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理论理解的4个误区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

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天赋还不错,在一个领域做10000个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成功,10000小时要花,但还得看怎么花。

误区1:简单重复

这是低水平的勤奋,就是从来都只做自己会做的那些非常简单的事情,不断重复那些已经会了的动作。

这样的重复,很轻松,但学不到新的东西,做得再久,也不过是更加熟练。这样的人,会因为自己仅仅会的东西过时而被淘汰。比如重复写了5年java语言的人,除了更加熟练,什么也得不到。而且5年,这么久,java极可能被淘汰。

误区2:习惯性失败

在失败的怪圈里一直走不出来:这类人,不爱学习,不爱总结,脸皮也薄,不愿问人。而且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  所以,他一直重复失败。

误区3:林黛玉式困境

林黛玉是个在自己世界里越来越活泛的人物,贾府上下,就只有贾宝玉能懂她,别的人,理解不了林黛玉,林黛玉也不理解他们。生活里,就有许多和林黛玉一样的人。

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掌握了研究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世界一流,爱因斯坦,费米,鲍林(两次诺奖)就是这类人,他们的路越来越宽。一类是在自己的领域越来越精,导致对世界的其它东西脱节,越来越不适应这个世界,比如发明二极管的夏克利(诺奖),对自己的晶体管越来越熟悉,也越来越不接受其它技术。这一类人,路越走越窄,他们就是典型的林黛玉困境者。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

误区4:狗熊掰棒子

一万小时努力是一个积累效应,第二次努力,应该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从头开始。

但很多人,做事情都是这种狗熊模式:读书,做了一堆题目,题目间关系没有理清,得到一堆孤立的知识点,这很难面对变化多端的题目,成绩就是提不起来。

中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存在这种差别:西方的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后人的发现发明,都会被纳入体系,并传承下去。而中国的,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乃至经验,每一次改进发明都是孤立的,因此,时常低效率重复发明,很多东西失传也是因为不成体系这个原因。中国的知识体系没有积累效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10000小时理论理解的4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