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孝||诗词格律常识讲座(一)

引  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先人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篇。优秀的诗歌作品精美绝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了一个个时代最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特有的瑰宝,是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她动人心灵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的光辉,其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爱国为民的为公襟怀,锐身担当的英雄气概、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悲天悯人的悲悯情怀、崇尚操守的道德胸襟、日新又日新止于至善的品格追求、充满灵性的艺术魅力,已经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形成、凝聚、发展、振兴的精神力量,也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显现出无比深厚的底蕴和无比绚丽的风貌,可以雄视世界。千百年来,她以其不朽的魅力超越时空,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香,熏陶、感染、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激励着他们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去保卫祖国、捍卫尊严,使我们的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向前。今天,她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长效滋养剂”,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以上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对中华诗词应当有的总体认识。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诗词作品的特点。

优秀的诗词作品和其它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历来受到人们的喜欢,是因为它们富有魅力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优秀的诗词作品特别容易流传,是因为它们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优秀的诗词作品语言精炼,表现力特别强。她能使得内容高度浓缩,在很短的篇幅里容纳了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包括情调、趣味,有的还含某种哲理等),还有由情景交融而形成的意境,能够留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启迪和美的感受。如《登鹳雀楼》,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前两句写景,写的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冉冉而下的落日、滔滔的黄河一路向着大海奔腾而去,展现出一幅无比壮阔的图景、磅礴的气象和雄浑的意境,可以说是“尺幅千里”。后二句写意,紧扣题目“登楼”,形象地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个朴实而又深刻的真理,蕴含着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哲理力量。有人说这首诗是中华民族自励前行的千古名篇,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个特点是,诗词具有音乐性、韵律感。她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能够给读者和听者带来听觉的美感。特别是格律诗,如上面所举的《登鹳雀楼》以及《清明》,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平仄相间,像乐曲的旋律高低起伏,韵律感特别强。事实上,最早的诗歌,特别是早期的乐府诗,往往是按照一定的乐调来唱的。而古人读诗大多也是吟唱式的,大体上按节奏,半是朗诵半是歌唱。词是一种有格律的长短句,在唐代词刚产生的时候,一直到宋代,词都是配着曲唱的。后来由于文人词作中书面语言增多,使人们更加重视其文学性,同时,由于“曲”(元曲,北曲、南曲等)这种新的演唱形式的兴起等原因,词逐渐脱离了原来的配曲,成为了一种纯文学的作品,各种词牌所配的乐谱绝大部分都失传了。但是,它还是保持了严格的格律,这使得它依然保留着一定的音乐性。如白居易《忆江南》、辛弃疾《西江月》(行黄沙道中)。虽然句子长短不一,但仍按照词牌的格律安排平仄和押韵,具有一种参差错落、跌宕回环的乐感。

以上讲的两个特点,一是诗词的文学性,二是诗词的音乐性。诗词的音乐性,其实就是指诗词里字的四声、平仄和押韵。四声平仄和押韵,是构成一首诗词的基本要素,是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如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特有要素。因此,要了解诗词,首先必须了解诗词的四声、平仄和押韵,对于律诗和一部分词来说,还有对仗的要求,对仗也使得诗词具有韵律感。这些是我们以下第一讲要讨论的诗词的几个基本概念。

杨宝孝‖诗词格律常识讲座(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宝孝||诗词格律常识讲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