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是个城不算大,海不够宽的地方,城市面貌有点像港片中50年代的香港,但槟城缓杂的人文又绝非如单一却花样年华般的香港。
槟城在1786年被英国殖民,开始输入华人与印度人劳工,及至1957年脱离殖民,近三百年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在各自的世界维护着自己的保护色,就像我到槟城第一夜发现的壁虎,可以断尾,可以变色,但绝不易容。
那谁,这沉甸甸的历史感也轮不到我等吃货去担当吧,还是列举些非中餐类的头牌美食,来展示些槟城的丰富。
*娘惹菜
娘惹,是指华人和马来人通婚后的女性后代(多数都是马来当地女子嫁入华人大家),而娘惹菜就是闽南、潮汕菜与马来菜的融合。
娘惹菜有两个派别:靠近印尼的偏甜,喜用椰子;靠近泰国的偏酸辣,喜用各种香料。
槟城的娘惹菜偏酸辣,且特别喜欢用干虾酱,如果你喜欢吃辣,那是会吃的极爽滴。
这次在槟城大神林嘉顺先生的引领下,去了两家街巷里的娘惹菜馆,一家叫Mum's,一家没有招牌(在“娘惹博物馆”不远的小巷里)。
在Mum's点了:什锦炒沙葛、凉拌饭 、白果猪肚汤、娘惹虾酱炒五花肉、红咖喱石斑鱼、亚叁海虾、鲤鱼包等酸辣的地道娘惹菜。
而无名店有几十款特色的娘惹点心。
*印度菜
槟城有近20%的印度族裔,也是300多年前迁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印度习俗,许多西方人喜欢来马来西亚体会印度风情,觉得比去印度安全不少。
林兄带着去了槟城印度餐的头牌:“西利安拉达耙湾”餐厅,餐厅是正宗印度餐(槟城还有穆斯林的印度裔餐),咖喱、薄饼、抛饼等等,出品齐全诱人。
最有名的是烤鸡,把整鸡浸入酸奶中,浸透,再入土炉烤,非常香嫩。
餐厅门口有个印度算命师用鹦鹉算命,而餐厅里供着印度的神,供着印度甘地家族的像,细看,居然也供着华人才供的观音菩萨和土地公公。
林兄说:特别有趣的是餐厅门对着棵古树,有段时间餐厅生意不好,找了个华人风水师,安了个:“对我生财”的铜匾,立马改善。
印度裔拜多神,实则透着股成全与包容,自然散淡可见一斑。
*叻沙
叻沙是享誉东南亚的面食,说不清是哪里风味了。
推荐槟城享誉东南亚,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亚依淡巴刹”叻沙,亚依淡:是地名(在槟城极乐寺附近,离自梳女咖喱面不远),巴刹:是菜场的意思,叻沙:面食。
这家叻沙店用甘望鱼(ikan kembung)混合辣椒、香茅、罗望子、柠檬酸、叻沙花、叻沙叶、盐、水、淀粉,熬出汤底。
再用一种叫Assam的酸豆,切碎的鲭鱼丝,黄瓜、葱、红辣椒、菠萝、生菜、薄菏一起,熬成叻沙汁。
出品时或配蔬菜或配米粉,过滚热汤底,再混叻沙汁,最后淋上一勺特制的浓虾酱。
喜辣的还可以自己加上青辣椒丁,当地人还会叫来一碟春卷,浸入叻沙汤中混吃。
简直酸爽好吃的不敢相信,但工艺太复杂,所以只能做到仅此一家
*其他
frenggi garden西餐,位于海滩边,是槟城西餐的翘楚,花园式的环境,生意火爆,厨房得喊着号子去加油干活。
云顶泰国菜,在槟城最高的浮罗山顶(海拔333米,直面马六甲海峡),有一家泰国菜,出品极好,面朝大海,sawatdee krab(萨瓦迪卡)。
“义香”手信,成立于1856年,奠定江湖地位是30年代开始生产麻油,业者从世界各地精选极品芝麻榨油,被赞誉为世界上最好的麻油,马蹄酥、杏仁酥、豆沙饼、香饼、黑糖豆沙饼、老婆饼也享誉中外。
槟城的美食折射着槟城的气象,不大、随性、平和,有如大街小巷都有的壁画,或岁月沉淀,已日渐斑驳,或刚刚粉墨,显栩栩如生。
形容槟城的历史感,想到参观上世纪华人首富张弼士(“张裕”葡萄酒创始人)故居时看到的一副对联(郑板桥原诗):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用此对来形容槟城似乎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