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一)
软件危机
在软件开发及维护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皆可能导致软件产品的寿命缩短、甚至夭折。
主要表现
- 项目运行超出预算
- 项目运行延期
- 软件质量低
- 软件通常不符合要求
- 项目无法管理,且代码难以维护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试图以工程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原件开发,以解决软件危机。
定义
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开发软件的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
目标
提高开发质量和生产率
- 开发过程的改善是达到目标的重要因素
- 过程改善+技术=完善的解决方案
软件过程
软件过程是开发和维护软件及其相关产品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即软件生存周期所涉及的一些列相关活动。
主要解决问题
- 做什么(what)
- 怎么做(how)
过程要素
- 任务、工作产品、角色、工具
- 角色使用一定的工具来执行任务,将输入的工作产品转换为输出的就工作产品(用UML建立Use Case)
- 任务是有序的
组织和协调谁来执行什么任务,在何时、何地、如何来做、为什么要做。
软件过程的三个方面
- 过程定义:将过程所包含的活动及程序文档化
- 过程监控:过程的监控与强制
- 过程培训:让每一个人都了解过程的内容
过程分类
- 支持过程
- 质量保证
- 记录
- 审核
- 管理评审
- 配置管理
- 纠正/预防措施
- 实现过程
- 策划
- 需求分析
- 设计
- 开发
- 测试
- 发布
- 组织/管理过程
- 人力资源
- 信息技术
- 财务
- 市场
- 业务发展
- 设备维护
以过程为中心的优点
过程管理
目的:让过程能够被共享、服用,并得到持续的改进。
注重循序渐进的积累。积累项目中的各个环节的实践经验和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保证生产力持续的发展。
规范过程的特点:
- 有明确定义
- 有相应的培训
- 具有强制性与可服从性
- 可不断改进
过程规范
是人们在过程活动中需要遵守的约定和规则,包括已定义的操作方法、流程和文档模板。
- 软件过程在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约束着相关人员按照预定开发流程进行工作。
优点:
- 可以使团队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方式
- 可以提高团队工作能力
- 在关键时刻决定生死的因素
过程规范定制:
- 让过程的执行者参与到过程的设计中
- 过程的执行者可以提供反馈意见
三个层次:
- 过程层
- 阶段层
- 活动层
软件过程改进
软件过程改进帮助软件企业对其软件(制作)过程的改变进行计划、措施制定以及实施。
软件过程改进环境:一个软件过程改进环境不断要对过程的定义及文档话加以支持,而且要实现对软件监控、反馈、角色改进及活动的支持,从而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改进的额软件过程。
PDCA循环
过程改进带来的益处:
- 产品质量提高
- 缩短上市时间
- 更高的生产率
- 实际证明软件过程改进确实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回报
软件过程模型
- 软件过程模型是软件过程的抽象表示
- 一个软件过程模型是软件生命周期全部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 能够直观表达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明确规定要完成的主要活动、任务和开发策略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式是最典型的预见性的方法,严格遵循预先计划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集成、测试、维护的步骤顺序进行。
步骤成果作为衡量进度的方法,例如需求规格,设计文档,测试计划和代码审阅等等。
主要问题:它的严格分级导致的自由度降低,项目早期即作出承诺导致对后期需求的变化难以调整,
代价高昂。瀑布式方法在需求不明并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可行的。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螺旋模型”刚开始规模很小,当项目被定义得更好、更稳定时,逐渐展开。
“螺旋模型”的核心就在于不需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把所有事情都定义清楚。定义最重要的功能,实现它,然后听取客户的意见,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如此不断轮回重复,直到得到您满意的最终产品。
-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 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
- 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
- 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计划。
螺旋模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风险驱动的方法体系,因为在每个阶段之前及经常发生的循环之前,都必须首先进行风险评估。
迭代和增量模型
迭代式开发也被称作迭代增量式开发或迭代进化式开发,是一种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相反的软件开发过程,它弥补了传统开发方式中的一些弱点,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生产率。
什么是迭代式开发?
每次只设计和实现这个产品的一部分, 逐步逐步完成的方法叫迭代开发, 每次设计和实现一个阶段叫做一个迭代.
在迭代式开发方法中,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的短小的、固定长度(如3周)的小项目,被称为一系列的迭代。
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
采用这种方法,开发工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地确定之前启动,
并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功能或业务逻辑的开发工作。
再通过客户的反馈来细化需求,并开始新一轮的迭代。
敏捷模型
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也更注重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
特点
- 人和交互 重于过程和工具。
- 可以工作的软件 重于求全而完备的文档。
- 客户协作重于合同谈判。
- 随时应对变化重于循规蹈矩。
四种模型对比
项目的敏捷开发,敏捷开发小组主要的工作方式可以归纳为:作为一个整体工作; 按短迭代周期工作; 每次迭代交付一些成果:关注业务优先级; 检查与调整。
瀑布模型:也就是从需求到设计,从设计到编码,从编码到测试,从测试到提交大概这样的流程,要求每一个开发阶段都要做到最好。
特别是前期阶段,设计的越完美,提交后的成本损失就越少。
迭代式开发:不要求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做的都是最完美的,而是明明知道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却偏偏不去完善它,而是把主要功能先搭建起来为目的,以最短的时间,
最少的损失先完成一个“不完美的成果物”直至提交。然后再通过客户或用户的反馈信息,在这个“不完美的成果物”上逐步进行完善。
螺旋开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风险驱动的方法体系,因为在每个阶段之前及经常发生的循环之前,都必须首先进行风险评估。
敏捷开发:相比迭代式开发两者都强调在较短的开发周期提交软件,但是,敏捷开发的周期可能更短,并且更加强调队伍中的高度协作。
强调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