万万没想到》收获颇丰。不过因为是博客、专栏文章合集,限于篇幅,很多问题只稍微触及到皮毛,要更深入地了解,还需要更大量的阅读和实践。但对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确实是很不错的入门书籍。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科生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