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UED 的价值, 以及为什么做产品

“神码会”是阿里学院 UED 前端团队搞起来的一个小小的分享例会. 每两周一次, 今天已经是第六届, 同时也是 2010 年的最后一次聚会.

今天由雅秋 MM给大家带来了题为 “UED = GOD” 分享会, 如果想索取 PPT, 请移步至 MM blog, 因为这并不是本篇的重点.

会后大家发散了很多, 谈到现在公司产品的弊端, 困惑与囧境. 有些话题, 是我之前做产品时就有过断断续续思考的, 大家的讨论, 也给了我很多新启发. 趁着这个机会记录下来, 希望以后能够将它们点连成线. 提醒一下, 下面的吐槽, 大多只是提出问题, 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不喜欢, 敬请绕过.

UED 的价值体现?

每个团队都在不停寻求和更新着自己的位置, 以期更好表达自己的存在价值. UED 做为一个较新的职位方向, 还缺乏可行的衡量体系或方法来很好的描述其自身定位与价值, 这是事实.

从以前的新蛋, 到现在的阿里巴巴, 我一直在想, UED 为什么而存在? 为了用户吗? 还是为了实现产品目标? 亦或只是为了部门组织结构合理? 这些说辞都太片面, 很难让人信服.

后来, 我想,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呢? UED 做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分支, 出现的前提在于互联网科技的极大进步, 和市场的日趋完善 — 技术进步代表更多差异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而市场成熟则代表着用户的理性成长 — 这也是人类分工的历史经验所告诉我们的.

所以, 我现在试图这样来想: UED 的出现, 就是为了在产品/服务的大同时代, 使产品出现差异化, 并将这种差异化形成核心竞争力, 甚至提炼为产品/企业的灵灵魂和文化, 以完成最初提供产品/服务的目的 — 给我(及以我为代表的目标用户群)提供产品或服务.

除了 UED 外, 传统的产品线中没有哪个职位能够完成如此极端的差异化构成, 这就是 UED 存在的价值.

那么, 该如何去衡量 UED 为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做出的贡献呢?
我认为, 首先要明确的是, UED 的很多工作是不能够简单量化的. 要认识到这么一个问题, 虽然 UED 有着前端开发工程师, 但它并不是开发部门; 虽然 UED 也有着交互设计师和用验测试, 但它也不是产品设计部门 — 并不是说 bug 数减少, 产品的用户体验指标就会上升, 商业目标的实现, 也不能说明这款产品就是成功的. 传统的量化标准, 统计方法并不能很好的描述 UED 的贡献.

我觉得很难去计算, 一名视觉设计花了一整天时间做出的一枚 icon, 和页面 PV/UV 的提升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线性关系. 我也很难判断交互的流程图中, 细小的步骤回路流程和整站的流量, 转化率之间成什么样的比例.

所以我认为, 要看一家公司是不是真的能读懂 UED, 进而重视 UED, 看他是怎么评价 UED 的贡献就可知一二 — 我知道现在业界没有一套可行的统一标准, 但这不是不做为的理由, 恰恰这正是我们该进行研究的动力.

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到太好的办法. 今天会上大家提到的很多方案, 都是很可行的方向, 例如在信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进行 A/B 测试. 又比如坚持进行用户测试, 搞焦点小组, 等等. 具体的执行细节, 就不属于我本篇吐槽的范围了.

说到底, 我是觉得在量化”每个页面的切图时间, 每个 icon 的设计时间”之外, 应该有一套不同标准的评估体系. 例如评估受测页面的平均跳出率.

产品的诞生

这个问题更大, 也更有趣. 下文中, “产品” 即指实际的产品(及其相应的增值服务), 也指提供的服务.

为什么会有石器? 因为满足了人类狩猎的需求. 为什么会有蒸汽机? 因为满足了人类跋涉的需求. 为什么会有黑丝? 因为满足了男人/部分女人的共同需求.

那么我们为什么制作一种产品? 当然是为了满足需求.

满足谁的什么需求呢?

为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也因此也一头扎进分析目标用户群的海洋里, 用户群体, 用户需求, 用户行为, 等等. 现在反而越来越觉得, 这个样不对.

分析目标用户? 用户细分? 那是什么做法? 那是 Yahoo 的做法, 是上个时代的做法. 互联网走到今天, 已经不可能, 也不需要一个全能的 Yahoo 了. 它们都太重了.

现在的互联网, 需要的是很轻的产品. 什么叫轻? 就是功能单一, 就是只满足你的一个需求. 对, 只满足你的需求. 我的想法是, 好的产品首先要得到用户的认可, 谁是它的第一个用户? 就是你自己啊, 手工匠人会把自己都不满意的作品称为佳作吗? 摄影师会展览出自己不喜欢的照片吗? 不会的. 一个不能让自己认可的产品, 不是好产品.

所以, 我觉得, 现在做产品, 首先得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后产品才能够吸引到一群与你臭味相投的人来使用 — 这些人, 不管叫做”朋友”还是别的什么, 它们就是产品的用户, 满足了自己, 就是满足了他们, 满足了你的用户!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 不缺渠道, 缺的是有足够价值被人们传播的产品. 就像 <社交网络> 中的一句台词: 这东西我传给谁不重要, 重要的是, 他们会传给谁. Google, Apple, Facebook, 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首先是牛 B 的产品, 然后才会有牛 B 的用户.

所以, 我觉得不要问这个产品能提供哪些功能帮到用户, 而要问我要用到哪些功能来让我实现需求?
我的需求才是最真实的, 满足我的产品, 才有了它最基本的价值.

吐槽完毕, 接下来该考虑的是, 怎么样在工作中去把这些天马行空的虚幻想法, 变成真实的实际. Over.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 UED 的价值, 以及为什么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