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集权与民主(上篇)

集权与民主,即使是现代国家,仍然是必须面对和平衡的两大课题。但是,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就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他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稳定中集权,集权下民主。今天,我们首先谈谈他的集权。

--稳定中集权

北宋之前,是历时200年之久的大动乱、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空前大破坏。建立统一政权,保持社会稳定,是民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赵匡胤起于部伍之间,身经百战,对此深有体会。他吸取前朝教训,在建立和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维护稳定,尽量减少社会的动乱和伤害。

宋太祖赵匡胤的集权与民主(上篇)_第1张图片

首先,坚持在稳定中兵变。后周年仅7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主少国疑,在政变成风的年代里,后周蕴藏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赵匡胤抓住这一机遇,在屯兵陈桥驿,部下亲信拥戴他称帝的时候,他不是急不可待地“黄袍加身”,而是与部下“约法三章”: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侵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大家同意了,他才领导兵变,并严格践行这一规定,对周后、小皇帝优礼有加,以后还刻石规定嗣君保全柴氏子孙;百宫照旧供职,后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直至4年后才辞职。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基本不流血政变,它不仅避免了改朝换代腥风血雨的大破坏,而且最大限度地争取旧朝国家机器为新朝所用。

宋太祖赵匡胤的集权与民主(上篇)_第2张图片

其次,坚持在稳定中削权。坚持集权,就必须坚决削弱影响集权的各种权力和势力,赵匡胤在这方面做得既果决又稳妥。

一是削宰相之权。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但又与皇权有一定矛盾。相权过大,皇权就有被驾空乃至被篡夺的危险。赵匡胤趁后周三相请辞之机,在任用赵普为相的同时,又设立参知政事,即为副相。这一职位不受编制限制,皇帝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增员或减员。同时设立枢密使,又分去了宰相的军权。相权的分散,使皇权得到相对增强,有宋一朝,杜绝了宰相坐大、皇帝架空现象。

二是削藩镇之权。唐朝“安史之乱”开始,集政权(子弟可继任,并可以任命属官)、军权(可以培植和调动军队)、财权(拥有赋税)于一身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造成国家严重分裂。赵匡胤称帝之初,节度使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次,他把众节度使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他也不带卫士,单骑引路,把这些节度使带入固子门树林之中,又与他们下马饮酒,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谁想当皇帝的,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这些节度使谁敢与威望极高、武功盖世的皇帝直接动手?都给镇住了,一个个俯伏在地战栗不止,连称“不敢,不敢”。赵匡胤训斥他们今后不准骄横不法,目无天子,节度使们三呼万岁。接着赵匡胤又改革军制,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三大纲领,削弱了节度使实权,并确立文官领导体制,不费一兵一卒,杜绝了连绵二百多年的节度使叛乱之患。

宋太祖赵匡胤的集权与民主(上篇)_第3张图片

三是削功臣之权。赵匡胤总结了唐末以来政权八次易姓的教训,于建隆二年(961年)7月,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高级将领饮酒。他对这些功臣说:“我若没有诸位就当不了皇帝。但我觉得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一直没有好好睡过觉。”诸将惊问道:“天命已定,谁敢有异心?”赵匡胤道:“谁不想要富贵?一旦有部下把黄袍加在你身上,即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吗?”诸将吓得趴在地下磕头,哭着请求圣上哀怜,放一条生路。这时赵匡胤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诸将感谢皇帝起至回生之恩,第二天都称病辞职,赵匡胤一一敕准,并给予非常优厚的赏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既避免了历朝开国“兔死狗烹”的血腥屠杀,永绝了当年“陈桥兵变”现象的重现,解除了对皇权的威胁,又得到了功臣之后的衷心拥戴。(文/韩立坚)

未完待续。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太祖赵匡胤的集权与民主(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