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接一年,电影不等人。
当你还在翻看去年的观影记录,盘点着“2019年度十佳”的时候,没想到2020年的年度十佳,已被这部电影悄然预定一席。
它就是
[极速车王],颁奖季的热门选手,目前豆瓣评分
8.5,IMDb
8.3,烂番茄新鲜度
92%。
[极速车王]
Ford v. Ferrari
中译名和海报,会让人联想到2013年的那部高分赛车电影[极速风流],只不过这一回,双男主不再是对手,而是
合作关系。
[极速车王]依旧是“双男主+真实事件改编”,参考[爱尔兰人][好莱坞往事][教宗的承继],这似乎成了一种“神作套路”
[极速车王]是
克里斯蒂安·贝尔和
马特·达蒙的首次搭档,分别两度陪跑奥斯卡影帝的“苦命兄弟”。两人在电影中的造型,轮廓分明,粗粝写在脸上,正是美国60年代男子气概的化身。
这是贝尔的又一部冲奥之作,也顺利入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是今年的
奥斯卡影帝之争属实激烈,“小丑”凤凰、“戛纳影帝”班德拉斯、老司机,贝尔这次怕是又悬了,但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
克里斯蒂安·贝尔(右)和马特·达蒙(左),
电影立项阶段,双男主原本考虑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但因为档期原因计划告吹
[极速车王]原名叫作
[Ford v. Ferrari],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
福特与
法拉利两大汽车企业的争夺战。
最初是两种商业模式的竞争——来自美国底特律的流水线VS 意大利摩德纳的手工作坊,此后进一步蔓延至
赛车领域。
随着故事的深入,会发现在福特与法拉利的明争之外,福特公司内部的暗斗才是电影的核心冲突,存在于公司高层的管理者和赛车团队之间。
电影所讲述的这段历史,在2009年出版的书籍《Go Like Hell》中有详细记录
▼
60年代初期,美国战后婴儿潮一代躁动不安的年轻人,他们在购车方面,并不会优先考虑福特的汽车。
因为福特汽车缺少一种标榜“酷”的
企业文化,而法拉利则不同。
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
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
(24 Hours of Le Mans)中,法拉利在过去5年间
(1958-1962)拿下了4个冠军,法拉利的车标就象征着“胜利文化”。
“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在法国勒芒举行,全程8.36英里,赛车要连续跑24小时。起点和终点都在体育场里,赛道穿过田野乡间,曲折蜿蜒,变幻莫测,在1966年以前,美国产的汽车从未赢得过该赛事冠军
可是因为法拉利在开发高性能赛车方面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公司难以为继,而福特恰好处在寻求战略转型的节点。
1963年,福特试图
收购法拉利,这也是矛盾的根源。
福特允许法拉利保留自己的车队,但是拥有一票否决权。恩佐·法拉利不接受这种结果,强硬回绝了福特,还羞辱了一番亨利·福特二世。
不久后,另一家意大利的汽车公司菲亚特并购了法拉利。有人猜测,法拉利与福特的谈判只是一种策略,为了向菲亚特施压,同时给自己抬价。
交易失败,被人利用,还遭到言语攻击,这能忍?
亨利·福特二世放话,“设计福特自己的赛车,参加‘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找最后的汽车工程师,最好的赛车手,不惜一切代价,在法拉利骄傲的领域正面击败他们”。
福特高管中失意的销售代表李·艾柯卡瞄准了这次翻身的时机,他找到了曾经获得过“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冠军的
卡罗尔·谢尔比
(马特·达蒙饰)。
卡罗尔·谢尔比(马特·达蒙饰)
卡罗尔·谢尔比在1959年驾驶着一台英国产的阿斯顿·马丁赛车获得了“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冠军,阻止了法拉利的五连冠。而后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参加赛车比赛。
谢尔比欠了福特一大笔零件的货款,他以汽车工程师的身份接下这份活,又找到了他心目中最好的赛车手
肯·迈尔斯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
肯·迈尔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
集结完毕,复仇开始。
谢尔比和迈尔斯互相配合,在一次次试驾和改进中,将福特的参赛用车 GT-40 Mark I 调校至近乎完美。
可临近比赛,福特的高级执行副总裁利奥·贝贝背后献策,一副小人模样,干预谢尔比的车队。
他担心迈尔斯会出言不逊,有损福特公司的形象,以“迈尔斯不是福特人”为由,拒绝让他参加比赛。
福特的内部车手参加了1964年的“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惨败;1965年,四辆福特汽车没有一辆完赛。说好的雪耻,变成了羞耻,法拉利又连庄了两届冠军。
直到1966年,谢尔比直接说服了亨利·福特二世,“想要赢得比赛,不能受一套套官僚作风的束缚,即使是错误的人在领导车队,我们依然造出了比法拉利的更快赛车,剩下的,就是让最熟悉这辆车的人去参赛”。
谢尔比驾驶改装后的赛车 GT40 Mark II 赛车带着亨利·福特二世飙了一圈,飙得他老人家泪流满面,“我真希望父亲和祖父能活到现在,感受这辆车的速度”。
最终,在
1966年的“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福特汽车包揽了前三名。
那场比赛标志着60年代汽车耐力赛的一个
转折点,加上随后的三年
(1967年-1969年),福特完成了四连冠,和法拉利二分整个60年代,也就此在国际上一炮打响,走出了企业危机。
▼
六零产物
就像故事发生的背景一样,这部电影也展现出了60年代美国电影的工整与扎实。
150分钟的片长,娓娓道来,叙事节奏像是掐着秒表精心设计好的一样,搭配泛黄的复古色调,确实如旧时穿越而来的产物。
打个比方,同为赛车电影,和“速度与激情”系列相比,[极速车王]就如同电影里的法拉利公司。不求量不求卖,图的是工匠的心安理得。
[极速车王]的导演是
詹姆斯·曼高德,翻看过往履历,或许也能理解这种做法。他最近的代表作是[金刚狼3:殊死一战],可以说是漫威电影中最反套路的异类,它甚至不像是一座“主题公园”。
[金刚狼3:殊死一战] 豆瓣8.3,IMDb 8.1
曼高德从塞尔吉奥·莱昂内的电影中汲取灵感,用
西部片的拍法去拍一部赛车电影,“对于车手来说,赛车就是他们的
武器,就是牛仔的枪。他们发动引擎,以每秒7000转的速度驾驶,这就是一场枪战”。
正因为这是一场
战斗,所以它不是完美的比赛。兵不厌诈,比赛过程谢尔比使了一些阴招,他先是偷走了法拉利车队的计时器,然后往他们的场地上扔了一颗螺丝钉,让法拉利团队误以为是赛车上掉落的,瞬间惊慌。
电影的剧本走向也很老派,三位编剧打造出了坚实的
三幕结构:在电影开端迅速让观众代入两位讨喜的男主身上;再安排赛车比赛内外的竞争,为两位主角提供好斗的性格动力;最后把重心转移到迈尔斯身上,以他在比赛中的表现作结尾。
比赛过程的众生相,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一部赛车电影中,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被赛车完全夺走,因为车手和赛车一样充满活力。赛车代表着意志和勇气,而每一个车手,都试图“粉碎”其他人的希望。
狂飙突进
和整部电影的老派气质相吻合,电影中各种炫目刺激的赛车戏,主创们的要求就是:
多用实拍,少加特效。
相比于空间自由的街头追车,[极速车王]中的赛车戏会更难拍,更加考验调度,因为有
场地限制,每一圈都是相同的赛道,在重复之中要不断呈现新花样。
[极速车王]通过
多机位的拍摄和干净利落的
剪辑,使得赛车戏看起来不重复,不单调,有并行的跟随视角、车手的第一视角、看台观众的视角,以及上帝视角,防止视觉上的疲劳。
如今的勒芒赛车道在50年间进行了多次改造,与60年代有所不同。所以主创们通过当时的照片和录像,在加利福尼亚州罗萨蒙德的赛车跑道
(Willow Springs Raceway)仿建了勒芒的赛道。
电影中的一场重头戏,福特汽车与法拉利汽车在穆尔桑直道
(Mulsanne Straight)竞速,道具组直接在赛道旁铺设了
6英里长的轨道进行实拍,因为导演说“不想要看起来带有卡通效果的后期特效”。
摄影师芬顿·帕帕迈可
([内布拉斯加][致命ID][当幸福来敲门])也是个死扣细节的主,道具组为他制造了特殊的赛车:演员在高速行驶的赛车里手握方向感,在车顶的一个吊舱里,由22名参加过“勒芒拉力赛”的职业选手完成驾驶。
然后把摄影机架在赛车里,以便拍摄到演员驾驶的画面。
还有一辆被道具组称作“
科学怪人”
(Frankenstein)的高速跟拍摄像车,车体安装了各种摄影机。
在一辆GT40赛车(前)中,职业驾驶员在吊舱中操纵赛车;后一辆车为Frankenstein,在赛道上跟拍
最具挑战性的画面,是拍摄夜间落满雨水的赛道,每一辆赛车看上去就像一只浑身光滑的出笼猛兽,在无规则的斗兽场张牙舞爪,狂飙突进,急速转弯。
因转动而发出火光的车轮,就是猛兽跳动着的心脏,这是属于赛车电影的暴力美学。
[极速车王]的艺术总监罗伯·约翰逊说了,“电影中的大部分预算都用在了
造车上”。
无法全部动用真车,所以就要单独制造,小到一根安全带,都要确保
年代感。
赛道上时常发生的撞车戏,导演的要求也是,尽可能用真车,真撞。把一辆赛车从时速70英里的移动平台上发射出去,在赛道上的其他赛车经过前坠毁。
报废一辆车道具车,才算完成一个撞车镜头。
英雄主义
从本质上来讲,[极速车王]不能看作是一部纯赛车电影,它是关于尊严与骄傲的——当你的尊严遭到践踏,为挽回骄傲应该怎么做。
压垮亨利·福特二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恩佐·法拉利的那句话,“你不是亨利·福特,你只不过是亨利·福特二世”。言外之意,吃老本,不配位。
所以,亨利·福特二世决定在赛道上回应法拉利。
当迈尔斯被告知不能驾驶福特的赛车去参加“勒芒24小时汽车拉力赛”,他点了点头,表现得很平静,接受了这个结果。
在比赛开始后,仍然开着收音机专心收听比赛,他放不下,心有不甘。
所以当谢尔比再一次找上门来,两人打了一架,但迈尔斯愿意继续代表福特参赛。
迈尔斯被要求减速,等待另外两辆落后的福特汽车,好让三辆车同时冲过终点线,以此造势。
他非但不听,反而猛踩油门,打破了赛事的最快圈速,跑出一条完美的路线。
发泄过后,他心满意足,若有所思,然后开始减速。他摘下墨镜盯着后视镜,这一次后视镜里除了风景和赛道,再也没有其他赛车的身影。
他不需要再去跟别人比,只需要跟自己比。对他而言,名次已不重要,他没有遗憾了。
最后迈尔斯果真丢了冠军,他还是表现得很淡定,“一切只是为了卖车,是吧?”。
“勒芒24小时汽车拉力赛”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也是汽车行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营销工具
一窝蜂涌到冠军车手旁边的记者也相当讽刺,他们盯着记分牌上面的名次,迎接新王,完全没有人在意,真正的冠军应该属于迈尔斯。
迈尔斯把手搭在谢尔比肩上,对于这种无能为力的局面,他的回应是,“我们换个车队,去把冠军再次赢回来”。
在赛道上,来自对手的压力往往不是最大的,因为它足够
纯粹,足够简单,比速度,谁更快,谁胜出,然而来自福特高层的决议却充满了各种变数。
与其说这也是对手,不如说是集团对个人,上流对底层的一种压迫。
在商业利益与理想主义的冲撞后,后者看似输了,但这也是电影最巧妙的地方,它将一场失利演绎成了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
在资本主义的食人魔爪和工人阶级的自我奋斗之间,电影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鸿沟,它们的对立是如此悬殊,以便让人们明白:迈尔斯和谢尔比是在
为神圣的自我而战,而不是为了某个车队。
在外人看来,他们两人只不过是企业为了达到商业目的的棋子。但反过来想,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这场比赛中,为了实现自我理想,企业和比赛也只不过是他们的棋子。
所以,究竟谁是谁的棋子?
这也正应了那句话:
这个世界上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新一年伊始之际,希望这句话同样能激励着我们,继续走下去。
▼
影迷互动
哪部体育题材电影令你印象深刻?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