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讀書:像管理大師杜拉克一樣讀書

樂在讀書:像管理大師杜拉克一樣讀書

(本文依據讀書會的發言要點整理)

……保持效能的人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把繼續學習植根於自己的生活之中。……在60多年的管理咨詢生涯中,我每隔三四年自修一門新學科。

──引自彼得杜拉克精選系列個人的管理

一、以書會友 知識分享

如果有人問我,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我的答案是讀書。在我看來,讀書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讀書會不應是部門主管要求每個人輪流讀一本書,然後再花1-2個小時的時間把讀書心得分享給其他同仁。不是別人來強迫你讀,或者是這次輪到你讀後發表心得,甚至為了應付讀書會,甚至占用了白天上班時間來整理讀書心得,到讀書會上來發表。這都是被動式的讀書。

你必須要能從讀書中自己能找到樂趣,自己主動地去讀,就像人餓了就會主動去吃東西,沒有人強迫你吃一樣。讀書假如缺乏主動自發式的學習,就沒有什麼樂趣可言,也沒有辦法養成自我進修的習慣。以書會友,以文會友,相互激蕩,相互促進,達成團體式的共同學習,促進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個人認為這才是讀書會舉辦的精神;

上次看一篇文章,有個從硅谷回來的培訓規劃師講,要辦好員工的教育訓練,只要問員工五個問題就可以解決:

•『你目前在負責什麼職務,執行什麼任務?』

•『為了要有效完成,你需要什麼才能?』

•『你下一步要往哪裡發展?』

•『需要事先培養哪些才能?』

•『去上那個課,能夠培養哪些才能?』

這幾個問題的含義在於,開始讀書之前必須明確讀書學習的目的,這樣你的閱讀才會有針對性,收效也會大一些。

二、購書之趣

今天我介紹給大家讀的這篇文章,是杜拉克先生在1998年特別為他的論文集向中國讀者所做的序(Preface To Edition For China:Selected Essays of Peter F. Drucker,現代管理宗師德魯克文選,1998),這本書是我在書店所能找到的唯一一本杜拉克英文原著作品。出版時間1999年,購於2000年。提到這本書,順便跟各位交流一下購書之趣。

我購書有一個習慣,就是我常會買一些我當時可能用不到的書,買來之後,看看前言、封面、封底、後記、跋、作者介紹、書評等,另外可能撿一些重點章節或自己感興趣的章節讀一讀。像這本書,2000年買來時,多數章節重點部分,我用熒光筆也有做注記,甚至有做一些眉批。

當時我覺得對我感觸很大的就是杜拉克的讀書方法,也是我們應該養成的讀書習慣。雖然事隔四年,當時也沒有想到今天會它拿來分享給各位。這大概就是平時讀書積累的重要吧。

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習慣。每到一到一個新地方,我總會先去找書城在哪裡,每個書店都在賣一些什麼特色的書,一有空逛街或出差,書店是我常去的地方。

購書應是最好的投資,所謂“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吃一餐飯只能飽一頓,買一本書卻可以一生中反復閱讀,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一頓美餐,可供幾個好友逍遙片刻,而幾本書,可能讓你幾個月都消化不完。花了幾十塊錢就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收益良多,這樣的ROI(投資報酬率)哪裡去找?

我購書的習慣,我常常是進了書店,先草草把自己所關心的相關課題的書籍先粗粗看一遍,有沒有特別醒目的書,如果有一點感興趣,我常會先拿在手上,再繼續找尋其他書籍。如果同一課題有多本書,我常常會多翻閱,從作者的知名度與業界地位、出版社(有些出版社一看名字就知道是野雞店、出品自然很拙劣)、出版的時間、再版或再印刷的次數、內容的新穎性、創新性等多方比較,最後再做決定買那些。對於其他書籍上的參考書目中引用較多的書籍,我常常會刻意找尋並買來放在身邊,作為參考資料備查。

購書時,盡量購買一些有出處的原著,而不是編著、編譯的書,所謂編著、編譯,往往是以市場暢銷書為參照,或是編一個嘩眾取寵的時尚書名、或是東拼西湊來的東西,無從查證,前後矛盾。看人家出了一本《水煮三國》,就胡編一本《清蒸三國》來濫竽充數,這種騙術往往是一些不法書商所為,書籍可看性極差,應盡量避免。

從目前看,中國管理教育多數仍處於文獻式的研究階段,大學教授很少有到企業進行實際深入的課題研究,因而教科書中常充斥著文獻式整理與引用,缺乏原創性的內容。假如這樣,就不如通過閱讀原著(譯著)+實踐的方法,來學習管理知識。在可選擇的前提下,建議盡量購買一些原著或翻譯過來的名著,如果有條件,從境外直接購原版書更快一些,要等國內譯著出版,最快也要半年或一年以上。

另外,為了掌握書籍出版動態,我常常會關注報刊、雜志或網站上的書評,對於介紹的書籍,如果有自己感興趣的,就記下來,下次逛書店的時候可以有目的的搜尋。

一個書店的書看多了,我常常一進書店,直奔自己感興趣的書架,找一些上次沒有看到過的新書,再看出版日期,是不是最新出版的,這樣可以掌握到一個學科最新的進展。但也要注意,有些所謂新書,也有不負責任的出版商,故意把書籍的出版時間往後改,只要多留心一下,還是會看出破綻的。

買書時亦常常碰到一本書,看上冊很好,但很可惜,沒有下冊怎麼辦?我的經驗是如果書好,就先買一本,另外的一本,以後說不定還可以找到。記得以前看《毛澤東選集》,我在一個處理書市上看到《毛選》的1、3、4卷、就差第2卷,當時我正對市場行銷感興趣,隨便翻看了一下,感覺毛澤東對中國各階級的分析,對中國市場策略、顧客細分就等很有借鑒意義,就買了下來,事過兩年之後,在北方的一個小縣城的破舊的書店裡,終於找到了第2卷,當時有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至今我還覺得,如果想攻市場行銷或經營策略,《毛選》不妨多看一看,絕對讓你受益非淺。

再一點,你要強迫自己去翻看一些以往你不想看的書、看不懂的書,無論要不要,盡可隨便翻翻。通過翻閱,你可能會找到自己的新的興趣點,或者是點檢到知識結構上的缺陷與不足。

像杜拉克一樣,他在《個人的管理》一書中說,(保持效能的人)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把繼續學習植根於自己的生活之中。杜拉克自述說,他每隔三四年自修一門新學科,這件事他一直堅持了60年。杜拉克是一位多產的管理學著作大師,一生中共出版了30多本管理學著作,90多歲高齡的他,仍輟學不倦,還於前2年出版了《21世紀的管理挑戰》和《下一個社會》的專著。我們今天讀的這篇文章,是他1998年,他在91歲高齡時特別寫給中國讀者的。

我的建議是,既然進了書店,就不妨多買幾本書回來,即使當時沒有時間看,也暫且放在書架上,或許當時你覺得沒什麼用,說不定哪一天,你遇到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找來翻翻,可能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讀書要產生效益,平時多做積累是特別重要的。

三、讀書與讀

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前輩常告誡我說:讀書讀書,越讀越『輸』。他認為,讀書假如沒有能夠改變人的觀念、沒有改變他的行為,產生實際的功用,就會變成教條和包袱,變成書呆子。所謂書生之見,講起來頭頭是道,但因沒有與實際情境結合,不能產生真正的功效,正如戰國時代紙上談兵的趙括。讀書假如沒有與實際結合,產生觀念和行為的改變,就會變成越讀越,因此讀書要慎讀

讀書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總裁也教導我們,工作中學習,學習後工作。管理就是實踐,就是要把讀書中學來的東西應用在平時的工作上。

四、讀書秘法:六問』 『五步

我們再轉回來,看我們今天所讀的這篇文章,看杜拉克教我們怎樣讀書。

(這裡,再順便插一句,善於發問,是杜拉克管理學的特點。他認為,解決問題的重點在於問對的問題,而不是急著找尋答案。在杜拉克的著作中,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發人省醒的問題,在他的著書裡有這麼一段軼事:有次愛因斯坦的學生去拜訪他,看到他在用以前的老題目在考他的師弟師妹,就調笑說,老師怎麼還用那麼老的問題來考他們,也太落伍了吧,愛因斯坦說,沒錯,問題還是同樣的問題,但答案已完全不同。)

杜拉克經常在問我們一些問題,迫使我們去思考,問題的症結與答案是什麼。對於讀書,他一連問了我們六個問題:

1、What doesthis mean for me as a senior business executive?

這本書對於一個高階管理者有何借鑒意義?(中階干部?員工?)

2、What does itmean for my colleagues on my management team?

它對我們工作團隊的同事有何借鑒意義?(前工序?後工序?)

3、What does itmean for the company?

它對我們公司有何借鑒意義?(對公司?事業單位?周邊單位?)

4、What ACTION does it imply for me, the management team, the company?

它寓示著我個人、我們的工作團隊、公司要采取何種行動?

5、What opportunities does it identify for us?

它向我們揭示了什麼樣的機會?(挑戰?威脅?)

6、What changes in goals, strategies, policies, structure might it point to?

針對目標設定、經營策略、營運政策、組織架構而言,需因應何種改變?

上面這些問題,你都可以從你本身、你的同事、所在的部門、公司的角度等來發問,並試圖找尋到答案,建議各位讀書時去嘗試。

從總體讀書會的流程看,推動讀書會時,應有五個步驟:

1、首先讀完一本書或一個章節

2、然後用以上六個問題自問,(在書中或結合工作實際)找尋答案

3、要求部門同仁一同做上述2項

4、就具代表性的答案展開專門討論,以明辨、省思

5、三~六個月以後,對以上問題重新討論,看采取了哪些行動、行動是否有效果,哪些行動早就該做或應該再繼續做下去。

據杜拉克自述,在他50余年做管理咨詢的過程中,他就是用上面的方法來學習和讀書的,他也希望我們這樣來閱讀他的著作。他還經常把他在管理咨詢工作中的得失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出來,這是一條相當有價值的經驗。

讀書一定要結合工作推動實際,以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為目的,有針對性地去讀書、查閱資料,這樣效果才會好。這是讀書會推動能否成功的關鍵。

五、讀書與知識結構的建立

知識體系建立,要先精通一門,做到專精。以此為基礎,往深度和廣度發掘,做到廣博、再跨區域式的學習。如你目前從事招募工作,不妨先從招募著手,精通以後,再了解前後如人資規劃、教育訓練、薪酬福利、企業文化等,對整體人力資源體系有了全貌的掌握後,再跨領域,去了解生產、品管、工程、財會、供應鏈、研發、行銷等相關知識。

杜拉克有個觀點,企業的目的不在企業內部、而在於創造顧客。從這句話來反推,人資服務的價值絕不在人資部門內部,而在於人資部門之外(為其他部門創造價值)。人資要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就必須要深入了解顧客,才能給對他服務,你不了解研究,你怎麼幫助研發?你不了解生產,你怎麼服務生產?同樣,個人價值絕不在個人自身,而在於個人所服務的群體之中。

從工作需求看,就必須能夠有跨學科的知識累積。工作的突破往往在於跨學科的知識的整合,舉例來看,

資訊+培訓產生e-learning,

人資與會計結合,產生人力資源會計

人資+策略,產生人力資源策略……等等。

在十年前,我看過一本美國翻譯過來的書叫《改變游戲規則》,我至今還記得書中一個閃亮的觀點:所有的創意均來自於行業之外。跨領域、跨學科的讀書,是跨領域整合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

六、讀書得失談

培根說:“……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的確,讀書對人生影響至鉅,甚至能改變人生。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與一些高尚的人結交,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用來淘冶自我的情操,掌握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借鑒別人的經驗與得失,把別人的經驗教訓轉化成自己的智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特性,我個人的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就是閱讀。從自身的經歷看,大學時代,很多的教科書我都沒買,而是去圖書館去借。別的同學學一門課可能看一兩本書就行了,我為了學一門功課,可能會看四五本、甚至十多本書。這樣,從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角度所學來的東西,感覺助益良多。

畢業以後,工作性質與大學所學已完全不同,學校學的知識完全沒有用場,很多東西必須重新學習。但一直致力於結合工作需要主動學習,雖然工作在轉換、壓力在增強,沒有感到太吃力。這一點歸因於比別人更用功,更樂於讀書學習。

處於知識經濟的時代,工作復雜化與專業化已迫使每個員工都要成為知識工作者。讀書可以讓你:改變觀念、改變心態、提升能力、改進方法、借鑒經驗、搜集資訊、產生智慧與知識的累積。

孔老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以書為樂,樂在讀書,不亦人生一大快事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樂在讀書:像管理大師杜拉克一樣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