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9 日 0 点微信小程序功能正式发布,整个朋友圈都炸开了。这里集创堂提醒大家:淡定!
跟风尝鲜,能够帮助你收获什么?想想当年的iPhone,3G,3GS,4,4S,5,5S,5C,6,6S,6SPLUS,7,7PLUS,这种跟风(也许你是真爱)能让你变得更强?更优秀吗?一定要冷静地看新生事物如何融入你的生活工作中,对你有什么帮助,然后让实践去验证,让时间给你答案,所以淡定!
接下来谈谈我对微信小程序的理解与分析。
按照集创堂的思路,先从商业思维谈起。
从商业思维看小程序
从商业角度来看,微信小程序来源于”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而”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的缘起又可以追溯到微信所属的腾讯系对于服务的变现需求。
自从微信在和米聊的角逐中胜出后,腾讯系在移动社交领域,终于缓了一口气,掐住了移动端的通讯与社交入口。从11年1月21日微信0用户到12年3月29日即突破1亿用户,微信利用腾讯系那恐怖的关系链资源,快速的将潜在流失的流量导入微信产品中,让微信短时间内实现了从社交功能化向社交心理学规律颤动的卓越成绩。
到了17年初,微信的活跃用户量已经成为绝对的王者,那么从腾讯系惯有的商业思维来看,变现在即(早已有变现需求,只是在坚持做服务)。微信从获得了移动端入口的阶段之后,对于流量变现的压力或者诱惑就一直存在,只是微信的掌门人一直在致力于保护移动通讯与社交目标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寻找最优方式,于是从订阅号到服务号/企业号到微信小程序便是微信团队这一支力量在探索中给出的答案。
集创堂一直认为,微信另一条隐藏的路线是绑架B端企业。但是从企业角度看微信提供的功能,不论是什么,只要能够帮助商家触达这庞大的亿量级流量,还有什么理由不侧目微信?当前在房地产冲击实业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更是在严冬中雪上加霜地艰难经营,还要面对互联网管道的流量抢夺,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面对着转型中的大环境,不得不考虑介入互联网管道中夺回流量,而在缺人缺钱缺资源的情况下,擅自启动互联网计划进入移动app领域,在成本、管理上也有极大可能变成一堆压死骆驼的稻草。而微信提供的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傻瓜化第三方平台,让企业在获取微信流量的研发投入几乎为零。面对如此便利的功能与富得流油的流量,中小企业有什么理由拒绝?不管微信提供什么功能,只要能让企业介入进去,那么不用微信绑架他们,企业也会趋之若鹜,更不用说小程序。
写到这里,我想到自己曾经经历的一个项目,一开始我坚持要做app,老板坚持要做服务号。我列举了一大堆理由试图说服老板,但是老板只说了一点:服务号成本低!如果服务号能验证我们的模式,方向是正确的,那要做app我比你还要积极。如果验证我们是错的,那app研发所消耗的成本,你愿不愿意把工资拿出来补上(玩笑)?
这么一说,我的思路便迅速调整过来,在一切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低成本运营试错,靠谱!只是小程序涉及到的研发工作,红利了互联网企业,愁死了实体企业,富了一把第三方外包企业。
从产品思维看小程序
从产品的角度看,微信在17年1月9日之前做的是专注于沟通与社交。在之后,它要做的是除了沟通与社交之外,还有生活场景中的线上线下的入口缝合。
微信小程的出现,并没有冲击到沟通与社交的需求,用户的聊天列表,依然静静的躺在产品的高频/重要区,然而微信小程序特有的属性和所适应的场景,正好将相互隔绝的线上与线下服务进行了一次缝合。
用户在大多数场景下的需求都具有临时、短期、甚至一次性的需求,比如去景区旅游,需要的导游地图、景点介绍,用户很难会为了这些信息有勇气进入app市场,下载一个独立的app使用(更不会注册成用户,即使注册了也是一次性活跃用户)。而微信小程序在这种场景下的需求支撑作用便看到了机会,这也正式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讲到的,用完即走理念。
在微信前期走的熟人社交方向上,用户的好友列表数据,按照社交上限的自然规律,不会超过150人,但是当微信打破了熟人圈,进入陌生人领域后,这个150人上限随即被打破,进入了泛社交领域,信息的传播除了在朋友圈,还可以在用户所处的多度人脉群中进行激荡流转,热点事件通过这些群节点的传播不比朋友圈弱,同时商家受到流量触达与变现的内驱力,会将利益携带体的小程序,通过蜂群效应送到的盲目跟风的吃瓜群众手中,而微信不让小程序在朋友圈转发,更多则是保护朋友圈的”广告位”阵地。不能够让这块”肥肉”变成了公益设施。
从设计思维看小程序
从设计思维来看,小程序所属领域在低频、短时使用范畴、对计算量要求低的范畴、任务流程短的范畴。
对于高频的使用需求(比如沟通),小程序在使用上很难满足,这样的产品会和微信的”沟通”需求产生交叉冲突,导致任务流程的高频切换与体验的断点。
短时的使用,是用完即走的理念所能容纳的。若长期占据微信通道,导致用户沉浸在信息或任务流程中,那么在二选一的博弈中,用户要么选择微信要么选择长时使用工具(比如阅读类),最终从产品看会遏制长期占据微信通道的小程序保护用户的沟通体验。
计算量相对小的比较合适,这里牵扯到工具类产品,若对计算量要求不高,可以考虑纳入小程序中(比如车贷、房贷计算),但是若涉及到大量算法(如人脸识别,美图)等,相对来说小程序吞进去数据,但吐出来难。
任务流程越短越合适,短到像工具类产品一样,用完一次就结束。但是如果是一长串流程,还有涉及到隔天或隔月的业务,小程序处理起来则会出现时效性压力,用户对于这类需求更在意期数据的有效性和流程周期的信息状态可见性。若放在快速刷新甚至被淹没掉的数据环境中,对用户、对产品来说都不是最佳选择。
写在最后
小程序的功能的上线,必然会激活大批企业和商家推动微信商业化之路,那么问题来了,阿里还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呢。
可以预见的未来是,阿里会通过九曲十八弯的方式进入微信小程序,而微信也会建设出九曲十八道闸门层层防御。
若微信通过小程序遏制住了流量的流向,对阿里产生剧烈冲击,那么阿里未来的社交化道路,将会从徘徊期的可选项向必选项坚定的迈进一大步。期望阿里不要过段时间发布阿里系小程序,这样对于缺少好友列表的社交基因缺陷的阿里将会是有一个僵死的功能。
小程序若在”小”的范畴内将app信息孤岛打破,那么接下来威胁到的百度移动端信息获取入口的地位,百度作为躺枪的企业,不知作何应变,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