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中型轿车都是能代表其最高造车水平的高端作品,但是真正能够撑起销量的却往往是紧凑型轿车。
2018年6月,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一篇当年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市场需求、细分市场需求及零售量预测的报告,其中一张不甚美观的柱状图显示2016年全年中国市场销售紧凑型轿车数量超过800万辆,2017年这个数字也超过了700万辆,而同期的中型轿车销量仅为200万辆左右。
在轿车市场里,紧凑型轿车的市场份额比微型轿车、小型轿车、中型轿车、中大型轿车和大型轿车加起来的份额还多。然而有趣的是,即便紧凑型轿车市场份额在所有细分级别车型中属于绝对的龙头老大,但是并没有出现诸多汽车企业们在这个级别里疯狂投放产品的现象,它们反而在旅行车/轿跑SUV市场里玩得火热。
这宁愿做小众车型也不在热门市场里投放的行为,是不是傻?
在教授看来,虽然这种现象乍一看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熟悉市场和产品的话,就能明白厂商这么做有自己的用心。
一、相同市场投放太多产品未必收效显著
1、同品牌产品差异性不足
首先一个品牌的产品往往在差异性上不足,熟悉车市的朋友都知道相同品牌的车型由于研发团队和产品思路相同,所以在车辆的设计和使用体验上往往不会表现出多大差距,因此即便在同一品牌下投入多款同级别车型,消费者也不见得会买单。
而且在4S展厅摆上两款定位定价接近的紧凑型轿车,势必会让消费者陷入选择困难症的境地,降低成交速度,这样一来就可能会损失一些客户,而且两款表现接近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往往会被归为一类,比如说大众的桑塔纳和大众捷达就经常被人视作外观内饰有点小差别的相同产品。
举个例子,大众的宝来和朗逸两款车型都出自MQB平台,有着相近的尺寸和定价,配置水平也相当,动力系统保持一致,这两款产品就被人视作是长相不同的同胞兄弟。因此喜欢朗逸的人可以接受宝来,而不喜欢朗逸的人也一并把表现接近的宝来否定了,所以虽然它们是两款车型,但是不会显著提升销量。
另一个例子就是现代汽车,现代目前在售的紧凑型轿车款式多达5款,可以说是中国市场罕见的,然而看一眼销量,这5款车型的月销量加起来还不如宝来的单车型销量。
2、研发及宣传费用上升利润率降低
在相同平台开发两款车型自然拉不开差异,那单独研发呢?呵呵,单独研发不是不行,只是一款全新的车型研发成本十分高,而且车型款式越多,对4S的展厅摆放压力越大,车型的宣传成本也水涨船高,这么一算自然不划算。
而且在售家轿产品往往以舒适性为主,新产品要做出差异化的话,自然就会选择年轻化运动化这种没那么主流的方向;既然在售产品销量都不够好,又怎么能指望更小众市场的车型能够实现销量逆袭呢?
3、同级产品数量与销量没有必然联系
当然,并非是所有多车型战略的厂商都没有成功,比如说南北大众的在售紧凑型轿车款式加起来多达9款,而且这9款车中还有不少热销产品,这也助力了大众在国内的成功。而反观同样产品丰富的现代的销量就不尽如人意,所以说产品数量和销量并没有太多必然联系,产品和品牌的竞争力足够强的话,产品数量多少都一样能卖得好。
所以与其在一个市场多投放车辆的话,还不如加大宣传力度或者直接降价来得简单粗暴。
二、开拓细分市场意义何在?
近期来,宝马造出了自己的大型SUV,诸多轿跑型SUV也不断推出,看起来车企们更爱在这些小众细分市场发力,即便目前在这些市场上没有出现真正的爆款产品。那么造出这些车型的意义何在呢?
答案很明显,丰富产品线增加产品覆盖面,就好像投资人爱在各个领域投资一样,只有广泛布局才能在市场大增涨时把握先机;而另一个方面,即便这些小众产品未能在自身销量上创造辉煌,也能够提升品牌形象间接助力其它产品的销量,比如说当年大众一定要造出百万级轿车和SUV一样,如今从“就怕大众带字母”这个梗的火热就能看出大众当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了。
三、今后什么样的车型会增多?
既然同一市场不能投放太多产品,小众市场又不被人关心,那么今后车企爱做的事情是什么呢?简单一句话:投放姊妹车型。
前文的宝来和朗逸就是一个例子,两款车型除了外观内饰不同,其它方面几乎相同,因此这样的产品不会增加过多的研发成本,而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展厅分开,因此各自摆放一款略有差异的产品也会增加销量。
如今广汽本田增加了皓影,作为CR-V的兄弟车型,皓影和CR-V依然是大同小异,相同的例子还有丰田的C-HR和奕泽IZOA,在未来的几年里,同一款产品衍生出多款姊妹车型投向市场将会是趋势所在。
总结
作为消费者,我们自然是幸福的,因为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数量越发变多,产品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这自然会给消费者更多地选择余地,但是这也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难度,这样幸福的烦恼,你愿意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