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大足石刻最著名的宝顶山石刻长廊前,仿佛是打开了一扇中国古代石刻历史之门。让我惊叹的是,我们的前人怎么会有这种卓越的智慧,创造出如此名目繁多,凝聚着天才般杰作的造像!
据史料记载:大足县境内石刻造像多达五万余尊,宝顶山就有一万多尊。它们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我和玉林来重庆旅行,除了探望朋友,其中最重要行程之一,就是到大足游览。因为这里的“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民间流传着:自古就有“东朝普陀、西朝宝顶”、“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所以,我们到大足的旅程,实际上是一条朝圣之路。
2017.3.12是星期日,好朋友红振今天休息,她亲自驾车带我和玉林到大足石刻游览。我们是6点30分钟从重庆市区出发,“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出门时天空下着小雨,红振开车又快又稳,我觉得她比男人开车的速度还要快,在我心目中她就是个女汉子!
我一坐上汽车,就用十分钟记住了,红振提前给我们制定的当天出行计划。
经过将近两个小时旅途行驶,我们来到了宝顶山石刻景点的停车场。很快就有热情的当地村民迎上来,他们是为农家乐招揽生意。有位面善的妇人告诉我们说,车可以开到景点里面的停车场,离我们要去的景点会近许多,实际上有些欺骗成份在里面。后来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停车场,离我们要去的景点并不远。不过红振的心态特别好,她很乐意地说:“支持一下当地经济发展,来了这儿总是要吃饭的嘛。”
她又问那位女老板:“你家有没有邮亭鲫鱼嘛?”
那女人连忙回答:“有嘛,这是我们这儿的特色菜!”
于是,那位开农家乐的女人在前面开着电动车引路,其实没多远就到了石刻博物馆。那女人让我和玉林先下车去购买门票,她则带着红振驾驶汽车去停车场。这里的门票有点贵,我们还想看北山石刻,因此买了通票,需要176元。请导游每个人需要付费60元,我们觉得太贵不想付这个导游费用。跟着一群游人走了一圈,也没看出什么明堂,实在无趣。
红振上网搜了同步的导游解说词,只花十元钱,那解说词讲的真好,声情并茂,我们又重新再来一遍。
这里景区范围并不太大,石刻造像都比较集中。因为下雨,游人也并不是太多。我们三个人又慢慢地随着古典音乐的伴奏声,听着动听的解说词,我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放轻我们的脚步,走进宋朝的时光,走进中国最大的佛教密宗道场,走进世界晚期石窟艺术的璀璨殿堂。穿行在前人辛勤劳作,创造的艺术经典之中。仔细地在这里观览,敬仰佛教圣地,领略这里艺术瑰宝和历史宝库里的知识。
我不停地拍照,聆听解说词了解到:大足石刻群有75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总计10万多躯,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以其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大足石刻时间跨度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被誉为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石窟艺术陈列馆。它也是我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我们沿着宝顶山摩崖石刻观览的线路走着,那解说词的时间定位真准确,我们所到一处石刻佛像的地方,也恰好讲到此处,这好像是以我们游览速度而确定的时长。
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海527.83米。宝顶山摩崖石刻始凿于南宋,主要是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为辅,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有360多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造像以山形取势,巨龛相连,蔚为壮观。
大足石刻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见。很遗憾的是,我们想参观的巨型卧佛正在维修之中,你看维修工人多么仔细,他们在进行佛像的修复之前,还要进行拍照。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是值得赞誉。
最让我们惊讶的是宝顶山石刻的千手观音,他形体匀称。千手观音,他一共有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的美丽。千手观音身上有金光闪闪的金薄,千手观音的上、下、左、右都伸出纤美的手,手里拿的有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这里的巨型雕有30多幅,其中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崔明石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等。
因为我属牛,所以对这一组牧牛图比较感兴趣,这一节的解说词更加优美,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的艺术家们在表现禅宗教义的同时,也有趣地告诉了我国宋代的放牧生活以及健康快乐的田园生活。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往往会使得人们忽略了其宗教含义,而沉醉于云缠雾绕的林泉山水,我仿佛也变成了牧童挥鞭赶牛、冒雨登山、吹笛击拍、攀肩谈笑、畅然酣睡;看见牛儿时而翘尾狂奔,时而侧耳倾听,或者跪地饮水,或是自舔其蹄,当我的手触到岩石上的雨水时,才清醒过来,这龛“牧牛图”的石刻真是形象生动逼真。
耳边听到的解说:“牧牛图,全图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但是,古代的艺术家们却把这高深的精神境界溶入民间情调之中,以抒情诗一般的艺术节奏,把我们带入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情景之中。
当我们来到圆觉洞里的道场,开始进洞的时候,四周阴暗什么也看不太清楚,渐渐的洞里有些明亮了。原来,是有一束光从进口的甬道上方的天窗射进来,我看清楚了,这里的正前方刻着结跏而坐的三身佛,耳边萦绕着一个温婉的声音:“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在三身佛前长跪着一合掌菩萨,为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这尊化身像的处理是比较别致的,如果没有他,就不易表达主题,而流于一般的说法构图了。而且,从任何一个座位上搬下一尊菩萨都会造成整窟造像内容和构图上的不完美。因此,匠师们大胆立意,多打一尊像在中间,以示十二位菩萨轮流问法。······”
我有些明白了,原来如此,这里是为了突出“问法”这一主题,我们的祖先他们是多么的有智慧,我仿佛穿过这束光,看见了宋代的匠师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当一切工作就绪后,他们把进口的甬道拉长,并且处理得外小里大,形成狭梯状,使洞内光线暗下来,然后在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佛前长跪的菩萨身上,正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般,巧妙地点明了“问法”这一主题。我好像听到佛的声音,他说:“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这好像是我在石刻上看到的,那是赵智凤的誓言。
我看见那个身着华丽服饰的菩萨变成了女人,她的脸上笼罩着神秘气氛。我在洞内随着视觉的逐渐适应,周围的菩萨便在淡薄微明的光影中浮现出来。随着光线的折射、扩散,菩萨和山石竹林,祥云缭绕的背景之间,还会产生出丰富的明暗层次来。多么了不起的艺术家呀!他们是怎样巧妙地调配出光影,并借助旁观者的感受,创造出了一个梦幻般的佛国仙境。
介绍还在继续进行着,我们跟着解说词的引导,观看了洞中巧妙的排水工程,它和艺术造型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形成一个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统,真可谓巧夺天工。如果不听这些解说词,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这儿参观,只能是走马观花。回到家里,仔细回想有什么收获?只觉得是在外面闲逛了一圈,看了一下热闹而已。
参观完宝顶山石刻,我们到农家乐去吃午饭时候,内心仍然未从参观的景象中走出来。我们三个人仍然是在交流观察石刻后的感想,以至于,我们那天吃了什么东西也忘记了,但是参观的每一个细节,到现在我依然历历在目。
我还记得,那天北山石刻的途中。有朋友在互联网上问我们:“今天下雨,你们上山参观累不累呀?”
我们说:“不累,山里的空气很好,就像是天然的大氧吧,而且我们穿越了,穿越到宋代了!”
当我们来到北山,天空下着牛毛细雨,这里的山道上就只有我们三个人。真的是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红振手里拿着手机,继续播放着解说词: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编为290号,造像数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
我们在这里很仔细地观察,发现这里的佛像与宝顶山有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真不为过。那些精美的造像都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吸引我们不忍离开。
这一天,我完全沉静在宋朝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也深深的打动了我。每到一处,我都拍了大量的照片。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山水掩映,幽静秀美,这些石刻艺术陈列馆就好像是蕴藏在青山秀水之中的一颗颗明珠。
写于2017.3.12星期日修改于都2017.5.31星期三
图片全部出自手机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