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漫笔“微日记”(531-535):空白期的“小漩涡”

林子漫笔“微日记”(531-535):空白期的“小漩涡”_第1张图片
阅读之前务必确认自己嘴里没吃东西没喝水!

【2017-10-31】家庭作业“那些事”

平时写过太多严肃的文字,今天摘抄一些搞笑的段子。我发誓,我在敲下面这些字时,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所以请您在阅读之前,务必确认自己嘴里没吃东西没喝水,避免噎着呛着或者弄湿手机电脑。不听劝者,责任自负。

“婚前是淑女,大声都不会,现在瞬间就是泼妇一般,每次辅导孩子写作业,声音都能吼劈叉。孩子他爸看不下去了,让我起来。结果,五分钟后,他爸的吼声比我还大。我俩只能互相中场休息,告诉自己:孩子是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

“我一直气愤老公为啥教娃儿做作业那么凶巴巴,一点父爱、一点耐心都没得。直到我辅导娃儿做作业时才发现,原来凶巴巴还是克制的,我气急了直接下手拍,一会儿娃儿被我打得啥都不会了。哎,还是只有换老公教。”

“晚上十点多,从楼上传来一个女人的咆哮声:‘什么关系?啊?什么关系?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那颗八卦的心疯狂的跳跃起来,趴到窗台上支起耳朵认真地听着下文。女人继续气愤地喊到:‘简直笨死了,它们互为相反数关系嘛!’%#@*$^……我默默地关上了窗户。”

“一写作业就尿尿、拉屎、喝水,肚子不舒服,腿让蚊子咬了,各种事情分分钟想揍他。”“儿子刚睡着了。亲亲他的小脸,有点后悔刚辅导他做作业时分分钟想抽他的念头。明晚还会如此吗?”“一定会的。不用质疑,每天都会重复上演的!”

“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随其自然吧。”“放假是怕老师疯了,开学是怕家长疯了。”

家长们关于家庭作业或者说是家长作业的哭诉倾诉控诉,可谓各种崩溃。可为什么我在感同身受时竟会笑出声,还止不住?这或许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估计我辅导做作业时情景,一样会成为别人家的笑炳。汗~


林子漫笔“微日记”(531-535):空白期的“小漩涡”_第2张图片
中国队长率队凝眸红船,不忘记为什么出发!

【2017-11-01】一起打卡“梦之队”

当前炙手可热的“19th”,有关宣传报道、评论综述、系列解读可谓层峦叠嶂、风光旖旎。然而于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那一行七人的南湖之行。

金秋十月的最后一天,七人团专程前往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凝眸那艘由原型实物仿制的红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目光矍铄、步履铿锵,这一行人,可谓一石激起万重浪。

犹记得建党九十周年前夕,我撰写的《南湖红船“冲击波”激荡我心——由〈建党伟业〉说开去》曾在人民网上首发,后被多家媒体转发,文中谈到:“影片像一束照耀光明大道的光,引领我们回到党诞生、梦开始的地方,帮助我们驱散内心的迷茫,照亮前进的方向。”

同时期,我还创作了一首诗——《沁园春·党》:“历史如此沧桑,叹朝代兴替皆无常。唯南湖红船,星火燎原;枪林弹雨,苦难辉煌。镰刀铁锤,小米步枪,一轮旭日耀东方。”

无论文,还是诗,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南湖红船,是我们的根,是魂,更是初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那才是最初的模样。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南湖红船就像一张“产床”,更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19th”的新时代刚刚开启,“中国队长”就选择率队瞻仰这里,充分彰显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决心与意志。这个举动,势必对未来的中国构成深远的影响。

这七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潮头浪尖,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梦之队”。这七人,必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引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林子漫笔“微日记”(531-535):空白期的“小漩涡”_第3张图片
若想拥有灿烂的明天,千万莫要粗暴的管教!

【2017-11-02】管教孩子“莫粗暴”

在如何处理好管教孩子与亲子教育的问题上,上个月我曾发表过《管教孩子的爱,当学“松紧带”》的言论文章。最近通过参加布丁小镇“育言家”活动交流所进行的思想碰撞,又有一些新的感悟想与大家作一分享。

受家属的影响,我对育儿书和育儿经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杨逸老师的《家长,你有剪断孩子的“翅膀”吗?》,以及尹建莉老师的《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等,都围绕如何科学地给孩子以自由展开讨论,而且通过举例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鉴的方法论,值得学习内化。从身体的自由到内心的自由,从吃糖的自由到画画的自由,我们可能太多地习惯于用成人思维去管束孩子,而且由于人们天然的惰性,管教的方法往往简单粗暴,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小孩。结果呢?可能恰得其反,错过了孩子的敏感期,耽误了孩子成长最好的时机。

著名的孙瑞雪老师特别喜欢一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在她著作的《爱与自由》一书中,儿童必须自己感觉、“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等观点很有代表性,而且在反复告诫我们:不能以爱之名,剥夺孩子自由。心理专家李雪老师的《当我遇见一个人》,更用她柔软的话语抚触我们柔软的内心,令我们深深感到“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虽然修行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但也好过一生中,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很多事情,让它自然生长,便会结出许多惊喜。反之,若是热衷控制,往往事态发展会反其道而行之。一切事物的演变自有其内在规律,所谓教育,实为引导,应当顺着规律的轨道,像大禹治水那样变堵为疏。敞开心扉,我们便会睁眼即见鲜花盛放的景象。

总之,对待孩子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能机械生硬地处置。那样子处处束缚孩子的自由生长,孩子就容易变得胆小懦弱,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动手、不爱思考,变成没有自主判断力和行动力的木乃伊,仿佛一具没有生气的僵尸,只会目光呆滞地杵在你的面前。这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请谨记:若想拥有灿烂的明天,千万莫要粗暴的管教。


林子漫笔“微日记”(531-535):空白期的“小漩涡”_第4张图片
林子漫笔“微日记”(531-535):空白期的“小漩涡”_第5张图片
有责任守护孩子成长,没权力剥夺孩子自由!

【2017-11-02】爱如阳光“洒自由”

有的人会说:我是个非常合格的家长,悉心照顾孩子,给他最健康干净的食物,小心谨慎地保护他,告诉他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摸,有个小坑也要绕着走……等等,不好意思,我想打断一下告诉你,鼓励孩子跳过去,要比躲开它更好。而且,前面说的这不能碰那不能摸,不能止于告诉,至少需要解释,最好能够展示。我们有责任守护孩子的成长,但是没权力剥夺孩子的自由。在家长培育孩子当中,有些自以为是的过分关爱,其实是剥夺孩子自由的元凶。

细细想想,我们是不是常常用到你应该怎么样、你必须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样的句型?当孩子面对这些剥夺了他自由思考权利的命令语时,他们会有一个反问:为什么?渐渐的,孩子心里原来的那个“为什么”的疑问,还会慢慢演变成“凭什么”,这就是孩子因被限制自由而产生的叛逆表现。凡是不听话的孩子,是因为他平时听了太多的“不许”,他对这个词已产生“心理抗体”了。

很多情况下,我们家长朋友们是没有足够耐心来做引导,没有跟孩子耐心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强行要求孩子就范。我们可能更喜欢制定规则,简单地限制孩子,表面看很用心,其实是教育的懒惰行为,谁不知道在一个弱小者面前发号施令最容易?比如孩子要玩刀子,我们第一反应立马制止然后就开始唠叨,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能玩刀子,多危险呐,你怎么听不进去呢?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呢……balabala个不停。但如果你拿着刀去切肉给他看,告诉他刀很锋利,能把手指割破了,很疼、很危险,这样会不会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呢?

对孩子真正的爱,不应是一道道发号施令制定规则的墙,而应如阳光一般,洒下雨露均沾的自由,引导孩子在自由的伸展中感受规则、理解对错。教育孩子不是奴役孩子,我们更不能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的自由。希望我们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他们,而又给他们光辉灿烂的自由。唯有此,我们才能放下育儿的包袱,轻松、稳健、快乐、深沉地释放对孩子的爱,这种爱会让彼此感到自由、轻松、愉悦,而非一个纠缠不清的亲情债,仿佛谁欠着谁。

(作者:林子、一心)

【链接】孩子和家长,究竟是谁束缚了谁?——育言家/第11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OTQ5MDAzNA==&mid=2247485573&idx=1&sn=c6b5f0957ed6476c199ce3582cd7d76b


林子漫笔“微日记”(531-535):空白期的“小漩涡”_第6张图片

【2017-11-08】空白期的“小漩涡”

今天是记协80岁的生日,也是第18个记者节。“记者,记着”成为了今天最有情怀的一个标题。“好记者讲好故事”成为了今天最有感动中国范的央视晚会。作为一名经常生产网络信息内容包括时常撰写网络时评的人,我算不算也是一名编外记者呢?不过,我今天最想谈的话题不是这个节日,而是昨天深夜在新华社公众号上读到的一篇来源于午后呓语的文章《夜读|每一段空白期,都是无形的增值期》。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焦虑,所有人整日都奔波在路上,却从未停下来放空自己,去想一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作者的一位朋友,今年大学毕业后并没急于找工作,而是一个人跑到南非做义工,他说想利用这段时间让自己进入一种空白的状态,读书、行走、见人,从中感受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作者对此深以为然,认为很多人都被职场的工作生活包裹着,逐渐失去了与自我相处的时间与空间,也就迷失了真我。

对于那位朋友的做法,让我不禁联想起很久之前曾在共青团中央公众号上读过的另一篇文章:《一年的时间放飞自我?|“间隔年”,你是否愿意停留》。对于间隔年(gap year),网友评价不一。正方说:我们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一眼望穿。反方说:gap year看着很美,但,你不仅要有随时按下生活pause键的勇气,更要有随时按下continue键的实力!总之,间隔年可能是一种通过停顿追求清醒的平台,也可能是一种战略迂回、重识原点的方法。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坚持到最后。”“重新发现自我,才能为一下段旅程做更好的准备。”无论是空白期也好,还是间隔年也罢,都是为了让自己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我想,或许我这两三年也正遭遇着自己的空白期吧。“不要总被时光的波浪推着走,要学会偶尔停下脚步,做自己想做的事,去一直想去的地方,发现之前从未发现的美。”这种鼓动性很强的话,就和当年任性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样,很唯美也很理想主义。不过,在令人疲惫的现实中,我们难道真的不需要用这种呐喊和这种空白期的小漩涡来激活自己的理想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子漫笔“微日记”(531-535):空白期的“小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