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思维模型系列第2篇文章,计划写满100篇,欢迎关注作者催更。
前几天出门办事,遇到一个算命的。不知道为什么就认定我是她目标客户,跟着我一顿说,一开始,我不以为然,大步流星想甩掉她。可听着听着,突然觉得她说的好准。
她说,你生活工作都不算顺遂,总是会遇到很多困局;你内心丰富,但不被人欣赏;你总是求之不得,所以很苦闷。但是,今年3月份到5月份,你会遇到转折点,如果能跨过这个点,你会前途无量。
在我就要被她打动,想要听听她有对转折点有什么建议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话术。她一定是分析了大部分人会遇到的问题和基本情绪,提炼出了最能打到痛点的表述。我想到,这些经历和困惑不是我独有的,可能所有普通人都会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
是的,普通人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没有耀眼的光芒,能一下子吸引别人的目光;没有出众的才华,能在足够短的时间里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没有长袖善舞的情商,能轻而易举融入圈子;也没有万里挑一的智商,能毫不费力通过各种考试。我们追逐目标的道路注定坎坷。
那普通人就应该放弃目标、放弃梦想,甘于平凡吗?这是个时时刻刻困扰我的问题。每次遇到失败,我都会把它拎出来,扪心自问千百回。我妈说我是个不撞南墙不死心的人,这一点她看的很准,不过想必她也没料到,我竟然撞了南墙也还是不死心。实践证明,失败不能打败我,我几乎每次都会站起来,尽管鼻青脸肿。
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变的更强大。
普通不等于平凡,我觉得每个人内心都有隐藏的小火苗。怎样用微弱的光亮滋养自己?怎样让火苗烧的更旺,让懂的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怎样让内心的火焰外显化,集聚更大的气场?这些真的不是口号,不是鸡汤,而是每个希望「按照自己方式成功」的人需要学习的方法论。
热力学中有一个「熵增」原理,就是说一个孤立系统熵的变化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要减少它的熵,外界必须对它做功。
熵是个什么东西,其实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系统的混乱程度,就是说一个独立系统的自然发展趋势,就是会变的越来越混乱。就像我们随处可见散落各处的沙子,却很少能见到沙堆,房间总是会越来越乱,不会越来越整齐。
感觉这个「熵增」原理也可以用在人生走向上。在日趋混沌无序的生活中,我们渴望得到一些确定性。确定性可以是人生意义,可以是及时的反馈,也可以是有迹可循的奖赏。
这些东西就像人生的燃料,我们依赖它们穿越混沌,触摸到真实之物。
但是这些东西真的很难获得。我们时常心绪不宁,思维庞杂,我们大部分努力不能导向确定性的结果,大部分行为无法得到精准反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好多人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在游戏的世界中,打倒一个boss就意味着一次升级;而在现实的狂野中,所有的声嘶力竭的努力好像都会被无序吞噬。
这个问题有解吗?我的经验告诉我有,但是这个解并不简单。我在这里分三步讲讲我理解的问题答案是怎样的,希望能向大家交付一点点确定性。
STEP 1 由内向外
前段时间学习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里面讲到一个人由内向外存在5个分层,很受启发。
一个人能够展示给外人看、让外人立刻产生观感的,是他的感知层和角色层。就像一个商人和一个公务员,他们令人感受到的特质肯定是全然不同的。
再往深,是资源结构层,梁宁老师说它包括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和精神资源。在这个层面上,差异性开始显现了。
举个例子,在同一个公司,同样岗位,同样级别的两个人,资源结构层可能天差地别。所以,有时候看到那些貌似和我们差不多的人突然跑去创业了,突然赚到大钱了,或者突然精神境界全然不同了,我们会很惊诧,觉得不可思议。放到这个层面来解释,一切就make sense了。
其实人和人只是偶然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存,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两个物种。
那么什么东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资源结构层的差异?这就到了人的最底层,即能力圈和内核。根据梁宁老师的解释,一个人的内核,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他认为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意义让他有存在感,让他充分舒展,充分满足?比如一些人认为有酒有肉有朋友,就是好生活了;但有的人希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作出一番事业,才算是有价值的人生。
我在上篇文章《请心甘情愿被同龄人抛弃》里介绍了另一种人生底层算法:用清晰愿景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差距创造单一张力,借助这个推动力完成自我实现。这个愿景也就是梁宁老师提出的人的内核,当我们为补齐现实和愿景之间的差距而不断努力,一个接一个解决问题时,我们的能力圈也会同时得到扩展。
一个人积累的成就越来越多,他的内核会越来越坚实,一种自省并自信的能量会在体内积聚。这个能量相当有穿透力,可以打通人的5个层次。
当一个人的对外呈现是自己内在核心的直接投射时,他那个气场是很强大的,我们通常把这种不可描摹的东西叫做感染力。好多人把热情外向、激昂澎湃与感染力画等号,我觉得实在是很初级。
当一个人充分实现自洽和他恰时,他既可以做自己,又有能力塑造一个比较和谐的场域,结束那种不是顺从就是对抗的极端状态。
想到上一篇文章有些朋友留言,大意是说人通过比较才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把自己封闭起来是很小气的做法,只会更加自闭孤立。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极端对抗、非此即彼的思维。如果能跳出局限,扩展视野,我们会发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是一个系统,其中包含各种各样的互动关系,可以借力打力,可以化力打力,多种玩法,任君选择。
STEP 2 一个闭环
上面说道理,现在讲方法。在开头时候,我们说如果没有外力介入,那么一个系统会逐渐趋于混沌和无序。为了对抗无序,我们需要主动做功,把熵减下去,也就是要持续努力,去创造一些确定性。
持续性和确定性其实是相互关联,彼此加强的。确定性带来持久性,持久性又会反过来增加确定性。比如两个人谈恋爱,男方靠谱,女方会有安心的感觉,也就是得到了确定性,那么这种确定性会让女方会继续投入心力滋养这段关系,从而进入正循环,达到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
同理,我们需要让自己的努力形成一个闭环,从而实现稳定向上的前进状态。我这里引用老喻老师在混沌大学一篇文章里的总结。
他说,人的行为过程主要由人对环境信息的获取、感知、处理和输出组成,即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过程。在感知环节,你需要敏感;在认知环节,你需要理性;在决策环节,你需要果断;在行动环节,你需要野蛮。
老喻老师的总结,让我想到美团创始人、狠人王兴曾经的签名:像上帝一样创造,像奴隶一样工作。
说说我这个普通人的实际经验,你们现在看到我的文章就是一个从感知到认知的过程。我文章中讲的主题,其实都是长期困扰我的问题,我感知到了一些模糊的牵引力或是排斥力,然后会拼命去学习,去吸收知识,学习别人的经验,试图精确的描绘我的问题并寻觅答案。通过长时间努力,最终呈现出来的文字,就可以算是一种内化的认知了。
梁宁老师评价产品经理的能力,提到了一个「微观体感」和「中观套路」的概念。具体什么是微观体感?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细微感受,对场景的微小感知,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敏锐察觉。什么是中观套路?就是把模糊感知变成精确认知的方法论,也就是一个让感知落地的过程。
套路只是一种方法,一个连接感知与认知,认知与行动的桥梁。我们之所以说套路很重要,很有效,但却不是根本,也就是这个原因。
光有套路,没有核心,出来的东西没有魂。光有核心,没有套路,核心就不能得到最优质的呈现。
STEP 3 缺失的关键环节
走完认知,下一环节就是决策与行动了。从感知到行动,不简单,大多数人都是想想就算了,能行动起来的人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可惜的是,由于行动之后一个环节的缺失,好多人在就止步于此,没有完成正循环。
这个缺失就是「反馈」。刻意学习理论提出,只有在学习区中的练习可以有效迅速提高人的水平,10000小时天才的说法就是从这个理论中延伸出来的。及时与准确的反馈是进入学习区的重要元素。
回想起以前学习翻译,备考全国翻译资格考试的经历。一开始只知道自己埋头练习,翻译的对与错,质量高还是低一概不知道,觉得大概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通过考试。可事实是屡考屡败,后来改进方法,专门请了老师对自己的每篇译文进行仔细的修改,这么搞了2个月,就通过考试了,分数还不低。
在这个过程中,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不过,考试是比较单一的事情,目标也很清晰。那么对于人生中遇到的其他命题,反馈是不是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我觉得本质道理都是一样的,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就能拿反馈这个工具解决其他更复杂的问题。具体怎么做?我提三点。
首先,我们要寻找榜样。鲁迅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对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想成为的人,我们总会找到参照点。
雷军大学一年级时读到《硅谷之火》,了解到乔布斯正在开创的事业。一本书,一个人,让他立下创建一个一流公司的宏愿。
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过往历史中一定存在着丰富的榜样、故事和道理可供你选择。一旦发现了某种牵引力,我建议你广泛寻找自己榜样,搜索范围包括书本、周围的人和媒体报道。
然后,我们还要找机会融入适合的圈子。孤身奋战,很难抵抗疲惫感与空虚感。有了同道中人的支持就不一样了,你会融入到自己向往的氛围中,周围人有同样的精神力量。
你会看到他们正在做的事,也可以参与其中。低落的时候,别人的坚持会成为无声的激励。
而且,圈子中的中心人物有可能是领域中的大拿。通过长期的交流互动,产生信任,形成连接,他有可能会成为你的人生导师。
最后,需要避免一点。在你内心的火苗还非常微弱,不经风雨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暴露在「不友善」的环境中。
这里说的「不友善」,并不是指别人的主观态度,而是说客观的不利于你构建自我的环境。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活出自我」的心愿会受到很多莫名其妙的阻力。你周围最近至亲的人,时常会百般阻挠。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真正有力量的东西不可能没有危险。品尝过力量加持的人,能看到其中的危险和利益,可是对于不懂的人,他们眼中只能看到危险。
他们的人生选择是一条平顺的,波澜不惊的路。当看到你在飞蛾破火,他们当然惊恐万分。但是,慢慢其实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有生态和圈层的。一个圈层的人,看不懂更高圈层的运转逻辑;一个生态的人,也很难明白另一生态的人在玩什么游戏。
比如说当年小米手机热卖,但根本不赚钱。传统行业的人,怎么能看懂手机只不过是小米扩大自己用户体量的工具,人家压根没想用这个工具赚钱,盈利点是后面的服务。
所以如果你可以无缝切入到更高圈层或者其他生态,你就能秒懂人家的逻辑。可问题是没有这样的时光机,想要跃迁,只能咬牙穿越荒芜的无人区,这个过程非常艰辛、恐怖、孤独,不确定感爆棚。
那么如果你可以加入符合你调性的圈子,大家组队前进,没准队里还有几个已经穿越荒芜的成功者,这都会加大你的成功概率。
你最宝贵的东西,千万不能逢人就展示,要留给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场域。
想到一个ted演讲里,讨论个人目标到底该不该公开讨论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要看公开讨论的环境,如果遇到那些和你三观南辕北辙的人,就千万不要说,不然下场就是被劈头盖脸打击,或者对方觉得你脑子有问题。如果遇到那些和你一样,有愿景的人,要积极说,甚至请对方给你指导意见。
经常有人问我写这些东西有毛用?我可以告诉他最近几篇每个阅读量都挺高,有很多朋友关注留言互动,甚至还可以说说我将来想建社群和大家一起奋斗的计划。可是最后,我只是笑笑说,没什么用啊,就是闲的呗,写着玩儿!
看完文章,大家可能会有个疑问。题目意思不是要教大家如何找到人生破局点吗?啰啰嗦嗦几千字,也没看到明确的答案啊?这个点到底在哪呢?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从来没有一个点是可以单独存在的。大家经常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意思就是点必然是附着在线上的,是线的一部分。
英雄不问出处,但每个英雄都有其来路。
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就像是大海里的泡泡,一些泡泡浮出水面,大部分泡泡沉在水底,挣扎着向上游。吃瓜群众和键盘侠们看到了浮出水面的泡泡,却没看到它们奋斗的过程,也不知道海底还有无数正在奋斗向上的泡泡。
分享一个秘密:成功是过程中的节点,却被错误的当做是一个独立的结果。
接下来的几篇会专注写个人与外界的交互技巧,欢迎关注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