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贤和李时珍,竟然都在这里打工!只不过相差了百年!

允贤和李时珍,竟然都在这里打工!只不过相差了百年!_第1张图片

最近闲来无事,抽空看了一遍前几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女医明妃传》,讲的是刘诗诗主演的一个医女允贤,在皇宫里的几个男人和一堆女人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这故事是虚构的,因为在我的概念里,古代女性是不可能去做“医生”的,然后还能一路高升当上御医和太医这种职位。

但自从进入健康产业,做了御医府以来,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医女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在历史上的某些时候,医女的职位和级别,真的很高!

单就《女医明妃传》中所在的明代来说,我们都知道这是个大一统的王朝,是穷和尚朱重八同学,打打杀杀赶走了蒙古兄弟,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

然后,他的那些大部分都“不肖”的子孙们,演绎了一出又一出非常“离谱却很有意思的大戏”。这些“不肖”的子孙们,就包括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的皇帝和郕王,这兄弟俩上演了一出“夺门之变”轮流当皇帝的事儿。

其实,明朝的皇帝们并不都是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不靠谱,还是有很多很牛X的地方的。当时不仅仅是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也是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顶峰时代。

跟其他朝代一样,明代也设置了太医院,还分为南京和北京两处(朱重八四儿子当皇帝常住北京后)。太医院尽管是全国最高的医药管理机构,但实际上是在皇宫内为皇帝和皇室贵族服务,也就是纯粹的御医院,宫廷之外的医疗事务更多地由地方机构来管理。

据史料记载,明朝太医院分为13科,即大方脉、妇人、伤寒、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盎镞、祝由、按摩。

是不是很耳熟?这跟现代的医院的科室设置,可以说已经很接近。太牛X了!

仔细分来,大方脉相当于现代的内科;妇人相当于妇科;伤寒相当于传染科;小方脉相当于儿科;针灸和按摩与现代名称相同;口齿、咽喉、眼分别相当于现代的口腔、喉、眼科;疮疡、接骨、盎镞则相当于部分现代大外科,分别是普通外科、骨科、战伤;祝由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

除了家学渊源,允贤在剧中先是学习祝由,而后在太医院所学的妇科就是太医院细分的妇人科。

在具体人员设置上,太医院每科由一到数名御医或吏目掌管,下属医士和医生,各科御医或吏目人数为:大方脉5人,伤寒4人,小方脉2人,妇人2人,口齿、咽喉、疮疡、正骨、痘疹、眼科、针灸各1人,下属医士医生70余名。

至于允贤大多数时候办公的地方,其实不是皇宫,而是在这里:

明正统七年四月(1442年5月),始在大明门(清时称大清门,位于正阳门内)东侧新建多处官署,太医院署也在这里修建。其确切地点是天安门前的钦天监之南,礼部正东,即现在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

明朝的医疗机构十分齐全,在太医院之下,还设有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御药局。

御药局初名尚药局,1373年改为御药局,主要任务是监制御用药饵,兼管收储各地进贡的名贵药材。同年,又设御药房。

御药房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根据药方监督御药煎制。在御药制作时,要有太医院院官和内臣一同监视,做好后每剂药都分成两服,其中一服先要由御医、院判、内臣三人尝过之后,没有问题,才将另一服进献给生病的皇上,这一系列的诊治、制药过程,都要在专门的医簿上做详细的记录,这些记录由所有参与诊治及制药、尝药过程的医官、御医、内臣签名后,加盖“中书省印合缝”,以备查考。如果皇上服用后,治疗效果不佳,这些医簿上记录的相关人等就会招致麻烦。

关于这一点,其他很多电视剧的“阴谋”都诞生在这个环节。不光是允贤为主角的《女医明妃传》,《甄嬛传》的众多故事情节,都是在这个环节上发生的。

除此之外,太医院之下还有东宫典药局(皇太子的私人医院)、安乐堂和月子房(相当于宫廷女子医院)、王府良医所(主管王府医疗保健)等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名医李时珍也曾出任王府良医。从这点上说,允贤和李时珍还是同僚,不过允贤可是比李时珍早了近百年。

实事求是的说,在当时,李时珍肯定不是一等一的医学人才,毕竟他只是个王府良医。当时最顶级的那些医生,比如允贤,都在太医院的各个科室里。

不过李时珍留下来的千古著作和名方,却一直在造福着我们这些后来人,比如李时珍故里的蕲艾,就是当今养生的首选。

御药局的大门已经紧闭,王宫贵胄们早已消散,到了今天,御医府的大门正式敞开,用真艾呵护健康,让养生保健走进千家万户。

看完《女医明妃传》,我越来越觉得,御医府,更有使命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允贤和李时珍,竟然都在这里打工!只不过相差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