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从《原则》谈到个人知识管理

最近有本书特别流行,叫《原则》,作者是桥水资本的创始人Ray。


【随笔】从《原则》谈到个人知识管理_第1张图片

书非常吸引人,昨晚读到此书,一下没忍住就读到了半夜将近三点。

《原则》这本书,大体上说的是一个成功人士的诸多原则,林林总总几百条。

但每一条原则背后都透露着作者深刻的智慧。

这些原则是怎么来的呢?

Ray说,因为他和市场博弈了三四十年的经验,这些年的经验就让他总结出了一个个投资的原则。

而他按照这些原则来做所有投资的决策,居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好奇Ray是怎么总结出他的原则的,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太重要了。

因为这个世界上90%的人并没有人生原则,这也限制了大多数人的人生成就。

如果《原则》这本书能回答“普通人如何总结出自己的人生原则”就太棒了。

可惜没有。

Ray的观点是,暂时不要费力气了,直接用我的原则吧。

当然啦,这是一条捷径,直接照搬成功人士的原则,到最后我们也有可能得到和Ray差不多的成就。

而且世界各地的很多人因此受益,纷纷给Ray写感谢信。

但不是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自己又怎么会严格执行呢?就好比不是自己辛苦追来的男神/女神,自己又怎么会好好珍惜呢?

打个比方,Ray在书中提到的人生成功5步法就特别有意思:

1. 找到你热切想实现的目标;

2. 找到暂时无法实现的障碍;

3. 搞清楚障碍背后的真正的问题源头;

4. 找到解决方案;

5. 贯彻并执行。

Ray反复失败最终才得到了上面的公式,他也在创业与生活中反复实践五步法的原则。

但很多普通人连“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那这样的五步法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非又是一碗鸡汤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

几乎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则。

这些原则被写成各种各样的书在市场上贩卖,比如《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但这些原则真的可以让一个普通人拿来就用,并根据这些原则严格地规划决策流程吗?

做不到吧。

毕竟没有血与泪,没有真实经历融入在里面,这些原则可能坚持着坚持着就放弃了。

所以我在读《原则》的时候,我脑子里有个问题一直在盘旋着,那就是: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怎么才能总结出自己的原则?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甚至半夜3点实在困得不行了关掉手机打算睡觉,我在枕头上也翻来覆去无法入眠。

因为我脑子里一直都是这个问题:

一个普通人到底应该怎么总结出自己的原则?

虽然Ray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不要在意原则到底是不是你总结出来的,只要把我的原则直接拿去用就好。

用着用着你就会发现我的原则有多好了。

但我明白,这样得到的原则,很大可能在一个月或者一年之后就会忘得精光。

我经历过太多这样的事了。

所以到底一个普通人应该怎么总结出自己的原则呢?

白天工作的时候我抽空就会考虑这个问题,想着想着,我突然有了些眉目。

我意识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Ray的原则,实际上都是base在他的真实经历之上的。

像《原则》这本书,开头的一百多页都是Ray在介绍自己的真实经历:

说自己是怎么进入哈佛求学的;

说自己是怎么成立桥水资本的;

说自己是怎么爱上大宗货物期货的;

说自己是怎么破产的;

说自己又是怎么让桥水获得竞争优势的;

说自己是怎么善用人工智能的。

也就是说,如果Ray没有这样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以及工作经历,他是不可能总结出上百条原则的。

Ray在书里提到一个细节,那就是,他在每次做决策的时候,都会记录下那一刻他是为什么这样做决策的。

这太令人震惊了。

那在这个前提下,Ray的成功就变得有迹可循了:

Ray是个极度理性的人,他把生命中的一切都当成了“数据”。

他把在哈佛求学的数据收集起来;

把做大宗货物期货的数据收集起来;

把成立桥水资本的数据收集起来;

把他破产失败的数据收集起来……

他把活着的、有成长意义的每一个片段,都当成了数据采集到自己的“人生数据库”当中。

甚至采集自己的数据还不够。

他还把新加坡立国总统李光耀的数据采集了过来;

把苹果乔布斯的数据采集了过来;

把历史智者王(河蟹)岐山的数据采集了过来;

把微软比尔盖茨的数据采集来过来为他所用。

采集过来之后,这些数据交汇融合,就如乔布斯所说的“connet the dots”一样,一个个的点变成了面,然后形成了Ray上百条的原则。

因为这些数据都是非常优质的数据,所以总结出来的原则,就无限接近“宇宙的真相”,同时也就相当于是编程世界里超高效率的函数。

要做任何决策,Ray只要把信息输入进去,然后看看函数会返回出什么结果就行了。

原则就像黑匣子,不管数据如何,它都只管按照规则,把数据处理成可返回的结果。

因为Ray这个人极度理性,他总能根据函数的返回结果来行事,从来不会照顾自己或者他人的感受,所以他才收益于“宇宙的真相”而获得巨大成功。

这就是Ray能总结出原则的秘诀,也是他能成功的秘诀。

而这一切的一切,源头在什么地方呢?

源头就在于,Ray他在不停地收集数据。

没有数据,Ray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生活原则、工作原则和投资原则。

正是因为他在善于汇总数据,善于记录自己决策的每一个瞬间,所以他才能总结出原则,让随后的每个决策都用上“函数”这样的快捷方式。

Ray本来也是个普通人,但他用这样的方法总结出了自己的原则。

那作为普通人,想要形成自己的原则,方法也就相当明确了,那就是也要和Ray一样不断收集生命中的点滴,形成自己的数据库。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本质上,普通人的“数据库”其实就是这个人的“知识库”。

可惜很多人的知识库在出了大学之后就不再更新。

他们不再阅读,不再学习,也不敢和层次更高的人交流。

他们闭塞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安然自得,全然忘记自己的知识库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更新。

又或者,很多人虽然尝试着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但根本就不做任何知识管理。

他们学了很多课程,看了很多书,听比自己厉害的人传授了很多经验和道理。

但这些信息却像一个个零散的点一样被储存在大脑中,并没有如“connect the dots”一样连结成面。

这就是许多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形成自己的原则的重要原因。

上个周末起,我就在苦苦思索一个普通人到底应该怎么做知识管理这件事。

这太重要的了,因为这关系到这个人能不能形成自己的人生原则。

不做知识管理,一个人就没法形成自己的原则,或者一辈子都只能用别人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生活。

这多悲哀。

所以我从上周末起就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知识管理。

经过很长时间的深入思考,我总结出一套普通人也可以执行的知识管理策略。

我把这套方法称之为是“厨师策略”。

什么是厨师策略?

比如你是一个厨师,你想做出最美味的菜,甚至还想成为一个美食家。

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你一定要有足够优秀的食材。

所以第一步,你就应该从你的农场取材。

比如你种了水稻。

那怎么处理水稻才能得到优质的食材呢?

很简单。

先割稻子(收集);

然后送到打谷机里去掉枝叶,保留稻谷颗粒(提取);

而后通过鼓风机吹去杂质,保留下纯粹的稻谷(筛选);

再然后建立单独的仓库存储(分类);

除了稻谷,还有高粱,小麦,鸡,鸭,鹅等等,都是这个处理方法。

最后得到的食材都应该单独分类并存储。

只有这样,一个厨师才能在做菜的时候最高效率得到食材并作出菜肴来。

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糟糕的厨师。

他们的食材库不仅食材稀少,而且混在一起凌乱不堪。

那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厨师想做出一道好菜就难上加难。

我们的知识管理也是如此。

最开始获得的只能是信息(水稻)。

怎么把信息加工成可以储存在我们知识库里的知识(白米),和厨师策略一样,也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收集:在这个阶段,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新的论点或给旧有论点增加论据,感觉有用就收集,不求甚解;

2. 提取:把收集到的内容提取出来,摘抄核心论点与论据;

3. 筛选:无用的删除,虚假的删除,确保找到第一手案例;

4. 分类:做分类或打上标签,容纳到自己的知识图谱中去;

随着自己“食材库”的壮大,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鸡和米混在一起可以做出黄焖鸡米饭。

这就是再创造,你会拥有属于你的原则。

当然,拥有自己知识库会是件很美妙的事,因为它还能提高你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决策能力。

比如,当哪天你碰到你所不知道的菜,你能瞬间明白菜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就是分析判断能力。

再比如,哪天你还能分辨出菜品的优劣,甚至不用吃下去就知道该不该吃。

这就是决策能力。

想做出各式各样的菜品,关键就在于自己的食材库一定要足够庞大。

同样的,一个普通人想要形成自己的原则,关键就在于自己的知识库是不是足够庞大。

怎么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呢?

我发现使用“印象笔记”能极大效率地帮助一个普通人建立知识库。

我先放一个截图,后面得空再在此基础上做深入探究:

【随笔】从《原则》谈到个人知识管理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从《原则》谈到个人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