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的悲剧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题记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突然失火爆炸,引发了人类核能历史上的最大悲剧,辐射量相当于400颗当年投放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这场史无前例的科技灾难震惊了世界,也让世人记住了这个位于乌克兰北部的城市,切尔诺贝利。

      时隔30年,这场惊天浩劫所带来的灾难依旧影响着成千上万的人们。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的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记录了无数个切尔诺贝利的受害者,他们身份各异,有医生,有教师,有作家,有摄影师,有农夫,有政府官员,也有最普通的城市居民。这场灾难让不同政治立场、不同社会阶级的人们有了相同的恐惧和诉求,在那一段段独白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忆、去记录这段灰色的记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带着无尽的力量,震撼的,恐怖的,还有绝望的。在那里的人,没办法说出“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这样的话,因为活着,代表了更多的折磨,更多的痛苦。阿列克谢耶维奇写下的这本书,为她带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但更多的,是让世人走近切尔诺贝利,更深刻地去了解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的灾难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谎言是最大的恶魔。也许正是因为在事发后当局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导致了后果的严重化。那是个特殊的时代,中央政府控制着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政府表面上是一片祥和,实际上却官僚主义成风,腐败不堪。所以即使发生了核爆炸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下,汇报给莫斯科核专家和苏联领导人的信息也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严重歪曲事实!同时,在这样情况极为严峻的时刻,苏联政府选择对邻国进行隐瞒实情,事情最终在瑞典Forsmark核电厂工作人员的发现下被曝光。举世震惊。

     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核辐射是什么?原子是什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政府却告诉他们这些东西会夺取性命!可是,他们依旧对此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他们看不见摸不着,他们无从判断。他们只知道,森林依旧是绿的,花儿依旧是盛开的,庄稼依旧是茂盛的,但是他们却被告知要放弃牛奶和马铃薯,要丢弃全部家当,要撤离家乡。他们眼看着宠物被屠杀,土地被剥离,庄稼被销毁,泪眼婆娑,心如刀割!后来,所有人的生活都变了,世界上仿佛只存在两种人,切尔诺贝利人,和非切尔诺贝利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下的访谈者中,在事故后到过切尔诺贝利工作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人大多数是年轻人,热血,爱国,并且奋不顾身。让我震撼的,不是他们的工作,而是他们的勇气和选择。也许带着时代因素,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但是对于这样的一群人,我的心情感动之余又带着悲哀。就如有位受访者所说,“有人对我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将生命的价值看得太低了。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一个愿意牺牲自己的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个体。他只是想着生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他也许之前只是个无名小卒,如同背景一般毫不起眼。而现在,忽然间他当上了主角。这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渴求。我们的诉求是什么?我们的意识形态又是什么?你得到了一个用死亡换取人生意义的机会,还能被后人敬仰。你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这样的死亡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样的死亡换来的是永垂不朽。”也许,每一个甘愿奉献自己的人都是追寻者,在漫漫一生中找寻着自己的角色,如今有了一个能够用死亡换取永垂不朽的机会,显得多么珍贵和有价值。

       其实,切尔诺贝利从来就不是历史,它就是现实,它就这样存在于每一个幸存者的身体里。它不应该被丢弃,它应该被铭记。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再出现另一场切尔诺贝利的悲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切尔诺贝利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