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商业化等于差」?不,陈粒的《小梦大半》是种进步

两天前,我写了篇陈粒的人物稿,今天,我们聊聊她去年的专辑:《小梦大半》。

你认为「商业化等于差」?不,陈粒的《小梦大半》是种进步_第1张图片

随着陈粒人气日渐上涨,质疑声也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风格,陈粒唱起流行曲,民谣曲在专辑里比例降低。

另一方面是商业化,虽说整张专辑依旧由陈粒包办作曲,但从幕后班底、后期发行来看,相较于以前的小打小闹,《小梦大半》更像是商业型文艺产物。

加上年初陈粒与新世相合作的那首《戏台》,有人戏称「把《红楼梦》唱成了《金瓶梅》」,引发不小争议。

你认为「商业化等于差」?不,陈粒的《小梦大半》是种进步_第2张图片

陈粒的种种举动,在很多人眼中是「变了」、「背叛」,认定她在退步。

此刻,我想提出一个问题——

商业化真的代表「差」吗?

回答该问题前,我们暂且放下《戏台》和粉红版《红楼梦》的争议,回到专辑《小梦大半》本身,探讨从《如也》到《小梦大半》,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

你认为「商业化等于差」?不,陈粒的《小梦大半》是种进步_第3张图片

《小梦大半》发行于 2016 年 7 月 26 日,是陈粒第二张创作专辑。

评价一张专辑,要看幕后班底,整张专辑的作曲均为陈粒,作词大部分为陈粒的「野词人」——她的歌迷,编曲为金曲奖最佳制作人荒井十一团队和陈粒共同打磨。

对比上张专辑,编曲出现了巨大变化,让专辑更精致更专业了,换句话说,则是更「商业」更「市场」了。

为何编曲团队会使得专辑气质发生巨大转变?

台湾音乐人周杰伦曾如此评价作曲和编曲的关系:「作曲像是生下来一个宝宝,编曲则是为宝宝穿上衣服。

一首歌能不能抓住人心,作曲自然非常重要,毕竟对于大众而言,旋律仍是最重要的东西,但是,编曲往往决定整首歌的气质和基调。

例如,新加坡音乐人林俊杰的曲目《木乃伊》,该曲在林俊杰发布前,有另外一个版本,香港男子歌唱组合 SKY 演唱的《恋爱别注版》。

相同作曲,因编曲立意的不同,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气质——

《木乃伊》是抒情曲风搭配上异域风格,《恋爱别注版》则很平庸,即便旋律流畅,也没记忆点,沦为一首注定被遗忘的基本款情歌。

类似案例还有陶子的《两个寂寞》和周杰伦的《夜的第七章》,周杰伦截取原曲精华旋律,重新立意后,搭配黄俊郎的叙事词,在钟兴民的编曲下,才有了名作《夜的第七章》。

你认为「商业化等于差」?不,陈粒的《小梦大半》是种进步_第4张图片

所以,从编曲团队来看,陈粒无疑是进步的。

陈粒是极聪明的音乐人,她清楚自己非科班出身,在编曲技术上注定会略显「粗糙」,本着对作品负责的敬业精神,她选择和更专业的音乐人打磨编曲无疑是正确的。

例如,歌曲《大梦》在乐器录制上,请来获得两次格莱美奖提名的「印度鼓王」 Sandeep Das 演奏 Tabla,她对歌曲细节不断打磨、追求极致的态度,值得赞赏。毕竟,一首歌的配器,真实演奏比起 MIDI 编写,多了可听性。

像人气歌手鹿晗,他本人并非专辑制作人,和团队找到精准定位,请来强大幕后班底打造专辑,使歌曲质量、气质高出内地同龄歌手一大截。

无论如何,《小梦大半》在听觉上,比起陈粒早期作品,显得精致太多。

很多人也会质疑:音乐是用来感动人的,纯炫技的精良之作也比不上一把吉他所带来的真实感动。

像五月天老粉常拿「蓝三张」来讽刺五月天新粉,认定了从《为爱而生》、《后青春期的诗》、《第二人生》这些「商业大作」开始听的歌迷没品味。

不得不承认,音乐人在年轻时会有「神来之笔」,写下难以超越的旋律,然而,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说得玄乎点,便是那瞬间上帝握住了他的手。

我们不能因为曾经的「神来之笔」,便放弃专业上的精益求精,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无论是五月天还是陈粒,后期作品完成度更高、更具音乐性,也是后期作品,让他们上升到曾不可抵达的高度。

若一直默默无闻,没多少人能持续性产出,若一直重复过去,又会被批评没有创新、江郎才尽。

你认为「商业化等于差」?不,陈粒的《小梦大半》是种进步_第5张图片

陈粒不是民谣歌手,从她早期作品也能发现,除了民谣,她还写了很多曲风堪称诡异的曲目。

不愿意重复自己、只愿讨好自己的创作人,是值得尊重的,不能因为她写了首大众爱听的情歌《小半》就说她向市场献媚,更何况,这首歌的词曲都很打动人。

有时候,摇滚的格调不一定都比情歌高,你的人生注定有爱情,那么,注定有人用文艺作品记录爱情,无论是可歌可泣的爱还是寻常人家的爱。

《如也》可以说是陈粒的「日记本」、「纪念作」,第一张专辑,只收录「自我」喜欢的歌曲,不考虑概念完整性、曲风统一性,不考虑选歌、编排的特殊立意,仅代表「自我」的开始。

创作人前期作品,多为倾诉、发泄,显得私人化,但创作人若要真正成长,不能只局限于个人情绪宣泄,越往后,作品要表达内容则要越深刻。

不再是「说说我想说的」,升华为「说说大家想说的」。

陈粒已然告别「自我表达欲」的阶段,在音乐上,她呈现更大野心:《小梦大半》不再自我,多了探讨人生、社会的部分,专辑统一性、概念性、完整性也更为明显。

如陈粒本人所说——

「《小半》会比较流行,《大梦》就不会太大众,想呈现一张融合气质的专辑。

《小半》实际上仍然是暗恋的小情绪,《大梦》不是叙事风格的,是一个局面、一种巍然气质,引发能量和爆发力的一种气质。

当专辑名是为了证明差异也可以在调和,大家也会很热爱差异,这是个值得被拿到台面上来讨论的事情。

我本身也很喜欢 大小 的概念,这两个字很可爱。」

你认为「商业化等于差」?不,陈粒的《小梦大半》是种进步_第6张图片

最后,聊一聊「商业化」和「创作」的关系。

首先,「商业化」不代表就是质量差。

相反,完整市场流程的监督、把控,会让作品不断被打磨,保证最终质量。

例如,周杰伦早期每张专辑都是商业化产物,虽说公司限制周杰伦很多,但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各环节的严格把控,保证了专辑制作水准,直到现在,周杰伦的经典曲目大多数仍来自中前期专辑,除去周杰伦的高质量作曲,制作团队更功不可没——

一个人做音乐,容易走上歧途,看不见自身缺陷,放飞自我到走偏。

「King of pop」迈克尔·杰克逊,每张专辑更是标准商业化作品,从企划到制作到发行,都散发浓厚商业气息,丝毫不影响曲目艺术水准之高,同样,《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也是商业大作,不会影响它们在影史上留名。

其次,艺术需要商业推动,但商业不可以干涉艺术创作。

无论是多么严肃、多么经典的艺术品,要想广为人知,都缺不了商业推动或者政治因素。

不要提「商业」、「营销」色变,好的营销,便是将好作品推广给更多人看见,缺了商业推广,会有太多优秀作品我们连听到的机会都没有。

诚然,市场往往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商业往往会推出无数有「钱味」、无艺术性的作品,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需把商业资源用在「良币」上,使好作品人人皆知。

最后,艺术能推动从商者,商业最终推动艺术。

很多人热爱艺术,却成不了艺术家,他们使命便是将好作品让更多人知道,历史上有太多著名企业家都是经典艺术的狂热者。

理性做事的本质是:内心被最原始的感性驱使。

你认为「商业化等于差」?不,陈粒的《小梦大半》是种进步_第7张图片

「入梦既入迷,恍恍惚惚,入梦既入心,小梦大半。

一切的现实,都是激情的丈量。一切的梦境,都是方向的初回。肆无忌惮的在梦境中游走,明目张胆的在现实中上游。」

——《小梦大半》专辑介绍

随着陈粒的走红,再次证明了草根音乐人也能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专业水准。

从《如也》到《小梦大半》,陈粒的音乐愈发精致、专业、完整,她也在做更多尝试。

别再骂她「变了」,每个人都会变,更何况,她的变,或许是变好。

别再让她做回原来的自己了,说不定,她「真正原来的自己」,就是只讨好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认为「商业化等于差」?不,陈粒的《小梦大半》是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