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前相比,现在的父母带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带娃出行,总会背上一个包裹,或背在身上,或放在推车内,或直接扔在汽车里。这个包就是妈妈的百宝箱,也是防止孩子在外面出“意外”的关键。
比如,包里一般都会有湿巾,可以用来清洁;有孩子换洗的衣物,防止孩子弄脏,弄湿衣物;有纸尿裤,防止孩子拉撒;有零食和小玩具,以备不时之需。这个百宝箱一般可以应付大多数孩子的生理上的突发状况,不过对于孩子心理的需求,它就无能为力了。
那么,怎么才能尽量避免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呢?家长需要提前准备这三条。
1. 提前和孩子明确公共场所的概念并制定规则
以前,中国人喜欢串门,所以家里常备的客厅就是公共场所。现如今,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公共场所的概念越来越清晰,有关公共场所的法律越来越明确。而且,想要体现个人素质和文明,遵守公共场所的潜规则(不要喧哗,不要影响他人等)必不可少。
现在家长带孩子出游,都会选择公共场所。所以很早就和孩子灌输公共场所的概念很重要。这不仅能让孩子区分公共场所和家的不同,更有助于孩子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不至于做出熊孩子的行为。
米妈带着孩子做火车回老家,路上小米睡得香甜,但是突然被一阵刺耳的山寨手机铃音吵醒,紧接着一阵大嗓门的接电话声让他彻底的清醒过来。
小米大声对妈妈说:“妈妈,那个叔叔好讨厌,吵到我睡觉了”。
米妈回答到:"嘘,小点声。火车是公共场合对不对,我们不能影响其他人。那个叔叔吵到你是他不对,但是小米可以做到不能影响其他人呀"。这个概念早早就和小米讲过了,但是米妈没有放弃强化公共场所这个概念的机会。
如果和孩子强调公共场所的概念,不一定能让他们就遵守规则,因为小孩子还无法做到完全控制自己。比如说话开始是小声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可能就逐渐放大音量了。但是强调公共场所的概念后,在孩子违反这些规则时,就可以针对性的教育,并且孩子更容易接受。这就是提前准备的力量。
注意,家长制定的规则必须自己遵守,否则前功尽弃,孩子不只看家长们说什么,更在乎家长怎么做。
2. 提前规定买食物和玩具的价格
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多是因为欲望没有被满足。这种例子太多了,有的孩子想要好吃的,有的孩子想要玩具,有的孩子想多玩一会。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孩子们可是谈判的高手。妈妈,我就买这一个玩具。妈妈,不给我买好吃的我就不走了。妈妈,我就多玩5分钟。
面对这种场合时,大多家长都很挠头,不知如何处理。其实,只要做好提前告知,就能大大减少你面对熊孩子的困难,有时干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比如,带孩子去游乐场,在去之前我们就告知孩子只能玩一个小时。这样在孩子离开和你谈判时,你才有据可说, 孩子走时的沮丧感也没有那么大了。这样做是把这个谈判的环节放到去游乐场之前,就可以减少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的几率。
当然,方法不是万能,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有一定需要注意的,这种提前告知的方法一旦定下,最好不要给孩子一种还可以讨价还价的印象。
3. 治愈孩子的无聊
孩子的好奇心都是过剩的,他们愿意接触一切他们不知道的事物。尤其在公共场合,这些地方不是他们平时生活的地方,接触的机会少,也意味着孩子对这样环境的好奇心大。
家长应该都有这种感觉,陪孩子在个公共场合做游戏时,他们永远不知疲倦,而且不会哭闹。但是当你要求他们老实的坐在椅子上,面前的食物或事情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时,还就就会比较焦躁。换句话说,他就是无聊了。
如果能治愈孩子的无聊,那么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的情况就会少很多,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米妈约闺蜜喝茶,带着小米赴宴。去之前,米妈特意买了两个拼图,给小米当玩具。一个白雪公主,一个冰雪奇缘。恰巧小米最近迷拼图迷的厉害,两个拼图换着拼,最后米妈把他们放一起打乱让小米拼,拼好后还特意拍照发朋友圈留念。小米的自尊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满足,感觉今天玩得非常愉快。而是米妈基本就是动动嘴,却让小米在椅子上安静了2个小时,与闺蜜畅聊一下午。
当然,不是所有时候这些额外的玩具都管用的。孩子其实更需要家长陪同他们一起。每到一个新环境,他们愿意拉着父母四处溜达,其实就是他们自己在不断的探险,好熟悉这个新环境。所以,在公共场合里,父母放下手机,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是治愈孩子无聊的好办法。
当然,提前准备充足,也有可能遇到孩子哭闹。除了家长遵守约定和不讨价还价以外,还不能在事后批评孩子,说如果按家长之前说的做就好了之类的话语。这些话除了显示你家长英明神武、未卜先知以外,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只会让孩子更加厌烦。相反,即便孩子没有做到约定的内容,适当的鼓励也可以让他在下回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