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人工智能的一定是中国,东方智慧的底蕴是高维驾驭低维-刘丰老师讲《心经》4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心经》,领悟心经智慧的时间了。首先我要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点,讲的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每次讲我都有一种跟内在连接的感受,
第二,每个人都有足够知识去悟道,每个人不需要增加更多的知识去悟道。那我们在讲解过程中借用的这些科学知识,都不过是我们在这个时空里面共振我们能量的一种工具。虽然,此时相隔千山万水,但是跨时空的这种能量共振是可以让我们彼此唤醒我们自己内在智慧的。
第三,其实讲经,在佛学系统里面是有严格要求的,所以我不是讲经,我只是和大家分享,我在读心经,在现实生活中,在践行《心经》智慧的时候的一些感悟,借用科学语境表达一下,在这跟大家产生一种能量共振,所以并不是讲经。我们也没有讲经所呈现的庄严。
回顾一下之前提到的这三个部分,
第一,因为是在科学语境里面讲,所以我们对这个科学语境跟大家做了简单介绍,在这个整体的格局里面有一个简单的框架,我们把它叫宇宙至简原理,它由四句话构成:起心N维在无穷,存在至简正弦涌,一切呈现投影重,零维全息万有中。在这个至简原理的连接下与所有智慧系统进行连接,
第二部分借这个科学语境描述一下心经的空间格局,在科学语境下心经的空间格局是怎么样跟我们熟悉的现时空间相应。
第三部分,讲心经描述的至简存在,“色空不二”,五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色声香味触法”。
我们再回到经文本身的整体结构和关键词,来跟大家分享,在整体结构的次第里面,我们去看它的关键词跟科学的语境之间怎么关联,帮助我们在读它的时候或者践行的时候,跟我们已经有的知识之间做个关联。那么实际上呢,今天涉及了五个部分,总的来讲我们现在讲到第四,叫开宗明义,这是五部分里的第一部分,我们的四五六七八这五个部分。这个开宗明义实际是最简单的,就是最开始的几句话。因为我们已经把《心经》题目跟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分享,就心经题目里面所包含的这些智慧和关键词在开宗明义里面说明了。而实际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但用的语言却相当简练,实际就是不长的一段字,“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它的一个极简的开宗明义,而它实际已经把心经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表达出来了。
我们看这里面有几个很重要的关键词,第一就是“观自在”,在各种解释里面,把观自在菩萨说成观世音菩萨,说是因为这个“世”跟当时唐朝皇帝李世民的“世”犯忌讳,所以当时就没有提这个“世”,这是一种在世俗层面一个很明显的解释,有它明显的合理性。在更深层我们去理解,因为经文所表达的内容是一种立体的,我们在各个层次去观察,去理解它时,它有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内涵。“观自在”用科学的语境去理解它的时候,实际是内观自性的临在,那同样这个理解也不是科学理解,那我再进一步把它给展开:内观,为什么是内观?为什么不是去放眼宇宙空间,而变成了内观?在我们讲授的这个宇宙空间结构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投影,低维是高维的投影。高维是低维的投影源。也就我们所见的一切的三维空间,呈现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内在高维空间的投影。那我把你的内在放在这儿,可能一些朋友觉得有点牵强。但是仔细想一想,既然我们在外面,三维空间看到的一切都是投影的像,那我们在外面是找不到投影源的,因为只要我们能在外面看到的就不是投影源。
所以我得出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投影源是在内在,没在外面。如果我们要进入投影源,一定要往内看,可用到这的时候,又容易让我们混淆,因为只要我们是看,就要用眼睛,那我眼睛怎么往里看呢?用眼睛是看外面的?所以这时候就不是看了,它就是观。而且这个观不是用眼睛在观,是往内,用我们内在的,不同层次的眼在观,我们外面看的是用肉眼,那我们往内呢,实际就是所谓的天眼,法眼,慧眼,佛眼,这在不同层次上的眼是用来观的。观什么呢?观自在,也就是内观。那自在是什么?其实自在就是自性。
什么是自性?这里面所说的自性,指的是我们内在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的宇宙智慧。这个性指的是我们的内在的能量状态,而自性是来自于最本质的能量的源头,这样就理解佛教智慧里面说到的“缘起性空”,那什么是缘呢!根据这个投影跟的投影源的概念,其实我们不难理解缘是投影源里的关系,投影源里的能量关系投影到现实的空间,三维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投影源里的能量关系。佛教智慧不用开始,结束,为什么呢!它不说一切事情发生的开始和结束这个时间概念,为什么呢?它只要说到时间概念,它就讲无始劫以来,就没有开始的那个空间状态来的。因为开始,结束,刚才一会儿,这全是三维的概念,在这个概念里面,连四维都去不了,更别说N维空间N趋于无穷大了。所以它叫一切是因缘而发生,它叫缘起,什么是缘?就是投影源里关系。投影的相一定是取决于投影源的关系。它符合这个逻辑关系,所以它叫缘起,一切因缘而起。
那性空,这个性,就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本性,那本性在哪呢?本性,在N维,N趋于无穷大,那个地方才是一切的投影源,而那个地方呢,被称之为“空”,那个空不是没有,是具备一切万有,但它不被任何一个有形的“有”而障碍,它又具足一切的有。因为我们有,对更高境界的有,是一种障碍,如果我们从下往上走的话。所以这个观,一定是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发生在当下,此时此刻,你刚才观,一会观,过去观,未来观,都没有意义,它真正意义的是当下,所以观自在这个“在”是临在,就是当下的状态。所以一切因观而产生的内在的觉受,内在的感悟全是发生在当下,这件事是真正有意义的,这就是观自在的意思。
菩萨是什么?菩萨在佛教智慧里面,在梵文里面叫菩提萨埵,菩提是“觉”的意思,觉察,觉照,觉悟,这个觉是我们自性的觉,是内在的觉,它不是停留在一个感官系统的觉,那是感觉,而这个觉是在更深层的。觉有情,我们说现实我们看到的一切是有情众生,我们说什么是有情众生?是有感情的吗?当然了,说是有感情的这是一种解读,实际上呢,它指的是关联。关联是因什么产生的呢?是因为能量的相互作用,能量共振才能产生相互作用,才能有真正的关联。所以,觉有情就是指的一切空间存在,对一切空间存在的感知,这是觉有情。而一切空间存在和我们现实之间的关联是个投影关系,实际就是对内在投影源里的信息产生这种觉,去领悟和了解,这是我们说觉有情。
所以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指的是跟内在的所有能量的分布都产生关联,跟我们现实中所呈现的一切相都有关联,而我们内在所有的存在,都是因认知而产生,认知是由我们对念的执着产生的,我们内在起了一个念,这个宇宙存在的起始点就有了,当我们对这一念开始执着的时候,这个念就开始叠加,那就产生干涉,干涉产生两仪四象,那我们观察者自己的认知跟这个能量之间产生的这种纠缠,第三个波就产生了八卦的相在三维空间呈现出的相。8卦叠加就形成64卦,也就形成了我们在三维空间一切事物的基因、基本频谱,它一切都是源于我们执念开始的。那一念被称之为一众生,所以这里面说到的那个有情称之为有情众生,就是能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跟观察者之间有着这种必然的这种连接。这个众生没有在外面,那是我们的认知构成的,是我们执念是构成的,当执念的叠加形成的认知,而这个认知投影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的一切,而我们看到的现时这一切是众生吗?它不是,它是众生相,它是众生投影出来的相,而众生在投影源里边。所以觉有情是觉内在的众生,觉内在的一切空间存在。
我们经常在佛学智慧里面讲到诵经,做功德要回向给法界众生,那法界在宇宙的哪个位置?法界在内在,所以我们说回向,它不叫奉献,那如果要是给外面众生的话,那你就是奉献奉送给它们,为什么要回向吗?是因为众生根本不在外面,外面全是众生相,众生只在里面,所以回向是把那些能量回到内在。所以这样我们就知道觉有情指的是内在,这些有情众生会投影出现实的众生相。这个叫菩萨,菩萨是真正觉悟了它所见的一切都是它内在认知投影的,不是外面的东西,或者说外面和内在的本来是一体,只是我们感觉它是外面。所以佛教智慧里面讲到,苦厄都是烦恼。
第三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是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的宇宙智慧。我们在三维空间,我们信息的呈现是知识,知识是高维智慧在三维空间的投影,就像是山的等高线一样,它是知识,而山的本体呢,相对于等高线来讲它就是智慧,它是知识的源泉。到第四维的话呢,那就是智慧,三维空间是知识和信息,四维就是智慧,那五维大智慧,六维是大大智慧,因为它每多一维就多无穷多倍的智慧。随着它的智慧的境界层次在不断的提升,到了N维就是无穷大,就不翻译了,直接叫它般若,所以般若就是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的宇宙智慧。它跟我们三维空间的知识信息是什么关系呢?一切三维空间的知识,现在我们人类已经把它整到云端去了,里面的信息太大了,即便如此,到了第四维,三维空间所有一切信息变成无穷分之一了。三维再繁荣,云端积累了再多的知识,到了四维变成无穷分之一了,到第五维变成无穷的平方分之一了,到第六维,变成了无穷的三次方分之一了,到了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变成无穷的无穷次方分之一了,在那个境界上才能堪称叫般若智慧。般若跟智慧,跟大智慧相比,般若所含的是无穷的无穷次方倍的信息,它的境界是在那个境界上,它是一切的源头,这叫般若。
借用这样空间的格局、关系、关联,让我们理解般若跟我们所说的一般性的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差异,到第四维才能叫智慧,三维全是知识建构的,智慧一定是内在发生的,从三维空间里搬来的再多的信息那都不叫智慧。所以智慧层次,跟每一个人的觉悟是相关联的,跟每一个人所达到的心灵能量层次的高度是有关的,它不是只是把电子商务、互联网化结合起来就已经变成智慧,它不是的。相反的,我们把这些知识整到云端以后,我们把机器人整的跟这个知识系统连接的速度比我们人要快得多,又把它的体能整的比人强悍的多,那我们人如果不开启真正内在的智慧的话,那你未来就是机器人的宠物和奴隶,你根本玩不过它。所以云端技术对人来说是障碍,它可以支撑机器人的存在,能让机器人越来越聪明,但想让机器人获得智慧,那这个难度太大了。因为是从三维往上爬,我们还是要把知识输入,它可以在知识里自己学习,但是学的还是我们人类已经下载的这些知识,下载的这些信息。我们人却是本自具足的,是N维智慧本自具足的,“零维全息万有中”说的已经非常清晰了,根据宇宙全息律,我们每个人内在智慧具足圆满,所以人是可以通达N维的。
未来真正的科技的技术,一定是高维科技,这叫宇端科技,宇端科技是在云之上,可我们现在的科技是在云之下,很多东西是跑到云之下,在云之下以知识形式掌握的这些所谓的科技。现在在做人工智能,这叫智能还不能叫智慧,人工智能还只是智能,但确确实实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很大的威胁,我们到底能不能驾驭得了?能,只要我们提升我们的智慧。而人工智能的驾驭未来一定是中国,因为我们老祖宗东方智慧的底蕴是高维驾驭低维,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整体宇宙观看一切,所以我们永远能跳到云的上面。但是我们作为中国人,能不能真正理解我们拥有这样的底蕴?我们能够从一切呈现的最初的态,一个念,就开始领悟宇宙。
第四个就是五蕴,“照见五蕴皆空”,内观自性的临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不断的从下往上,从外往内,往深去观,这等于是在维度上是从低维向高维。所以从低维到高维是观,观到了般若的境界,波罗蜜多时是达到了彼岸,达到了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站在了最高处,“起心N维在无穷”。这时叫照见五蕴皆空,到了N维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再看这个宇宙一切是照,是从上往下了,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所有能量关系,是具足一切可能性,但它不执着,不被任何一种可能所障碍。它能看到这个能量运动的本质,而且它能照出一切可能,可以创造,这叫投影,照是投影出来是照。所以在这个角度去理解观照,观是内观,照是从上往下,这是东方智慧大乘佛法的意义。不是自己往上再观,已经是从N维境界看整体宇宙,这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五种能量作用的描述。
色、受、想、行、识,观到的色相是能量波因它的频率不同、波长不同叠加而呈现的相。受,是因为能量相互作用共振,而让我们产生出的这个觉受。想,我们的思想能够因这个信息的相互关联,因为所有能量波都带着它的各自的信息,一个能量波振幅和波长就构成了一个信息,而这个信息的叠加,构成了我们的认知,构成了我们的念。念念相续,我们顺着这个想法继续,顺着这个叠加继续往下去叠加,这就是所谓的想。行,叠加构成我们三维空间的,或者构成我们在不同空间的这种运动关系。识,因为我们建构的这套知识系统或者信息系统,而对这个宇宙产生的相对固化的认知。
什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在存储高维空间里面的我们记录的,所谓记录是因为你产生了相对共振的这种驻波以后这个能量产生纠缠、纠结,或者再产生共振,而形成的相对固化的一种能量状态,我们执着了,这就是我的识。这色、受、想、行、识,讲的全是能量作用,而这种等于对五种能量作用的描述,描述了一切可能性,这个宇宙空间的一切可能性就不光是它的物质存在或者它有形存在的,包括它无形存在的那些可能性,它全都包括在里面了。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以为五蕴皆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所有五蕴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但同时你也可以理解成,这个空是指空性,看到一切能量关系的本质,它可以呈现一切可能性,但它不以任何一种呈现而执着、而固化在任何一种呈现状态中。这个空是空性,具足万有又不被任何一种有所障碍所限制。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刘丰老师是多元文化系统集成倡导传播者,在30多年的广义时空能量学研究与应用中,全然开放的深入有缘进入的所有智慧法门和修炼团体,本着求同尊异的基本理念,用科学逻辑解读各类智慧系统。为不同背景的人们启发人生的智慧。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