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多次讲的题目还反复出错,是没有做好这三点

不少家长反映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在某一道题上出现反复的错误。这些问题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讲了多次,而学生仍然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

有些学生在经过老师讲解后当时会做的题目,但在一段时间过后,面对同类型的问题还是会犯同样的错,到底是老师讲的不够透彻,还是学生掌握不牢固?数学老师给出了答案。

一、学生盲目的做题和死记硬背容易导致反复出错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有好成绩,为他们买了大量的习题集,或责令他们背下解题的思路和公式。这些做法恰恰是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点导致反复出错的原因。

首先,盲目的题海战术缺乏对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的重视,其结果是步入“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恶性循环怪圈,不仅没有达到对题目加深印象的目的,还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

其次,对于数学题来说,技巧和逻辑才是真正的解题关键。强迫式的记忆只能应对基础题型,却无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一旦遇到该题的变体通常就会“原形毕露”。

对症下药:掌握知识在于科学系统的训练

很多题型学生看着都会,但做起来却反复错。其实就是缺乏科学系统的练习。弄懂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才能避免“一错再错”。

二、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有一些题目,学生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对症下药:从错题入手,尝试写出解题过程甚至是讲解题目

提高效率,从错题入手。我们不能只盯着错误,而要追溯思考过程。其实孩子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错误都不是偶发的,而是成批出现同类错误。在追溯思考过程中,会发现根源往往是简单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干脆是理解有误。

怎样追溯思考过程呢?最简单的方式是要求孩子写出题目的解题过程。这也是中小学衔接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的孩子虽然能得到题目的正确答案,但是思路却是模糊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似同样的题,有的时候能做对,有的时候就做不对。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给自己讲题,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三、学习习惯问题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

对症下药: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做某一道题,就忽略了基本的步骤。戒骄戒躁,把每一步落实到笔头。题目会做,却在考试时丢步骤分,是最可惜的。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对同一题给出多种算法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忙检查出一些错误。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师多次讲的题目还反复出错,是没有做好这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