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

走出舒适区的程度,取决于你的意识高度

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我前段时间刚追完的一部日剧《四重奏》里,女二大提琴手小雀会在剧情的关键转折点略带兴奋地说:“感觉有点来劲儿了呢!”作为剧中无所事事、大闲人一枚的她,最具有代表性的出场就是睡,沙发上能睡,车上也能睡,随处一躺也能睡,总之就是睡到天昏地暗、睡到不省人事。在与三位“偶遇”的友人共同建立了甜甜圈四重奏,开始了在轻井泽的合宿生活之后,她依旧按照之前的生活模式,我行我素地享受着大家的照顾。只是逐渐地,她“搪塞生活”的态度,被与友人共处的经验慢慢刷新,她在被这些“崭新体验”激活的同时,也让她觉得“生活有点来劲儿了”。

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对小雀的这段描述里,我们碰触到了这个人物部分的人格特征。比如,当她逃避合法社会人这个角色时,采用的回避性防御策略就是睡,她以沉睡的状态来切断与这个世界的关联性。陷入沉睡,这是她的舒适区,也是致命的沼泽地,毕竟曾经一味地沉沦舒适区的情况,使得她徒有演奏大提琴的技艺,却没办法将其提升到一流、二流的水平,以至于仅能在街头卖艺,在社会里难以养活自己。

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沦陷在舒适区里动弹不得,个人认知系统的关闭性与固化,几乎是大部分已经活了二三十载人生的社会人面临的问题。同样是在《四重奏》里担任中提琴手的男二号家森谕高说:“没必要所有人都拥有上进心,又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有钱人,不是所有人之间都存在竞争,每个人都会有正好适合自己的地方。”这句话就算放到现在,也是一句具有非凡诱惑力的鸡汤。我想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消解掉许多人的上进心,瞬间打回原形,继续沉沦舒适区。因为这句话不仅迎合了人性里不愿改变、拒绝辛劳、讨厌痛苦的惰性,更重要的是它格式化了他人的认知。“没必要”三个字,将认知的天花板合情合理地放在了被格式化的人的头顶,并且安抚他们说,“你看,这样就好了。”

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样的话为什么能够安抚人心,获得很多人的共鸣呢?

随着80、90后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社会的普遍需求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我能够明显感受到的一个变化,就是人们由于需求而引发的焦虑,慢慢从“物质焦虑”这个曾经被传统型家庭看重的落脚点上,移动到了现代型家庭看重的落脚点上。从早些年的考证狂潮,再到如今喜马拉雅APP、得到APP的盛行,社会里以80、90后为主流的人群之间开始蔓延一种新的焦虑,名曰“知识焦虑或技能焦虑”。

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传统型家庭讲究规则、传承、服从。长辈们习惯用权威压迫孩子走上他们并不喜爱的道路,“我都是为你好”的确是发自真心,因为长辈们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明白吃不饱的感觉,这份记忆将他们深深困于生存焦虑之中。所以,他们的眼睛死死盯着哪儿有铁饭碗,哪儿就是孩子的圆满人生目标。不管你有没有艺术天赋,一切先将生存问题解决了再说,如果艺术不能赚钱,那就学习数理化吧,那就考公务员吧,那就进入军队吧!传统型家庭里的父母对孩子形成了过度的保护网,也将他们困于“物质焦虑”这张巨大的网中,所以也才会有“靠关系挤进国企”、“全民参考公务员”、“宁愿坐在宝马里哭”、“嫁给房子、车子”等等这些由于物质焦虑引发的“物质高于个人体验”的宣言。

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现代型的家庭主要以60、70后为主,他们混杂着一部分由父辈留下来的“物质焦虑”的阴影,但是在视野上却比上一辈人更具有广度和深度,他们意识到专业化、职业化、精英化才是获得社会认同的核心。他们具有反权威的意识,不过大多数以对抗性思维在反抗父辈留下的“恶”超我,是一场恶性循环的消耗战。这也是他们与后现代的超级个体的发展趋势,形成较大差异的一个核心点。现代型的家庭在养育方面,更加注重孩子对技能的习得、对资源的获取。所以很多生长在现代型家庭里的孩子,他们受父母之命学习了很多技能,力求未来在社会里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流砥柱人群的性格,是社会需求转型里一味重要的催化剂。

在现代型家庭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身上带着父母期望其需要拥有更多知识、更多技能的印记,同时他们更加需要获得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的认同,因此他们成为了知识焦虑的主要群体。他们强烈地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学习,却不知从何学起。

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位混迹各种学习圈的朋友告知我他看到的现象,他说:“现在因为知识存量而感到焦虑的年轻人非常多,各种学习圈子人声鼎沸。拥有良好辨识度的人也有,他们方向明确,付出的成本小。但是更多的是没有辨识度的人,他们一股脑地买很多课程或电子书,然后摆着等它们过期。拖延症是越来越严重了,但是知识存量的问题一点儿也没有得到缓解。转头一看,朋友圈里天天有人在刷自己的学习进度,完全快被逼疯了。”

随着一个人的年龄渐长,随着一个人的社会经验在他所能接触到的圈层里慢慢定型,在成年之后的心智发展(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逆生长。在这种逆生长里,你需要使劲儿地扳开逐渐关闭的心智系统大门,突破以“七宗罪”为核心的劣根性,顶着这股压力完成大量崭新信息的良好理解、吸收,最终实现扩宽你的人格维度与弹性。

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样的境遇决定了,逆生长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同时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事。为什么仍旧想要学习?是因为焦虑不安而用学习补偿自己?还是因为对某方面的知识,发自内心地感到好奇?

个体终将是自由的,学习本是一件令人心生愉悦的事情。学习是一件终身事业,而人们需要突破的“舒适区”是动态的。随着每一次突破,舒适区都在刷新,在不同的心智阶段存在着不同的舒适区。愈是孜孜不倦攀上智性高峰的人,所面对的舒适区挑战,则会变得愈发趋向于人性的原始需要,也愈发难以被突破。

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C&B15课程备忘录《跟知识焦虑有关的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