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是什么

《肖申克的救赎》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是什么_第1张图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与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1,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你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完全隔离了。

  第4,让你感到无路可逃。

  有了这4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形成,同样贯穿于“体制化”之中。“体制化”是著名电影《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演绎的重要概念。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饰)这样谈到“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该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他在肖申克监狱(体制)下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离不开这座监狱。

《肖申克的救赎》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是什么_第2张图片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的Redemption的意思是“赎回;偿还;补救”,因此“救赎”非常完美地解释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围绕“救赎”主题的是:

1,安迪对自己的救赎:从一开始不让自己沦陷于监狱生活(对比于和他同时入狱的胖子第一晚就受不了),到对“姐妹花”的不懈奋力抗争,到为自己的信念而坚持写信,挖洞等,到最后在挖好隧道后一开始并不急于越狱,因为他对自己的救赎并非“越狱”而是一份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坚持自己的清白——“越狱代表了罪恶的一方,便永远没有人相信自己的清白”,所以最后的决然越狱其实是对自己的最终救赎——“我本无罪,我需要自由”。

2,安迪对狱友的救赎:给予狱友在监狱里前所未有的啤酒,音乐,舒适的图书馆;给予年轻的狱友汤米·威廉斯教育;给予他的好朋友瑞德心灵慰籍的口琴,对于人生的深深的思考——“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影片中特意对比瑞德在获释审批中的改变)。这些给予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救赎,点燃一个人对生活的希望无疑是对他的救赎。

3,安迪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因为有了安迪,“姐妹花”被以恶制恶了;监狱里出现了音乐、舒适的图书馆;典狱长等人的丑恶脸面被揭下,监狱变得干净了一些。

(其中对于“救赎”,并非从监狱出来重获自由。从老布克50年里呆在监狱到出狱,那只从小哺育长大的鸟儿是他在狱中的救赎,出狱后反而没有了那只可以心灵寄托的鸟儿,他的自杀和瑞德出狱后的新生活形成对比,暗示了安迪对于瑞德的救赎)

备注:本文转载于豆瓣

你可能感兴趣的:(《肖申克的救赎》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肖申克的救赎》救赎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