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基建领域发展迅猛,据统计截至2015 年末,我国建筑业企业共有80,911 家,从业人数5,003.40 万人,民营建筑企业数量比例超80%。
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呈“金字塔”状,即存在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微型企业,而作为建筑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建筑业企业已占据中国建筑业的半壁江山。
但近两年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新政策的出台导致众多建筑民企开始走下坡路:要发展举步维艰,要生存困难重重。同时,行业间的竞争压力也超乎你的想象。
可以说过去30年的建筑业高速增长。从机械设备市场异常火爆,挖掘机、发电机、混凝土搅拌机、液压机、剪板机等机械订单量年年破纪录,这一侧面就可看出建筑业的“盛况”。这让5000万从事建筑的人习惯了“野蛮增长”的思维;股市有句话“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只有思维的调整才能赢得生存的从容,而纵观整个行业,近几年建筑领域民营企业下行的趋势非常明显。
2016年建筑企业榜单
(根据中国500强企业排名)
细看榜单,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建筑仍然稳坐第1把交椅(收入8800亿元),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两兄弟则仍然把持着500强前10的两个座次。总体来看,2015年上榜的建筑企业数量达到了26家,到了2016年还有21家。
从企业成分上来看,2016年21家上榜建筑企业中,央企/国企有16家,超过75%,榜单前十名民企毫无插足之力,仅存5家民营企业位于榜末。央企/国企抢占了建筑业榜单的绝大部分江山,可以说是总数量占比80%的建筑民企来争夺25%的市场。
近段时间在与多家民营企业的交流中发现,对于建筑民企而言,转型之路异常艰难:项目签约越来越难、报价越来越低、付款条件越来越苛刻、营改增的压力越来越大、PPP项目几乎无缘、抱大腿的机会越来越少;自营之路难上加难;多数民营建筑企业挣扎于生死的边缘⋯⋯
原因几何?
1、央企、国企优势过于明显,民企降低门槛自主投靠
央企、国企建筑企业为抢占市场多拿项目,利用自身优势旗下成立众多子公司,争取中标机会,一旦有低价中标就立即转包、分包,一些小的建筑公司毫无竞争优势,为生存、为打开局面主动投靠他们,做劳务及分包工程,所获利润极低,这也是目前二级、三级建筑民企生存率低的主因。
2、资质升级难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费用占比总成本比例高。
近年来,建筑工人月薪过万的新闻屡屡皆是!木工、架子工、油漆工、钢筋工、抹灰工、砌筑工、防水工、混凝土工等工种工资纷纷秒杀白领。由此可见,高额的人工成本,让民营建企更是苦不堪言!
为缓解这一压力,众多建筑民企开始“试水”互联网+,借助玉扳手科技有限公司这类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从而以减少招工中介环节等方式来减少成本,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类敢于试水“互联网+”的民营建企还是占少数。
另外,前几年“挂靠”现象极为普遍,这也是我国建筑行业特有的现象,二三级企业资质升级成本太高,此前一个建造师代聘成本在2-3万,有些专业的代聘还更贵。二三级企业支付不起资质升级的成本;只能选择代聘,给代聘企业交投标报名费、投标成功后交挂靠费,扣掉代聘费企业利润非常薄了。
2016年,资质标准中取消了建造师等人员指标考核,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压力。
3、民企银行贷款艰难,PPP项目机会少
由于银行为大企业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的收益相同,但是为中小企业贷款却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再加上本身部分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弱、信用低,导致银行贷款政策对民企的要求更加苛刻,所以民营企业想要通过银行获得贷款就会显得更加困难,而工程项目上一旦遇到问题资金周转会变得异常艰难。
正是这些导致了民营建企资金实力较弱,而面对当前PPP项目这个大热市场,建筑民企也只能是望梅止渴,由于承担资金风险能力较弱,大多数地方政府根本不愿与民营企业合作PPP项目,而在这方面更愿意与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进行合作,只有极少数建筑民企能够在PPP市场分得一杯羹。
上表是来自2016年统计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PPP项目建筑民企所占总额仅3成,但是民营建企的数量占比却是超过8成的,两者对比便可想象这样的环境下,民营建企想要拿到PPP项目真的是难上加难!
4、招投标市场乱象,不利于民企发展
在招投标环节上建筑央企、国企优势过于明显,关系网强大,工程招投标甚至可以说就是在比拼人脉关系,央企、国企注册本金大、工程业绩好,部分工程在招标阶段设置只有央企、国企才能达到的高门槛,这些民营企业根本无法企及。
况且近些年招投标市场“串通投标、围标、提供回扣或给予其他好处等”乱象丛生,以不正当方式承揽工程现象频频发生,扰乱了招投标市场秩序,建筑民企难拿项目,就算勉强中标,面对前期大量资金的垫付、工程款的拖欠等等都是民企所不能承受之重,这些源头上的问题导致民企难以发展。
5、央企、国企扩展中低端业务,行业竞争导致民企更难生存
在建筑业快速增长的阶段,国企、央企往高端发展,选择“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和“高大新尖特”的业务战略,但近几年建筑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央企、国企多元化发展,逐利中低端市场。
这给那些依靠中低端市场生存的建筑民企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导致很多过去从事低端业务的小型建筑民企逐步被挤出市场,小项目、小工程都难拿到,可以说市场环境无论兴衰,建筑民企都苦不堪言。
6、“营改增”导致“挂靠”模式步入死局
随着建筑业“营改增”的落地,给建筑企业带来的不只是税收征收方式的改变,直截了当地说,“营改增”实施后,“挂靠”模式已基本步入死局。
7、转型难,建筑民企自营比“挂靠”更难
民企自营施工比挂靠施工要更加艰难,风险也更大,且不说能否拿到项目,在资金需求与运用、人才积聚、成本控制、现场组织、物资机具采购、劳动力安排等诸多环节都对建筑民企提出高得多的要求。很多建筑民企他们想自营生存,但内心也是极度恐慌的。因此才会出现绝大部份工程项目是经由民企挂靠模式完成,而很少由民企自营施工来完成。
以上这些,就是在建筑业“大光环”之外,艰难求生的建筑民企最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