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 2016.8.29 ]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著 /渠海霞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豆瓣评分:8.6 ★★★★☆
★ 作者,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
О 青年有困惑,禅师有智慧,只说故事太浅,只讲道理太深,于是禅师和青年就恰到好处地相遇了。
本书就是这样一个“禅师”和“青年”的故事。(推荐序二)
О 发生什么事都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XI)
О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推荐序三)
О 如果是在宗教盛行的时代,人们也还有得救。那时,神的旨意就是真理、就是世界、就是一切,只要遵从神的旨意,需要思考的课题就很少。但是现在宗教失去了力量,人们对神的信仰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东西,人人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大家都只为了自己而活,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社会。(XVIII)
О 奥地利出身的精神科医生,阿尔佛雷德.阿德勒于20世纪初创立的全新心理学。我们现在一般根据创立者的名字而称其为“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可以说是与希腊哲学一脉相承的思想。
佛罗伊德和荣格也非常有名。阿德勒原本是佛罗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会员。但是,两人后来因观点对立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和佛罗伊德年龄相仿,是平等的研究者关系,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把佛罗伊德视为父亲的荣格。在世界上,阿德勒是与佛罗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P3)
О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刚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P7)
О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时代的创新意义。佛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很有趣。他认为心灵受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P8)
О 哲人:是的,愤怒的确是一瞬间的感情。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声音中依旧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哲人: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情感。(P12)
О 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佛洛依德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佛顶精神创伤;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
目的论的大前提就是“人可以改变”,而人们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地决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才不幸。(P26)
О 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关系中受伤”。
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及人际关系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去诶单才会遭人拒绝,还可以此为理由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摄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P35)
О 哲人如是说: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P37)
О 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P42)
О 而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的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P44)
О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P51)
О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与祝福。
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也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够摆脱“或与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P56)
О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P62)
О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P81)
О 如果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不可以发怒。
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变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实的自己。(P82)
О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P85)
О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
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 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能改变的也只有自己。。。 那个唯一能被拯救的人只有自己。(P86)
О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分不清界限二十八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干涉甚至负担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P88)
О “人生的谎言”。因为被上司疏远所以无法工作,我工作干不好全是因为那个上司。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是搬出“那个上司”的借口。你也需要一个“讨厌的上司”的存在,一边在心里想:“只要没有那个上司,我就可以更好地工作。”
如果生气的话,就无法冷静思考。认为“因为有那样一个上司,所以无法好好工作”,这完全是原因论。请不要这样想,而是要按过来这样看:“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或者认为:“因为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这就成了目的论的想法。(P90)
我的建议是这样的.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那些事自己的课题,那些事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P91)
О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P98)
О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面白自己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闷在自己房间里,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个小小的避难所里一样。即使能够临时避雨,但暴风雨却不会停止。(P122)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P123)
О 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P127)
О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这是广为流传的“尼布尔祈祷文”,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P147)
О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P171)
О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蓦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然。作为跳的结果,最终会到达某个地方。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P172)
★ 是的,就像小时候表演节目,或是在唱歌的时候,闭上眼睛,只听到自己的歌声的时候,就会感觉很满足,很舒服。
专注使人觉得幸福。☺
О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故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和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P176)
О 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起决定作用的己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P178)
О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P179)
О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