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者要唤起自己的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苏霍姆林斯基
最近,我发现“熊孩子”这个词在网络上比较流行,查了一下解释——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百度百科)
在老师看来,“熊孩子”基本就是习惯比较差、自控能力较弱、比较调皮的学生。网络新闻中经常报道关于“熊孩子”惹祸的事情:爬出窗户上晾衣架、划豪车、脑袋卡入健身器材……
“熊孩子”的出现与孩子的家庭环境及其教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学校里,教师在教育管理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可能会让“熊孩子”的问题更严重,如果教育方法得当,会帮助“熊孩子”有一定的转变。
我以工作中一个案例谈一谈教育“熊孩子”失败的教训。
失踪的孩子
一天下午小龙找到我说,饭卡里的钱不能用了,好像被人挂失了!我帮他去餐厅一查,饭卡果然在上午被人挂失,但当时有人立刻补办了小龙的饭卡。
补办饭卡必须得有班主任的签字和教导处的盖章,难道有人冒充我签的字?我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这两天找我签字补办饭卡的学生,好像只有小奕同学。
我问,小龙,你有没有发现小奕有异常表现?
小龙说:“有!不知怎么回事,这几顿饭,都是小奕请我吃的!他也没说什么原因!”
看来这与我的判断没有出入。
我找到小奕,问清楚了情况。
果然如此。小奕先是到我那里说要补办饭卡,开出证明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小龙,挂失后,又补办了饭卡。
这样,小奕手里就拿到了小龙的饭卡,小龙手里的饭卡已经被挂失,不能使用。
我批评了小奕,并令其写一下这件事的过程,准备让家长来。
小奕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不已,更害怕自己的家长来学校,于是就出现了以下严重的事情。
上午大课间,有同学跟我报告说小奕晕倒在楼梯上了。
我们马上请医务室大夫来观察治疗,并拨打120。
经过一医生检查,孩子问题不大。
第二天我在电话里跟家长通报了“饭卡”这件事。过了几天,小奕的家长说孩子怎么也不愿来上学了。
我心里暗想:孩子可能有了压力,因为个别孩子已经知道这个情况了。
家长没有办法,只能在学校附近住宾馆,每天接送孩子,我也跟孩子聊了聊,希望他能正确面对这件事。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为此内疚。
孩子心里压力还是很大,家长当然不同意他的转学想法,于是矛盾发生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们提心吊胆,现在想来仍心有余悸。
第一节课上课了,小奕没来上课。我连忙给家长打电话,家长说,早上孩子去学校了!
我预感事情不妙,抓紧跟学校汇报此事!
小奕失踪了!
家长首先报了警,我们学校查遍了监控,我发现小奕当天早上出了宾馆后,根本就没有进学校!
他去哪了?我们和家长骤然紧张起来!
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小奕的家长问遍了亲朋好友及小奕的小学同学,仍没有找到。我们学校也没有丝毫线索。
这种感觉是焦虑至极!
到了小奕失踪的第二天晚上8点多,小奕父亲给我打电话:孩子找到了!
原来是这样的:小奕感觉有压力,不想在这个学校上了,父子之间发生了冲突。于是,他便坐上车四处游荡,不知怎么坐上一辆长途汽车,跑到了一个100多公里的地方去了。
孩子终于安全归来,家长放心了,我也长长舒了一口气!
最终,小奕转学了。
事后,我反思这件事情,我应该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尽量避免孩子面对如此大的压力,虽然这些问题是孩子自己惹出来的,但作为未成年人他们也有心智未成熟的一面。
例如,了解事实真相后,我应当迅速帮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避免这样的信息外露,将此事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免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同时,在不告知孩子的情况下,跟家长沟通并及时观察孩子的情况。
而我的一点疏忽,造成了小奕的恐惧,对班级同学的恐惧、对父母的恐惧、对学校的恐惧,他只能选择逃离来避开这个环境,更进一步,如果他选择更极端的方式来逃避那会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孩子犯错都其产生的根源,可能与其之前生活的环境有关,也可能与其所接受的教育环境有关,也与孩子的个性有关,但是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变自己,将其塑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不断地去指摘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作为一名教育者,即便是我们指出孩子的缺点,也一定是为了帮助他们改变而指出。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说:“真正的教育者要唤起自己的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