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菜头的“槽边往事”一直是我喜欢的公众号,除了比较喜欢的两个罗胖,还有一个胖就是这个和胖了,这三胖的三观和言论总能给我很多意外的惊喜,特别是和菜头的文章的角度总是能够给自己浑浊的大脑洗洗澡。
对于经常粉丝就是上帝的很多媒体人来说,和菜头经常在评论区和微博互怼,让很多人不理解,当然更多的人是喜欢这种怼人的场面的,围观嘛,中国人都喜欢。特别是关于反中医,反转基因,反中国功夫三大朋友圈绝交话题中,总是怼起来特别的爽。慢慢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升级了认知以后,发现的确被怼的基本上都是逻辑混乱,道德绑架,以偏概全等一批主观情绪很高的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个可能是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心化的新闻媒体发言权,全部去中心化了,现在每个人开个微博都是一个发声渠道,这就导致了新闻媒体本身对于信息内容的质量,真假,主观客观等的审查丢失,更多愚昧,片面,假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简单。
就像劣币驱逐良币一样,在所有社交媒体中,真正掌握着分辨能力和真理的永远属于少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发布和传播的信息都是带着偏见,争议,主观道德裹挟,而这部分信息因为接受度高,所以传播的也广,这样就会给大众感觉,“存在即合理”,“从众效应”人多传播肯定是真的这种错觉。
但是,人们传播的多,传播的广,绝大多数人都点赞的信息和观点,却未必是正确的,因为转播的人里面大部分人都是跟风和懒得思考的,然后最后我们都是被人群所裹挟,而和菜头是敢于在这些人群激流前面举起水枪滋滋滋的勇士之一。
2、
因为公众号和微博的普及,我们日常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也就是越容易受到上述所说假消息的洪流的影响和裹挟。在这些假消息和假新闻里面呆的长了,你的脑子会越来越看不到真相,逐渐变成平庸世界里面的一个围观群众,失去自我,更恐怖的是,把自己的身边的朋友和下一代,裹挟进这低智的世界。
那么这些假信息,假新闻来自哪里呢?为什么这些成为了现在的主流?
第一,假新闻并不来自己与那些表感谢的新闻媒体,标杆性的新闻媒体,在这个假信息假新闻泛滥的时代,依然根据之前的行业操守,新闻规范,流程管理、质量控制中给大众带来高质量信息,但是社交媒体的去中介化慢慢的开始受到影响,需要另寻出路,所以慢慢的被挤出的主导地位,大家开始不太关注它们,更多关注朋友圈和关注的某个人。
第二,主流的新闻媒体主导舆论的时代,有一整套信息质量控制系统,而今天的社交媒体,没有质量控制完全看自我要求。质量控制就是一系列的准确,深入,全面,平衡,事实和观点分开,这个百年来的职业规范进入社交媒体时代,自然开始消失,所有的个人和自媒体,完全带着情绪和利益目的去,自然而然没有这个管控系统。
第三,新闻机构们迫于竞争压力,开始放弃新闻操守的职业素养,直线堕落,开始从社交媒体回炉不靠谱的信息(比如某某新闻社用某个微博博主的观点作为素材),社交媒体又反过来回炉被专业新闻机构回炉的信息,彼此恶性循环,互相为不靠谱的信息增加可信度。导致现在很多政府红头文件都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一些政策,相关利益机构杜撰他们为了影响金融市场获益。
第四,当自己是内容信息的生产者,又是监管者的时候,所有的规范和操守变得无关紧要。而且就算信息本身没有错,但是!信息本身的收集、加工、整合、表达就是一种专业的能力。大部分自媒体人和群众的水平都是很低的,所以就算接受到一个客观信息,在加工的时候就会带着情绪,主观,片面等等信息污染源,在经过传播,再加工,最后成型的信息出现在你的朋友圈,你点击进去的时候已经无法确定和判断这信息的真假了。
3、
以前看报纸,看电视,至少可以相信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操守和质量把控,能够接受到权威和正确的信息。但是现在的朋友圈,微博,你完全无法去判断真假,也无法判断这里面的真相。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政府审查?现在微博和朋友圈对于底线信息已经实施着,但是更多的污染和观点党依然存在,扰乱着我们的认知升级和判断。
社交媒体过滤?互联网巨头们真的会去做信息技术的过滤嘛?你愿意嘛?当一个平台产生主观偏向的时候,言论还会是自由的嘛?
靠朋友推荐?看看我们自己的朋友圈,就知道朋友推荐多么的不靠谱。
自己摄入信息的质量,只能靠自己把握。
不过这样也很难,我们识别不靠谱的信息的能力很差,因为我们喜欢传播符合自己爱好、预期的东西。我们自己拥有的态度和立场作为一种本身的“既得利益”,让我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变得隔着一层屏障。我们的大脑都是思考的“吝啬鬼”,多出一点思考都需要更强大的认知。
4、
面对繁杂的信息,懒惰的判断力,一不小心就掉坑的风险,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一,只看一手的信息,看是谁发布。二手信息来源要看专业的媒体机构。
第二,要看是谁的观点,作者很重要,个人的影响力决定了话语的可信度,越没有影响力包袱的人越没有顾忌。就像大一点的品牌因为影响力,所以社会监督,所以犯错成本高昂,反倒可以买到可信的产品一样的道理。
第三,要看时间,要看时间,要看时间。社交媒体总是喜欢把故事回炉回炉在回炉,回炉一次变一次,所以发布时间很重要。
第四,分清事实和观点。事实是客观发生的,观点是带着主观立场和情绪的,和菜头最新一篇微博转发澳洲拍打中医疗法因为乱来导致一个I型糖尿病儿童死亡,老中医被告。这是一个事实,但是一个粉丝就开始反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怨不得中医”,“你没见过就不要瞎比比”,“这样XXX有意思吗?”充斥着观点和情绪的反驳和事实毫无关系。而情绪是很容易让我们大脑兴奋起来的,所以请谨慎点,免得被洪流裹挟。
第五,但有疑问,要去官网。事实的真相去官方机构和事实源头,这样才能拨开迷雾,自己判断。
第六,要看引用信息和观点的来源。很多国内保健品和药物,还有化妆品广告,所引用的论文的最初来源,你会发现真实科学发现和保健品的广告千差万别,根本就是断章取义,还有各种致癌说,各种抗衰老说等等。我们都是被自己心中的恐惧降低了防备,就像皇帝快死的时候,任何荒诞的长生的理论都会去尝试一样。
第七,要了解自己的偏好,警惕那些投你所好的内容。不要轻易掉进坑里。为什么很多疗法我们看起来特别荒诞,但是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呢?因为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治愈的希望的偏好影响了他们的判断。而且这时候身边明智的亲人也不敢反驳,因为关于孝顺,关于生死的道德绑架更加的可怕。
如果七条太累,那么总结成一个原则:
官方发布和一流媒体的报道,默认为靠谱,直到证据证伪;其他来源的内容,默认为不靠谱,直到证据证明。
这样我们可以在形形色色的社交媒体信息内容潮流中,可进可退,于怀疑与盲信中,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