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讲记之二 (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孔子年十七,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

今天继续与大家分享《孔子世家》,孔子十七岁,这是鲁昭公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35年,孟釐子是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的家长。“病且死”这个“且”是将要的意思,也就是讲生了重病,快要去世了。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诫就是告诫,嗣原意是接续、继承,就是告诫他的继承人孟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这里的圣人是指正考父,下面会具体介绍。古人称圣人并不是像我们现在孔子、老子、佛祖我们才称为圣人,在那个时候只要才能德行出众也就可称成为圣人。“灭于宋”这个灭是指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为华督所杀,其子奔逃到了鲁国这件事,即孔子他们家族的这一支在宋国没有了。

下面就开始讲孔子的祖先正考父的事迹。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余口。’其恭如是。”。

弗父何与厉公是兄弟关系,弗父何是正考父的曾祖父,弗父何本来是可以继承宋国国君这个位置,但是让给了他的兄弟厉公,正考父辅佐了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也算是三朝元老了。“三命兹益恭”就是说,正考父在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的时候,先后三次被提拔,但每次提拔后表现出的是越来越谦恭。鼎铭是纪念正考父家庙中的铭文上写的文字,写的什么呢?“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正考父一命为士,二命为大夫,三命为卿,第一次受命的时候是躬身弯腰,第二次受命时腰就弯的比第一次程度就更深了,第三次受命时候就俯下去了。“循墙而走”,就是不敢走路的中间,是指正考父的谨慎,尽管这样也没有人敢侮辱。鼎中的粥为饘粥,讲正考父就用这个鼎煮些粥来糊口度日。“其功如是”,正考父的恭敬勤俭就是这样的。这便是孟釐子给孟懿子具体说明孔丘为什么是圣人之后。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当世”指做国君,“没”通“殁”是死亡之意,“若”是你。孟釐子继续讲,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做国君但是必有贤达者显现,现在孔丘年少但好礼,他不就是贤达的人吗?我死之后你必须拜他为师。

“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立。”

南宫敬叔是孟懿子的弟弟,孔子曾经带南宫敬叔到周朝王城洛邑向老聃问礼,等到孟釐子死了,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宫敬叔就到孔子那里去学礼;就在那一年,季武子,也死了,季平子成了季氏的当家人。

刚才我把孟釐子对孟懿子所讲的话以及他死后孟懿子到孔子那里学习这么一个事情给大家聊了一下。从这么一段,我觉得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东西,有这么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是正考父他做人的低调谦逊节俭这么一种处事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易经有六十四卦都有阴有阳,都是要相互转化的,但只有一卦——谦卦,都是吉,没有凶没有悔也没有吝。就我们生活中来讲,我们也是喜欢与低调谦虚的人打交道,不喜欢与高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打交道。有一次,我在冯老师家里,来了一个客人,好像当过哪个大公司的什么经理,还出过一些书什么的,因为他是来拜访老师,到老师家里经引荐人介绍后,就听他一直在讲,也没有向老师请教什么问题,可能有一两个小时,我其实也感觉老师也有点不舒服,但我修养不好,老师还在听,我就给老师打了报告,说我有其它事先走了。像这种人,可能也有一些才能,但太不谦虚,既然你是到老师这里来请教的,那你应该多听老师说话,最好互相有应,而不是把自己的东西全部表达出来,一直讲自己的成就、认识、理解之类的,若这样,那你还请教什么呢?不该直接搞演讲算了。所以一个是不谦虚,二个是不明理,这是我们需要注意和警戒的。

第二点体会就是我们留什么给子孙的问题,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说过,“留书给子孙未必能读,留财给子孙未必能守,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才是子孙安居乐业之计。”这里顺便谈一下积德的方法问题,积德做好事,最好不要让别人知道,这叫积阴德。最好是“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行之事”,达到样的状态就非常了得。我们做了好事总想被人知道,其实这个就称为阳德,我们要积的是阴德,阴德就不必人知嘛。上午我们阿敏兄才讲了这个,福慧双修,修福就得积阴德,包括《了凡四训》所讲的便是阴德,但不管怎样,我们学雷锋做好事还是要倡导的。

第三个体会是我们要学习孟釐子的远见。孟釐子看到孔子年少好礼,又看到了孔子的祖先是圣人,积了很大的阴德,便说在其子孙之中,必有达者出现,而且明确判断孔子将成为贤者,让他的两个儿子跟着孔子学习。孟釐子这种能力就是分析判断能力,拥有了这种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确实会有非常大的受用,我们作为领导,选拔下属,有了这种能力,那么就能选对人,我们对未来的经济进行判断预测就能判断的准,我们在投资上研判一个企业的未来,也能够研判的准;西方有一句谚语,一滴水也能够折射出太阳的万丈光芒,最高的中医是什么?就是一眼就能看出病来,不需要把脉。在我们中国,其实有一个学者,他提出了一个理论,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他取了个名字,就叫全息理论,其主要核心观点是“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部分是整体的缩影规律,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另外,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17岁的孔子在知礼明事上的能力,在当时的鲁国应该已经有所显现,不然作为三桓之一的孟釐子怎么会知道呢?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贫是指家中很穷,贱是指地位低下,史就是仓库管理员,料量平就是出入公平,仓库管理员嘛,你出账和入账肯定要相等,就像我们财务账的一样,差一分钱那都要查出来对清楚。这一句是交代孔子17岁之后家里没有钱,很穷,地位又低,所以曾经就在季氏家里当过这个仓库管理员,而且在这个岗位上做的很好,做到了帐物相符。

“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司职吏即牛羊等牲畜管理员,“蕃”是盛,“息”是生、养。这里讲孔子还曾当了牛羊管理员,当的效果是什么呢?牛羊繁殖生长很好,很多,茁壮成长。由于孔子做仓库管理员搞得比较好,当牛羊管理员也比较好,所以后来又当了主管建设的司空。这个司空是管理鲁国的建设,还是管理季氏家里边儿的建设,这里没有说,我也没有查到,我判断应该是季氏的司空,司空是主管建设的官员。

这里我们看孔子打工也是非常认真和敬业的,圣人也不是一天炼成的。有句话叫“眼高手低”现在我们都理解为贬义词了,其实就当这样,不管我们有多么远大的理想,还是得从当下做起,《中庸》上讲,“行远必至迩,登高必自卑”即如此。现在有的年轻人,一个工作干不了两年就换一个工作,经常跳槽,一个人如果不能把小事做好,我相信其大事也一定作不好,一个人做好事的必备条件,我个人认为至少要有静气、定心和耐心,这三个东西要想获得一是学习,二就必须通过做事而且是做自己曾经感到有点烦的事,这样炼过来的人,其心静、心定也才能耐住烦心,那未来一定能有所成就。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己而”即过不多久,“斥”即排斥,“逐”是奔波不定。这里讲,过不了多久,孔子离开了鲁国,到了齐国但被排挤,后面要具体讲,后又在宋国卫国之间奔波,最恼火的是还被困在了陈蔡之间,于是又返回鲁国。这一段在时间上有各种说法,我们也不是研究历史的,不去考证,只要明白孔子经历了这么一个艰难的过程就可以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先王之道和仁政,当然这个是从好处讲,但也有人说孔子是四处奔波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我认为这只是表面上孔子经历所展现出来的事实而己,最重要的是孔子其怀大志、有使命、矢志不愈、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才是核心,这种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士”精神、正能量。冯学成先生倡导“重塑中国士精神,重建中国士阶层”其内含即在于此,所以孔子被万世所景仰,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学习的夫子的事迹和言教便是要承继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我们看孔子的人生,很不幸福,三岁老爸死了,刚成人老妈也死了,到处打工,到处推行自己认定的理念,真不易啊!就人生而言,就是这种不易,就是这种经历才锻铸了孔子,才成就了孔子。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如果有,那只能是亲友在您出门前的美好祝福罢了!这点我们要看明白要想清楚,这样的话,在我们遇到困难之时,遇到自认为过不了的坎时,才能顺利过去。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秦汉时的一尺约为23.1厘米,九尺六寸相当于今天的2.2米。孔子在那时是典型的高和帅,但不富,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是富有的,因为那时他己学到了太多的知识。因为孔子长的高,所以大家都认为他与一般人不一样。其离开鲁国后又返回鲁国是因为鲁国又重新善待孔子。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季氏执政者是向孔子抛出的邀请的,这还是因为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冉求,因为冉求在季氏家里当家臣而且在鲁国与齐国的战争中立了大功,所以乘机说了孔子的好话。


丙林戊戌春分之际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世家讲记之二 (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