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为什么伦敦政用留经毕业的她,能学经历打动高盛?
9月19日晚上八点,新足迹游学有幸邀请到理想堂的创始人之一黄鹃娟Amanda老师,她为大家带来一场线上讲座,和大家分享英国名校的申请和录取历程、大学专业的规划和个人履历的完善,以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轨迹。
为大家整理了本次讲座的精华内容,供大家回顾学习。。
【嘉宾介绍】
黄鹃娟Amanda,高中就读深圳中学,高二赴英求学,毕业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系,先后任职于全球顶尖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伦敦及香港分部。
2007年联合创办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Ofund),任秘书长至今;Ofund是留英学生群体中最有影响力、以通过留学生及海归群体力量改变中国欠发达地区教育为使命的公益机构。
2015年从高盛辞职回深创办理想堂——致力于青少年社会认知教育和软实力发展,通过青少年力量改变社会的教育机构。
Part 1 三个故事——成长经历中的重要转折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在国内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小孩,英语成绩也特别好,所以以为一个人出国留学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但没有想到,刚到英国读高中的时候,还是有非常大的落差。
一是因为到了一个全英文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不管在国内的英语再好,最多只能听懂大概50%-60%。二是学习习惯很不相同,在国内可能因为我一直都是传说中的好学生,很多人会喜欢主动来跟你交朋友;在国外的话,课堂上需要大家主动去发言、小组讨论,这和之前传统的学习环境是不一样的。刚到国外的我在他们眼里,是一个显得有点孤僻的书呆子。
生活上的无法融入也反向影响了我在学习上的信心。我在刚来的一个月里过的非常苦闷颓废,还记得那时侯每个周日下午窝在宿舍的小电话间和深中的同学煲电话粥,聊完了还回被子里躲着英国室友偷偷地哭。
当我第五次重复着同样的情绪后,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面前有一座山,我再怎么看它也不会变矮,只有我动身往上爬,才有可能翻越它!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其实是在逼自己走出舒适区。
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对待事情的一些态度。比如说当时英语教材太难,我就会不断变换学习地点来保持注意力:在房间学2小时,再去图书馆学2小时,最后再换回来。社交方面,因为我的英国同学都非常喜欢去户外参加登山、露营等活动,为了更好地和他们一起玩,从不运动的我也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Trip。周末的话,英国同学都会回家,而我就会去小镇上的中国餐厅打工,以及去一个卖二手衣服的慈善商店当义工。
像这样我慢慢地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以前在国内,这些事情不要说做,连想都没想过。到了英国,逼迫自己去做这些以前可能不太愿意做的事情,反倒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许多。最后因为生活逐渐变得顺畅,找到了节奏,随之学习上好像也就没有困难、恢复了自己的水平。到后来顺利考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系,成为我们这个英国高中历史上第一个收到伦敦政经录取通知书的中国学生。
我的这段经历跟大部分第一批出国读私立高中的留学生很像,回想起来,当时对我来说很多天大的烦恼其实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
每一个留学生刚刚到国外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挑战和挫折,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意识到:当同一个错误或者同一种负面情绪反复困扰你的时候,就说明你应该在这个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不管眼下的情况有多糟糕,尝试改变总是没有损失的,只有你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有可能让现在的状况变得更好。
四川山区支教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8年大一的暑假。因为就读经济系,大学同学都在忙着找各种金融机构的实习,我也报了几个暑期实习,但出乎意料我一个实习机会都没有拿到。所以我想,既然暑假多出这么多时间,如果不能增加专业和职业上的积累,那还不如出去看看世界。于是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了四川的山区,想看看那里的学校和孩子,看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我们在一次大凉山的家访中认识了一个彝族女孩,她那时刚刚拿到西南民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个成绩在他们当地来讲是非常好的,因为他们整个县城高中一年就只有两个人才能拿到这么好的本科录取通知。
但是她却因为家里付不起学费而准备放弃学业、出去打工。你会发现这个孩子跟城市里十六七岁的女孩儿没有什么区别,一样有梦想,喜欢听音乐,想要学弹吉他······然而因为贫穷,她的梦想翅膀就要被迫剪掉。像她这样的情况,大凉山还有数不清的例子,一些观念更闭塞一点的家庭,女孩十六七岁就会被父母许下娃娃亲而辍学回家结婚。
那一年我们还去了四川的藏区,藏族学生也是类似的情况。最后我们收集了几十份学生档案,带回了深圳、伦敦,并在大学校园举办了一场慈善音乐会,为他们募集学费。
当初我们几个人的爱心小团体,最后发展成今天的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并且是一个专业的、一直在运营的公益机构,也是在英国留学生群体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组织。
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两百个留学生利用暑假回到祖国的西南部山区支教。前面提到的那个彝族女孩也在我们的帮助下早已顺利完成学业,现已是成都某派出所的一名女干警。看到他们在我们的影响下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真的是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被高盛看中
更意外的是,这一段支教经历成为我进入高盛的敲门砖。后来我问过老板:为什么在这么多优秀竞争者的面试中选择了我。老板说,在这些来自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帝国理工等这些非常好的世界名校的面试者中,能够在简历筛选阶段被挑选出来,并参加面试的人只有10%左右。而在大家同样优秀的情况下,让我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因为他们看到,我不仅在个人成绩上优秀,我还会用自己的方式把个人价值反馈实现到社会上。
这一点其实也正是西方教育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学生如何把自己的价值实现到社会中去。而这恰恰是国内教育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大部分中国教育可能比较强调孩子们在校园的发展,评价也都基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然而没有落实到社会实践、没有结合社会现实的学习其实是不完整的。
Part 2 经济学VS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与就业
学科区别
很多人常常会把经济学和金融学混淆,从广泛意义上来说,金融学实际上属于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金融学发端于经济学,它研究的可能是金融货币流通市场上的比如股票、债券、保险、投资等经济活动。经济学则是一个非常庞大严谨的传统学科,它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研究面也很广。
所以当我们在说经济学的时候,其实比较偏向于学术研究,金融学则比较偏重商业世界里的实践。
就业方向
不管是经济系还是金融相关专业,毕业后的发展路径都比较相似,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比如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等等,这些都统称为金融服务行业,也是大部分家长觉得比较有光环的行业。
第二大类是公共政策行业。比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联合国等等,这些有很多跟经济研究,甚至是金融市场研究相关的部门。比如在美国,上至联邦政府下至每个州每个城镇的议会,都需要经济学背景的人充当他们的决策智囊团。
而且除了联邦政府的这种州政府,其实都可以雇佣非美国籍的人士作为政府支援。所以如果你留学后有在美国留下来的回话,可以考虑这条路。如果回国发展,像国家开发银行、人民银行、发改委等等这些也需要有经济学背景的人才。
第三大类是学术研究。经济学毕竟是一门传统的经典学科,相比传媒、广告、市场营销这些新学科,它在学术领域的研究还是非常广泛的。很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同时也是公共政策行业里面的智囊团成员,比如我们伦敦政经学院的校长,他以前就是英国国家银行的主席。
除了这三大行业,经济学背景是处处都有用的。因为没有一个产业是可以脱离经济社会独自运营的,任何一个大公司都需要一个经济分析师来把控他们的产品和市场的影响。
专业之外的能力
不管大学在英国还是美国,不管读的是什么专业,我们要学习的更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
专业教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基本工具和对应的思路,至于以后能被运用到什么程度、找到什么工作、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最终要看的是你的个人能力,与专业的关联性没有那么大。比如我在高盛投行的同事,有些是学哲学的,有些是学历史的,还有学艺术的,他们更在乎你在学习之外的能力,而不是你的专业对口、成绩多好。
从事经济或金融方面的工作,社会性都比较强,它对个人学术之外的能力要求更高。当我们在思考如何提前为这些专业规划的时候,除了要知道自己是否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并且有毅力和决心学下去之外,在个人能力方面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
创业的过程中,我最大的一个心得体验是:
千万不要害怕让孩子去试错!
什么叫试错呢?就是尽可能在比较早的阶段,让孩子能多参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不一样的社会领域,多了解平时在校园和课本上了解不到的真实社会的样子,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完整的认识社会的框架。
回望留学生涯,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经历比结果更珍贵”,这也是我现在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变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某个方框或标准里的人。
原文选自:http://www.xinzuji.com/article/956.html/?cid=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