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太多极其重大的科学发现,却从未获过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因此,我们询问了国家地理Phenomena科学沙龙网站上的科普博主、科学编辑、经过遴选的撰稿人们,挑选出了他们最喜爱、却未能得诺贝尔奖的进步或者发明。以下就是他们认为八个未获诺奖、却实至名归发明或发现。世界欠他们一个诺贝尔。
万维网
本条提供者:Virginia Hughes, Phenomena网站博主
当国家地理的人问我,什么发现应该获得诺贝尔奖,却未能获得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到推特上去询问我的粉丝。在看到几个推荐之后,我用谷歌搜索了“维可牢”、“暗物质”和“胚胎干细胞”等等等等......然后我突然间意识到:
我们赖以了解其他发明的发明——
万维网(“World Wide Web”,缩写“WWW”),
为什么这一神发明没有获奖呢?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人员就创建了有可能演化成为因特网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但是,我想要把诺贝尔奖颁发给英国的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1989年,他首次提出“万维网”的理念,并于1990年创立了第一个网站(一个介绍万维网的页面)。
第一个基因组图谱
本条提供者:Jamie Shreeve,国家地理科学部执行编辑
许多人都在想,为什么诺贝尔奖没有颁发给科学界最重大的成果之一:2001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或许是因为该成果太过伟大了吧。
2001年,美、英、法、德、日和中国6国先后参加人类基因组对23对染色体DNA大规模测序国际合作,最终绘制了一张类似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人类基因组精确图谱。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尽管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但人类基因组并非一项发现或者发明——它是一个工程学方面的项目,需要将DNA自动测序提升到一个工业化的水平。
黑洞死亡理论
本条提供者:Timothy Ferris,国家地理投稿人,《自由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berty)》的作者
1970年的一个夜晚,当史蒂芬·霍金爬上床的时候,他脑中突然迸发出了一个想法,之后他把这一刻称为“狂喜时刻”。
该黑洞图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 Messier 87中心的黑洞。该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
(图片来源于NSF)
霍金认为,人们之前所了解的长生不朽的黑洞,可能会逐渐丧失质量,并最终蒸发,爆炸成为伽马射线。
动图来源于游戏《孩子们》(“Kids”)
问题是,这个观点无法验证。黑洞太过于长寿了,人类现在无法观测到其死亡的那一刻。
不过,霍金关于黑洞的研究,现在却被实实在在地纳入了理论物理学。该理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相结合,促进了信息论的发展进步。如果自然界能够提供可观测的证实信息,那么霍金非常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史蒂芬·霍金
(图片来源于BBC Richard Ansett)
但是,要再过几十亿年,当第一颗恒星大小的黑洞开始爆炸之时,这一切才有可能发生,才有可能被证实。
上图,银河系中心位置是人马座A*黑洞。史蒂芬·霍金关于黑洞命运的理论,在物理学界影响很大,但却无法通过观测来证实。
X光图片:NASA/CXC/UCLA/Z.Li et al; Radio: NRAO/VLA
元素周期表
本条提供者:Erika Engelhaupt,国家地理在线科学编辑
我想带大家去看点基础的东西。但是,又有什么能比对化学元素的鉴定更基础、更根本、更本质的呢?
元素周期表不只是一张组织结构图而已,它揭示了一切物质中质子、中子和原子的排列顺序,甚至预测了它们的性质。
这种惊天动地的发现却没能获得科学界的最高奖项,简直不可思议,但是,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公布之时,这就是当时的现实。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霍夫(Jacobus H. van 't Hoff),以表彰他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范托霍夫的成果展示的是元素之间如何相互链接和运动。
门捷列夫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与之相比,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1869年发表的元素周期表肯定看起来有点古板了。门捷列夫仍有希望:1905年和1906年,他都被提名诺贝尔奖,却没能获奖,因为一名评委认为他的成果太老了,也太出名了。
1906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了发现氟元素的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on),而元素周期表恰恰早已预测了氟元素的存在。
次年,门捷列夫去世了,他永远都没能获得诺奖。不过,元素周期表却成为科学界最有用的张贴画,世世代代悬挂在实验室的墙上,并将继续张贴下去。
电灯泡
本条提供者:Dan Vergano,国家地理科学作家
我希望能把诺贝尔奖颁发给它——电灯泡。
图为1879年的电灯泡,该年10月21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供图:SSPL, GETTY
电灯泡是托马斯·爱迪生的发明——虽然Joseph Swan最先在英国申请了专利,但是是由爱迪生将其变得实用。它构建了现代经济(也导致了睡眠不足),创造了人们对电力的大量需求,而正是电力,才造就了我们现代人的各种状态。
爱迪生(左)与特斯拉(右)
供图:BRIDGEMAN, ACI (LEFT); POPPERFOTO, GETTY (RIGHT)
1931年,爱迪生逝世,他一生都未获得过诺贝尔奖,即使是电灯泡这项作为科学灵感象征的发明,也没给他带来诺奖,这是历史的不公。当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想要按照他的意愿,为某些发明和发明家颁发奖项,但是评委们却更倾向于把奖金颁发给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如宇宙膨胀理论,或者传说中只会让物理学家们狂怒的所谓“上帝”粒子。为电灯泡补发一个诺贝尔奖吧,这或许正是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先生想要的结果!
夸克
本条提供者:George Johnson,国家地理撰稿人,及《异样美丽(Strange Beauty)》的作者
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
供图:Michael Wuertenberg
1969年,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是:“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和贡献”。但是,他却没有因为他最为著名的发现——夸克,而专门获得过诺贝尔奖。
由两个上夸克及一个下夸克所构成的质子。夸克是一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该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当年,给予盖尔曼的颁奖词措辞模糊不清,甚至可以认为是颁发给他的一个终身成就奖,虽然他只有区区40岁。当时颁奖时的演讲正好略过了夸克的话题。一些物理学家甚至建议应该再给他颁发一个诺贝尔奖。
暗物质
本条提供者:Nadia Drake,Phenomena网站博主
如果我们要挖掘一下历史,那么许多天文方面的发现都配得上一个诺贝尔奖。例如,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20世纪初提出的宇宙膨胀理论、运用光谱指纹对恒星进行分类的方法等。
但是,暗物质的发现,可能是最被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忽视的一个现代科学成就。20世纪70年代,薇拉·鲁宾(Vera Rubin)和肯特·福特(Kent Ford)发现,星系边缘的恒星与星系中心附近的恒星的运动速度是一样的。换言之,这些星系旋转得太快太快,它们本应该分崩离析……除非有某些看不见的东西产生了引力,将星系控制在了一起。
图为被暗物质包围绕着的地球想像图
(该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暗物质——这种神秘的物质占据了宇宙质量的90%。它不发光,也不反射光线,也不会与其它常规物质发生反应。正是由于这种神秘而狡猾的特性,暗物质粒子本身依然是谜。换言之,科学家们还无法确定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或许成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未给它颁奖的原因。
恐龙文艺复兴
本条内容提供者:Brian Switek,Phenomena网站博主
1969年,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罗姆(John Ostrom)为迄今发现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物种命了名。他把这个1.1亿年前的恐龙称为:恐爪龙(Deinonychus,意为恐怖的爪子)。这种生物跟人的大小差不多,长着能够抓握的前爪,它长长的后脚上,还长着镰刀般翘起的脚趾。
如恐爪龙之类的恐龙是活跃甚至群居的生物,这改写了之前人们心目中恐龙笨拙的形象。然而,古生物学却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认可。
摄影:DE AGOSTINI PICTURE LIBRARY/GETTY
更重要的是,奥斯特罗姆知道恐爪龙与一般恐龙缓慢、笨拙、住在泥潭里的形象有很大不同。他认为,恐爪龙很敏捷,而且可能是群居性的,这种捕猎者的生活方式肯定非常活跃。他的这一提议后来推动了“恐龙文艺复兴”理论的出现,而这一理论至今仍结出丰硕的科学成果。
不幸的是,古生物学领域,或者自然史领域的任何分支都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恐爪龙因而未能得偿所愿。
扩展阅读
寒露 |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拍了好几年大兴机场,就是等今天
点击下面图片
《国家地理》精品店小程序!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
就点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