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iss 包包
昨天,办公室的小姐姐第N次来问我,你说,我今年要不要去考个在职研究生啊?
虽然一直秉持微笑礼貌的待人原则,这次我却忍不住当着她的面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原因很简单,从我备考的那年起,每年她都要就这个问题和我探讨一番。
就在她犹豫的这几年,我完成了备考、笔试、面试,以总成绩专业第四进拿了新生入学奖学金,随后在职读研两年半,完成论文、毕业答辩等一系列环节,已经于去年十二月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
她的迷茫我明白,因为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纠结所在。
说起在职研究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硬。这个顾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学历不硬,单位不认
专业不硬,日常无用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未免有些功利性。从小,我们就学过一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可在快餐时代,我们追求的是学了就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能升职么?能加薪么?最起码也要让我在人前多个谈资吧。
我一直认为,快餐文化没有错,我们年轻人渴求这种特效药一样的知识摄入也没有错,因为我们要在这个时代生存,就必须适应这个时代的丛林法则。
但人生终归还是要些坚持和冒险,我依然选择了去读研,花几年的时间和心血同它恩怨纠葛。
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最后,在职研究生回馈我的,远远超乎我的预期。
边际成本和试错成本最小化
高考那年,考了个很尴尬的分数,最后读了本市的一所二流学校的二流专业,后来借着学院政策的东风,大二那年转了专业(金融)。那几年,一来金融专业找工作还是相对容易的,二来家境一般,所以我大学时期一心想着小本毕业后找份工作,免得过了这个村再没这个店,读研这种略奢侈的事情,还是不要去尝试了。
毕业后,看着班里不少同学都进入了更高的学府深造,有的去了国外读研,说心里不羡慕那是假的。可是,让我放弃已经有起色的工作,重回校园,还要面临再重新找工作的压力,我是不乐意也不敢去尝试的。
这对于我来说,试错成本太高。
在职研究生,顾名思义,你可以同时兼顾工作与学习,既不耽误你工作,也不妨碍你进修,对我来说,是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于是,在职研究生成了我心里的一个希冀和平衡点。
确实,我的选择是对的。当初父母劝我,干脆辞职去读个全日制的研究生吧,我斗争了一番后,还是放弃了。
工作积攒的一点小积蓄虽然足够支撑我的整个读研生涯,但是一来我没法保证离校几年的我还有那个实力去考取一个名校,二来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愈大,我也没法保证和比我小几岁的同届同学相比,还有那个竞争力。(确实,金融专业这几年工作难找,不止一个学妹、学弟来找我问怎么才能进我们单位)
在职研究生,大大减小了我的时间边际成本和试错成本,让我能在有固定工作、稳定收入的环境里,安心的读书、工作和生活。这种安心,不仅是让我安心,更是让家人安心。(我真是孝顺-)
我收获了两种能力
1.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职研究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是两年半的学制,毕业可以拿双证,所以在入学和毕业的要求上都很高,完全是向在校生看齐的节奏,可以说是严进严出。但也是我个人学习能力飞速提升的一段时间。
备考期间,由于考试模式和重点的变化,我不仅要重拾原先的知识体系,更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内涵,白天纠结于各种业绩和报表,晚上主攻英语、数学和逻辑,这养成了我必须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要学得快记得牢懂得透。
读研期间,院里总共设计了24节课,49个课时,从基础的商务英语到高阶的运营管理、战略管理,从传统的市场营销学到新兴的创业管理、大数据分析,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框架。
上课时,大牛教授完全不按照课本套路出牌,准备的课件内容都是从市场前沿讯息衍生而来,结合各类企业经营实际,有的甚至是教授自己管理的公司实况,天马行空中却又逻辑缜密,和市场的紧密结合让你兴味盎然,不自觉间屏息凝神去听课,下课后去搜集各类资料,去消化这些信息量。
每周末,感觉自己都处于一种超负荷运作的饱和状态,脑子里充斥了各种没有听说过的词汇和思维,推着你不得不去主动搜索和学习。
也是这几年,我才知道,何谓啃书、啃知识点。
2.平衡的能力
这种平衡在于几个方面:对时间的平衡、对精力的平衡,更多的是心态的平衡。
还是从备考时说起,记得在考前一个月,备考到了最紧张的阶段,我偏偏被派去跟一个新系统的上线工作,白天车轮战,晚上熬夜看书到十二点多,就这样熬了二十多天,终于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候,身体再也吃不消。考前一周,连续四天高烧近四十度,在医院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复盘英语阅读,一边流着眼泪给自己打气。
这是曾经那个不懂得平衡的我,自酿的苦果。
读研后,周一至周五上班,周六周日去上课。一周两周可以忍受,时间一长,对身体和精神都是一种折磨。同时,也失去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平时父母就不在身边,之前都是周末才有时间回去陪他们,现在连这一点自由都失去了。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之后,我调整了心态,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这是年轻时必须走过的路。
我开始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不再那么容易生病。平时压力太大,我会选择周三九点前就睡,给自己补个觉,周五尽量早点下班,去吃点好吃的,看一场电影。没时间回家,我会抓紧一切学校放假的机会,马不停蹄的赶回去陪伴他们。
在职期间学会的这种平衡让我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获益匪浅,无论生活多么纷繁复杂,记得去总结去提炼去寻找插空,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一种平衡方式。
我获得了两种力量
1.榜样的力量
毕业典礼上,院里安排了我们班推举一位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我们不约而同的推荐了张姐。
看着张姐坐在台上侃侃而谈,我不禁回想起第一次她向我们讲述她的故事。那是研一的一场市场营销课,教授请同学上台阐述一种商业模式,在几个同学发言过后,张姐走了上去。平静的告诉我们,她是一名职业经理人,目前供职于一家小型冷库公司,目前手下五个兵,目标是在三年后打造一条覆盖全市的集收购、加工、灭菌、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为一体的冷链。
小小的她,当时就那么淡定的站在讲台上,在黑板上画着她的商业版图。台下的我们,听得入了迷。一旁的教授也竖起了大拇指:有思路有胆识,会做生意,你一定会成功的。
一年半后,她就已经实现了她的希望。还是那么淡定的坐在台上,告诉我们,她已经把公司市值从一个亿做到了六个亿,有了自己的流水线冷链作业体系,手下五个兵也增长到了二十五个。我们还是坐在台下,入迷的听着她的演讲。
这就是在职研究生给我带来的榜样的力量,让我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普通却又不普通的人们,告诉我,不要甘于平凡,不要畏惧压力,不要不去梦想。
2.沟通的力量
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你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社会人,而非学校人。
一个班级里,年龄跨度很大,我们班的老大哥今年已经54了,最小的刚毕业两年。职位跨度也很大,有物流公司的老总,有政府单位的办公室主任,也有写字间里的打杂小妹,还有带着团队到处奔波的创业人。行业跨度更是五花八门,从金融、物流、通信到医药、机械,还有职业真是闻所未闻。
我不是一个擅长沟通的人,刚开始面对这些“大佬”们很是胆怯。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同学和战友都是不可再生的,这种感情是最纯真和深厚的。
成了同学之后,坐在教室里的时候,大家之间没有了那些隔阂,我不喜欢说话,他们会主动给你抛话题,会主动问你的观点。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不仅知道了更多的行业讯息,也学会了沟通的技巧,得到了很多成长。
有一次,已经做到某办公室主任的一位男同学,红着脸跟我取经,你作为一个女孩子,是不是很烦那种古板的啊?原来,他想跟一个女生表白,可是人家女生评价他,生理年龄不大,心理年份不小。
有趣又有益的沟通,也让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和我们的“圈子”。即使现在毕业了,班级微信群还是整日响起,大家谈论股市、市场机遇、行业动态,也会家长里短、明星八卦......谁要有个难处,群里喊一声,总会有能人伸出友谊之手,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特别是班里有些创业的同学,更是能在闲谈间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看到这里,估计有的朋友还是要问,你说的这些收获,都是一些湿货,捞干的说。
好吧。首先,最直接的,我入学时笔试第四面试第五,拿了新生入学奖学金。其次,拿了毕业证后,我在单位档案上的学历改成了研究生,从经营口子调到了管理部门,工资系数调高了,再也不是办公室里最不起眼的小本了。
哈哈,开头说过了,哪有那么立竿见影的好事,要是如此,学校的大门还不给踏破了。但是只要你付出了,尝试了,努力了,相信一定会有所不同。
絮絮叨叨一大串,今天分享的主要是一些收获,并没有很具体的说到该如何复习如何读书,不知道对你们有没有用。如果对你们有用的话我会继续在上分享如何具体复习笔试和面试,以及毕业论文的相关问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关注我,点个喜欢,我们一起为梦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