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

题目:《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我靠的是这一招》

我写了什么?

一个横空出世的公众号“品牌享(ID:branding-enjoy)”的第一篇文章《星巴克产品哲学折射出的8个人性欲望》,在半个月之内火爆互联网。据第一个转发文章的苏杰老师(公众号:iamsujie)估计,单篇阅读量应该在100万的量级水平。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1张图片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2张图片

……

这样的火爆是我自己都始料不及的。所以作为原创作者,好好反思反思总结总结才是硬道理。

我将分成两篇介绍我的感想。今天这篇是从“原创作者的自我修养”角度,下周还会从“产品、运营”角度来一次复盘。

为什么我能写出这篇爆款文章?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写出这篇《星巴克产品哲学折射出的8个人性欲望》?你在星巴克工作?在其他咖啡店品牌工作?还是你是在服务咖啡店品牌的广告公司工作?”我确实是一个混迹广告行业近20年的品牌企划人员,但是我原先服务的客户主要是是汽车、保险类,从来没有服务过咖啡店品牌,所以我的经验其实和咖啡店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也有人问我:“你做过财经作家?你是专职作家?”实际上星巴克的这篇文章是我的第一篇网络文章,也正是想让这篇文章有个发表的渠道,所以才开通了我自己的公众号“品牌享(ID:branding-enjoy)”。我的经验其实和财经写作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还有人问我:“你上大学是学心理学的?你毕业后也一直都从事心理学的研究?”我确实是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但是那是今年4月份才刚刚拿到的证书。我也还没来得及从事任何和心理学相关的事业!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写出这篇爆款文章的绝招恰恰就是——擅长!文章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是我擅长的东西。写这样一篇文章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营销学、心理学、写作,而且还需要对咖啡市场的了解……,如果每一个单打独斗的话,我都不是最棒的,但是把这些综合起来的话,就成了我擅长的、我的特色了。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3张图片

读者可能已经凌乱了:“纳尼?!你不是说你的经验和咖啡店一点关系都没有吗?你的经验也和财经写作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也从来没有从事过心理学的相关事业!到底怎么回事儿!说说,说说”。

我擅长什么?

第一,我虽然没有做过咖啡店品牌的相关工作,但是我却善于观察事物。在观察后还会去挖空心思去想这到底为什么呢?即便是这个事情跟我的工作生活可能毫无关系。

举个例子,前台湾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为什么会到最后关头才出来参选台湾领导人?(如果有人关心这个话题,可以关注公众号“品牌享”和作者聊聊。)再举个例子,初中青春萌动期的时候,我看出了很多同学之间的暧昧,所以跟一个同学说了我的观察结果,比如谁喜欢谁,这个同学又喜欢哪一个……把很多同学都配成了对儿!结果是,同学把我的话告诉了其他同学和老师,我被迫要在全班面前做检讨、还要找同学挨个道歉。这么囧的经历背后其实是我善于观察事物的一个写照。

第二,虽然我没有做过财经记者也不是专职作家,但是我却善于将我的心得用文字表达出来。上学期间,我最发怵的课程就是语文了,其中写作文更是我最头痛、最不擅长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工作以后码字。我的工作是品牌企划,需要经常写企划案。我也曾经做过客户服务工作,看着copy的写的软文实在是看不过眼,就自己亲自上阵写,结果还发表了。我有一个非常可亲也非常严厉的心理咨询师,每次和她见面之后我都写作业、写感悟!这些经历让我这个最不擅长写作的人居然也渐渐能码文字了,而且码出来的文字真有人爱看!

第三,虽然我今年刚刚拿到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但是我却早已善于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品牌企划的其中一个技能就是洞察人性,然后才能写出打动消费者心理的企划书。而且我在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之前已经研究积极心理学六七年了。而且在这六七年里,我不仅把心理学运用到了工作中,还发现心理学的学习还能帮助自己成长并且给周围人启发。

嘿嘿,听起来很反差吧?!跟自己工作生活无关,但是却经常观察!曾经最不擅长写作,现在却能码出大家都爱看的文章!没有从事心理学的工作,但是却研习积极心理学六七年!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呢?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4张图片

为什么原本不擅长的却变成了我所擅长的呢?

有人会说“是因为时间吗?因为在品牌企划、积极心理学、码文字方面,你的经验都远超过5年了!”。

“一万小时定律”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但是,很多人即使工作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成为专家。成为专家、在一定领域成就一番作为,有比“一万小时”更多、更深刻的东西!这到底是什么呢?

1、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写这篇爆款文章所需要的三个能力,都是我喜爱的事情:

首先,品牌企划的工作是我喜爱的。上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一门心思想做营销企划工作,当初虽然自己都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但是现在细细想想,心底里的那份执着恰恰就是热爱,我爱企划工作。所以尽管薪水不多,还经常苦逼的加班、改方案、做研究,但是我却勇往直前地做了近20年。

其次,积极心理学是我喜欢的。接触积极心理学是因为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所以痛定思痛之后我开始自己学习心理学,发现自己越来越好了,工作生活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而且这些知识还能给周围人启发,我如获至宝地开始更加勤奋地自我修习心理学。

再其次,写作业也是我喜欢的。我不是喜欢纯粹地写作,而且企划工作中和咨询作业中,我开始喜欢把心得写出来,这里面浸透着的是我对工作和生活的那份热爱,所以我开始爱上码文章。

每个人都会感受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那份忘我的精神。比如有人爱打游戏,可以整宿整宿坐在电脑前打游戏,不喜欢的人可能会说:傻X啊!但是,曾经被家长深恶痛绝地打游戏,现在也成就了一大批专业玩家和创业者,也成就了一个产业生态链。你还敢说,那些打游戏的都是不务正业吗?

所以,问问你自己:”我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出现这个忘我的精神”?这背后就藏着你的喜爱。

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就就像是你遇到了喜欢的女人/男人、孩子看到了漫画书一样,你会更加投入、更加专注!这份投入和专注会让你更快、更快乐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变成自己擅长的东西!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5张图片

2、走出舒适区

对于我来说,做企划工作、研习心理学、写作业也不是我开始就擅长的,尽管里面有这我的热爱,但是我也面对过很多很多的困难和挑战,苦逼地熬夜写企划书的时候,在朋友知道我自学积极心理学并且开始找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后问我:“你有病吗”的时候、在我痛苦的码字写作业的时候,这都是我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是我走出舒适区的时候。我们需要不断踏出自己的舒适区进入挑战区,才能让我自己在某些方面不断精进。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舒适区”的概念。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能帮我们建立心理防御屏障、稳定自我情绪等作用。但是一个人要想有所成长,就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进入挑战区,舒适区的范围会越来大,挑战区和冒险区的范围会越来越小。我们所擅长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擅长!然后再走出舒适区,再然后我们会更加擅长……

从我们出生开始,学会爬行、学会走路、学会跑步、学会说话、学会写字……,这每一步的成长都需要依靠我们踏出舒适区的勇气和行动力。现在只需要你尝试着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尝试做一件过去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或是自己以为做不了的事情。比如,主动承担一个困难的项目,公开做一次演讲,做了一次或两次以后,你会发现,改变自己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6张图片

3、不断学习

过去的光阴流逝我记不清年代

我曾经认为简单的事情现在全不明白

我忽然感到眼前的世界并非我所在

二十多年来我好象只学会了忍耐

难怪姑娘们总是说我不实实在在

我强打起精神,从睡梦中醒来

可醒来才知这个世界变化真叫快

这是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中的歌词。是啊,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世界变化的真是太快了,如果永远停留在原有知识水平,那么不进步就是退步了,而且会退步越来越快!

就拿我这次参加《产品家读书会》来说,我以近20年的传统行业的广告经历进入互联网从业者群里,我发现我真的是井底之蛙啊,那么多的新的互联网事物、那么多的有理想、有抱负、也有能力的90后选手们,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光彩夺目!比如我参加的一个小组的组长就是个90后的大帅哥,我们这些年长于他的选手们都心甘情愿地跟着他一起做事,即便是没有拿到毕设的投资,我们依然开通了这个“产品Plus(ID:PM-Plus)”的公众号。这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就是看到了这个90后选手身上的那些可贵的东西,是我暂时不具备的可贵的东西!

学习不仅仅是“孙悟空跟着唐僧”那样、更加不仅仅是“跟着能人学习”。环顾一下四周,看看你的周围,你会发现能人很多,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都可以有我们学习的东西!再上上网,发现在互联网里冲浪,真的有太多我们可以学、值得学的东西了。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7张图片

4、刻意练习

在我开始做品牌企划工作的时候,还只是个毛丫头,我花了半个月时间写出来的企划书到了老大手里就剩下一页了,基本上整份PPT都是老大重新写的,而且还是老大一天就写完了。后来我开始慢慢学会独立写企划书了,开始越来越受到老大和客户好评了,然后我还是不满意,仍旧不断学习练习怎么把企划书写的更好。即便是工作近20年后的现在,我还是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我认为我需要一辈子去练习怎么做好品牌企划。这也就是我上馒头商学院、苏杰老师的《产品家读书会》的原因。

对于我来说,写专业性的、类似于教材的文章似乎更擅长,现在坐在这里写这篇带有叙事色彩的文章,对我来说就是走出舒适区,就是刻意练习“其他方式写文章”的能力,写这样的文章所谓耗费的时间远远大于我写专业色彩的文章,但是经过刻意练习,我相信我能越写越快,我能写的越来越好!(不能与专业作家比,自己跟自己比,越来越好就可以了!)

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心理学家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科比如果没有每天的刻意练习,能成为伟大的篮球运动员吗?那么,你呢?你的工作、你喜爱的事情,你有没有走出舒适区,并且不断刻意练习呢?!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8张图片

5、长时间的积累

在苏杰老师转发文章的开头写道“看来徐同学没少喝咖啡”。这背后透出的就是第五条“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就象我们小时候学步、学说话、学写字,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做得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者我能写出星巴克的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常去星巴克喝咖啡。实际上我每年喝的咖啡不会超过5杯。那我为什么还能有这样的洞察呢。

其实也源自于积累,不是喝咖啡的积累,而是职业习惯性的刻意地知识积累。以前我在电通的老大曾经多次跟我们说“做企划一定要知识面广,研究点儿什么都会对你们做企划有帮助”。这句话我记住了,而且也一直都在践行。所以以前看到一些文章里面的一些就会记住了(不是刻意记忆,而是无意识地积累)。比如爆款文章中香气的那一条,就是N多年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讲述香气是星巴克的品牌特色,写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香气为什么能成为品牌特色呢,结合心理学思考的话,原因可能是什么呢?然后再根据自己思考的结果上网查询佐证资料,香气那一条就完成了。还有,我在《产品家读书会》分享过一篇春晚的文章,同学们说那次分享就像是中国文艺史一样。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平时日积月累的知识,在我写文章、做企划的过程中都逐渐用起来了。

这种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刻意完成的,以前我所积累的那些星巴克的信息、春晚的信息,我也没想到有一天我会把他们变成我的公众号文章。所以,朋友们,不论你积累了什么,无论是刻意的还是无意的,有一天它们可能就会派上用场,还可能是大用场!如果有人认为你所做的事情无用而嗤之以鼻,那么不妨回他一句“你怎么知道这些不会为我所用”!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9张图片

说了这许多,总结总结吧:

从我的经验来看,能把一件事儿做好,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擅长!

试想一下,让罗永浩和Papi酱互相写对方的书、做对方的事儿,结果会如何?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10张图片

让吴承恩写《红楼梦》、曹雪芹写《西游记》,结果会如何?


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_第11张图片

把一件事情变成为自己“擅长”的,就需要:这件事是你喜欢的,你走出舒适区、不断学习、刻意练习、长时间积累!

找到你所喜欢的、也经过了长时间积累的东西,那就会更快变成你擅长的东西。即便是90后,想想过去的那20年经历,你也会找到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把这些擅长的东西发挥出来,你也会成为下一个罗永浩、下一个马云!

即便是你现在做的事情实在是你喜欢但是又不擅长的东西,那也没关系,从现在开始不断走出舒适区、学习、练习、积累,有一天你也会成功!专家不分年龄,李叫兽是个90后!

PS:又是一个有些跑题的作业,但是,我的能力就是我的技术,所以跑题还不算太严重。

对于读书会来说,一边行进一边调整,也是特色噢。既然有了突发事件,那么就跟着突发事件走走试试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20+徐颖+为什么我能写出单篇百万阅读量的文章+#第2组第7周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