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壳机动队》的真人版上映,是所有「攻壳迷」的大事。我也忝列其中,在首映当天去凑了热闹。由于走进影院时的期待值并不高,看下来倒是觉得还可以。托一位朋友寄来样书的福,最近在看 William Gibson 的散文随笔集《Distrust That Particular Flavor》,电影里通过特效呈现的浓浓赛伯朋克(Cyberpunk)味道让我觉得很亲切,而且川井宪次为押井守的动画剧场版写的《傀儡谣》在真人版片尾响起时,我瞬间想起了川井亲自上阵击鼓的那个现场演奏版的视频。都是二次元到三次元,隐隐有种「合上了」的感觉。
不过这篇文章倒不是影评。作为一个没有读过原作漫画的人,我想粗浅谈谈的,是动画(数个 TV 版、OVA 系列及剧场版)与真人版所使用过的几种标题字体。
(所有图像资料都基于 Fair Use 原则,拍摄、扫描或截取自 Production I.G 或者真人版电影版权方官方宣传品或视频画面。)
《攻壳机动队》的动画标题字体,并没有从开始就定下某个规范,而是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过几种字体同时出现的情况。但要说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想必是从 1995 年押井守执导的第一部剧场版开始使用的中间带有三角形的主标题 logo。虽然后续作品的海报标题多有变化,但这个 logo 似乎是以「主 logo」的角色,一直在各处出现。
不只是正片,在之后面世的各种周边产品,例如《GHOST IN THE SHELL/攻殻機動隊 2.0 ORIGINAL SOUNDTRACK》和《GHOST IN THE SHELL / 攻殻機動隊 原画集 -Archives-》的封面上,这个设计也多被沿用。
从以上四张图片可以看到,搭配英文「GHOST IN THE SHELL」的日语汉字至少有三种字体。第一张里的无衬线字体选择我认为是不恰当的,与英文字体并不搭配。第二、三张的选择较佳。第二张采用的是森泽 リュウミン EB。海报设计师还在原有字形基础上,拉长了每个字的「撇」的部分,同时为了追求视觉平衡而缩紧中宫,调节了结构和字重。这么一来有点「清刻本悦宋」的感觉,显得飘逸灵动,也「酷」了不少。这样的风格让我想到藤田重信设计的筑紫明朝体的「見出ミン」系列。这是一套带一点手写楷体韵味的、俊秀潇洒的粗宋,同时有刻字和手写的风格,流动感很强,非常漂亮。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森泽リュウミン EB: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筑紫 C 見出ミン:
第三张用的,应该是游明朝 Demibold,无甚改动。(上面三种日文字体的名称,姑且分别翻译成叫「森泽龙文宋」、「筑紫标宋」和「游中粗宋」吧。)
以下是游明朝 Demibold 的字体范例:
而「GHOST IN THE SHELL」所使用的字体都一样,应该是由 Linotype 出品、Morris Fuller Benton 在 1911 年设计的衬线体 Bodoni Bold Condensed。设计师在字形已经收窄的基础上,对排版做了微小调整,进行了一些横向的挤压,缩小了 S 和 T、E 和 L 之间的字偶间距,让标题整体变得更紧凑。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Bodoni Bold Condensed:
以下是海报上标题的扫描截图:
在 2004 年上映的押井守导演的剧场版第二部《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的海报(下图)上可以看到,之前「IN THE」外面的三角形被去掉了,字偶间距被进一步调整缩小,但整体设计还是保留了下来。
衬线体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图拉真石柱铭文。而这里使用的 Bodoni 则是一种经典的现代(Didone 或 Modern)风格衬线体。现代风格带有横平竖直的几何特征,每个字母都像列队的士兵一样站得直挺挺的。得益于刻字技术的进步,对比旧风格(Old Style),现代风格一般采用极细的衬线,具有强烈的粗细对比,重心线的倾斜角度也逐渐接近垂直——这是手工书写向现代排印转变的一个表现。这种衬线体常被用来表现客观、高级、锐利、工业、严肃而不失优雅等特征。所以许多时尚奢侈品牌也用现代风格衬线体作为 logo,比如 Giorgio Armani 和 Burberry 就使用了现代风格衬线体的先驱 Didot,而 Valentino 就采用了跟这里一样的 Bodoni 字体。
Bodoni 是由意大利人 Gianbattista Bodoni 于 1790 年铸造的(据说是受到 John Baskerville 的 Baskerville 字体影响)。它被认为是现代风格字体的经典之一,后世有许多复刻、精修和再设计的版本出现。这套字体有几个字形(glyph)比较有意思,例如它的 M 特别窄,Q 的尾部先垂直向下再转弯,以及 R 的尾部有个漂亮的弧线等等,只是这些特点在「GHOST IN THE SHELL」这几个单词里没有出现。
有意思的是,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在1995 年剧场版的国际版英文海报中,标题字体被换成了 Bauer Types 出品的 Bauer Bodoni Bold 和 Bauer Bodoni Bold Condensed 的「修改混合体」。
未经调整的 Bauer Bodoni Bold Condensed 如下:
未经调整的 Bauer Bodoni Bold 如下:
不过,其实无论是哪种 Bodoni,都非常符合《攻壳机动队》这部探讨科技哲学、未来犯罪和人性纠缠的「文艺动画片」的调性。Bodoni 锐利的尖角和笔直的形态,传递出一种冷峻严肃的态度。这套字体在当年传递出了工业革命之下的时代新风,Production I.G 将它用在《攻壳机动队》这样一部带有反思色彩的作品上,或许可以理解成是某种隐喻?
无独有偶,同样是 1995 年面世、亦属许多人心中科幻神作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在标题字体上也使用了衬线体,但是不像《攻壳机动队》,他们选择了 Fontworks 的マティス EB 这种带有过渡(Transitional)风格的衬线体。也许这么做是为了体现「Evangelion」这个词背后凝重的「时间感」吧。顾名思义,过渡风格是旧风格与现代风格的中间地带。跟上面的 Bodoni 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字形笔画和衬线的粗细差异大有不同。
而在 2002 年《攻壳机动队》TV 版第一季发行时,除了使用上述的 Bodoni 标题,还有如下图中的另外一套标题字体并行出现。标题中的日文部分,似乎是采用了 DynaFont DF 金文体,并且进行了一些装饰性的调整。
以下为未经调整的 DF 金文体:
「金文体」是以 1978 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方壶」上 448 个字的铭文为原型制作的。DynaFont(台湾华康字型在日本的分公司)在设计之时,在不破坏神秘感的前提下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感觉。在《攻壳机动队》这样一出以未来做背景的戏里用上中国战国时代风格的文字,明明是高科技,却搞得像是出土文物一般,大概是为了追求给观众带去强烈的感官对比吧。
而英文部分,则应该是对 Barry Deck 在 CalArts 学生时期设计的 Template Gothic 进行一系列深度修改的结果。以下为未经调整的 Template Gothic Bold:
以下是标题字体:
上下二图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也可以看出,标题字体里有许多 Template Gothic Bold 的影子。假若我的猜测正确,那么刻意不采取现成的军事风格喷涂字体,却转而对现有字体进行大幅改动,这个选择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Template Gothic 是以「不完美」而著称的字体,是「不完美之人类栖居的不完美之世界的不完美之语言(the imperfect language of an imperfect world, inhabited by imperfect beings)」。也许「不完美」这个意象,便是制作方费尽心机想要传达的?
在 2004 年 TV 版第二季《攻壳机动队 S.A.C 2nd GIG》,标题中出现了公安九课的数字「9」的变体,标题字体改成了 Matrix II Bold,调整了字偶间距,为数字「2」使用了更大的字号,并且对标题里的字母「S」了些类似 Matrix II Semi Wide 的「加宽」处理。Matrix II 是 Zuzana Licko 在 1986 年对原来基于 bitmap 的 Matrix 字体家族进行重新设计的结果,是首批 PostScript 字体之一——Adobe 在 1985 年才对外公开了 PostScript 这门语言。打这之后,数字字体设计师可以在电脑上用贝兹曲线画好字形,然后在任意的分辨率和尺寸下进行渲染——在之前,可都是要一个个像素拼起来的。TV 版第「二」季,对应使用 Matrix「II」,不知道是否巧合。顺便一提,据说受到《攻壳机动队》启发而拍摄的《黑客帝国》系列,英文片名也是「The Matrix」。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Matrix II Bold: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Matrix II Semi Wide:
另外可以看到,日文标题部分的字体也做了调整,但乏善可陈,按下不表。
2006 年,神山健治又作为导演推出了剧场版 OVA《攻壳机动队 S.A.C SSS》(并且在 2011 年出了 3D 重制版)。从标题字体来看,这是「全面无衬线化」的开始。日语标题使用了类似中文等线体的字体,朴素端正,十分清晰,但也许是嫌过于单调了,又加了一些(有点莫名其妙的)装饰性元素,大概是想体现未来都市的天际线?「STAND ALONE COMPLEX」使用的是与著名的 ITC Avant Garde Gothic 相似的 URW Gothic 字体,风格上属于几何(Geometric)无衬线体,与等线体在视觉上倒是很搭配。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URW Gothic:
比较有意思的是「Solid State Society」的部分,使用了与 Matrix II 一样,同为 Zuzana Licko 设计的 Lunatix 字体,并且将其手动倾斜(slope)了(这套字没有 Italic 版本)。「Lunatix」跟「lunatics」同音,也就是「精神异常者、狂人」的复数形式——而这部剧场版里的确有许多疯狂痴癫的情节。上面的日文等线体和英文几何无衬线体都是清晰,理性、简洁,没有手工感,并且非常冷静的字体。而随着视线往下移动,瞬间转换成仿佛是歪咧着嘴在疯笑的 Lunatix,这可以说是通过字体在讲故事了。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Lunatix:
与此同时,这部 OVA 的蓝光碟封面设计就比较糟糕了。在这截图的方寸之地就出现了三种风格五种字体搭配三种特效,令人眼花缭乱。我猜这位平面设计师的年龄应该比较大,所以会为「GHOST」和「SHELL」两个单词选择用类似 Bob Newman 设计的「Data 70」这样的字体来体现「科技感」和「未来感」——这思路在上世纪 90 年代也许还行得通,但这样的设计放在 2006 年,就有点「落伍」的感觉了。
在《攻壳机动队 S.A.C SSS》之后,接下来登场的是 2013 年到 2014 年期间推出的四部剧场版《攻壳机动队 ARISE》系列,由黄濑和哉担纲总导演一职,在电视放送时的标题叫《攻壳机动队 ARISE ALTERNATIVE ARCHITECTURE》。下图海报标题里日文「攻壳机动队」和英文「ARISE」使用的字体应该是基于某种(我看不出来的)美术字体深度修改而成的。而「GHOST IN THE SHELL」和下面的每部之名称,使用的则是 Bank Gothic 字体的 medium 和 light 两种字重版本。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Bank Gothic Medium:
电影海报或者游戏封面的副标题,经常会用 Bank Gothic 来写(在上面「S.A.C 2nd GIG」那张图里,右上角的「VOL 06」也是用了 Bank Gothic)。但在这里采取这个字体,除了「跟主标题字体比较搭配」之外,或许暗含有向前作致敬的意味——Bank Gothic 的设计者与 Bodoni Bold Condensed 一样,都是 Morris Fuller Benton——当然更可能是我想多了。从十几年前强调「不完美」的 Template Gothic,到整齐稳重的典型「都市标牌字体」Bank Gothic,时代审美在变,《攻壳机动队》的导演、叙事方式和内容也随之不同。打个奇怪的比方,从大改 Template Gothic 到直接使用 Bank Gothic,仿佛一个喜欢动脑筋鼓捣改装车的暴走青年,十几二十年后变成了四平八稳地开着沃尔沃送孩子上学去的中年大叔。虽然孰高孰低见仁见智,但总归让人不禁有点唏嘘。
2015 年,依然是黄濑和哉执导,《攻壳机动队 新剧场版》上映。这是《攻壳机动队》漫画诞生 25 周年的纪念作品。
标题的日文部分在某种中宫比较小的粗黑体上进行了不少「喷涂式字体」风格的修改。我推测元字体是森泽出品的ゴシックMB101 B。英文「GHOST IN THE SHELL」部分则使用了放大字偶间距的 Linotype Ordinar。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ゴシックMB101 B: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Linotype Ordinar Regular:
最后……终于说到了真人版。真人版的标题延续了之前几作使用无衬线字体的做法,但是恢复了最早的「IN THE 三角形」设计,应该算是在致敬 1995 年的剧场版第一部。在不同的地区和渠道,宣传品上的字体使用有所不同。
英文版海报使用的都是无衬线的 Futura 字体。
虽然现在无衬线体常常被用来表达「科技感」,但要论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其实无衬线体要早于衬线体。无衬线体可以大致分成四类:早期无衬线(Grotesk)体、新无衬线(Neo-Grotesk)体、几何(Geometric)无衬线体和人文(Humanist)无衬线体。
而 Futura 则是几何无衬线体的典型代表。所谓「几何」,就是强调字形的几何形状,使用寥寥数种几何图形(圆形、矩形、三角形)等等表现出字母的样子。
为了增加可读性和易认性,Futura 字体的顶角和底角非常锐利(同时也跟「IN THE 三角形」这个元素很搭配),小写字母的升部降部偏长,许多字形都做了近乎正圆的处理。在「GHOST IN THE SHELL」这几个单词里,我们可以看到貌似正圆的「O」。只有当与真正的几何正圆对比时,我们才会发现 Futura 的 O 的形状是经过调整的,水平方向的笔划被微调修细了一些。
第一张图里的标题字体,是直接用的 Futura Book——它本是正文排版字体,在这里被用在了标题之中。第二张,则应该是在 Futura Medium 的基础上自行「增肥加粗」增加字重的成果——至于为什么不直接使用 Futura 家族里的 bold 或者 heavy 版本,我猜也许是为了寻求与 Futura Book 在字形上的统一。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Futura Book: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Futura Medium: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Futura Bold: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Futura Heavy:
对比可见,bold 和 heavy 版本的字形在形状上与 Futura Book 有明显不同。所以或许可以推论,Futura Book 标题字体先于第二种较粗的标题字体出现,所以后者要去努力「配合」前者给人留下的印象。
跟大名鼎鼎的 Helvetica 字体一样,Paul Renner 在设计 Futura 时,也受到了包豪斯学派「形式追随功能」思想的影响,强调理性和字体功能——设计师 Chris Daniels 曾经以 Futura 字体设计了一系列关于 Futura 历史的海报,大标题就是「高效与进步」(Efficiency & Forwardness)。另外,Futura 这个词在拉丁语里是「未来」的意思。总的来说,Futura 倒的确是非常适合科幻片。
而也许是为了符合「好莱坞引进片」的头衔,在日文版的海报和网站上,破天荒地第一次没用汉字,而是用黑体的片假名拼写出了「GHOST IN THE SHELL」,也加了跟《攻壳机动队 新剧场版》一样的「喷涂」效果。英文标题部分没用 Futura,倒是选择了老朋友 Bank Gothic,不过只用了 light 一种字重。
以下是未经调整的 Bank Gothic Light:
简体中文的海报上是没有英文「GHOST IN THE SHELL」的,除去化用了三角形这个设计元素和同样使用黑体之外,标题字体方面可谈之处不多。
我并非字体设计方面的专家,这也是第一次写字体相关的文章。而且无论使用日文还是英文,都很难在互联网上找到与《攻壳机动队》标题字体相关的官方资料,所以这篇文章里所有结论皆基于 MyFonts 的 WhatTheFont 字体查找工具和我的自行对比推测。草草写就,肯定有错误或者不全面之处,欢迎各位指出。
(再次声明,所有图像资料都基于 Fair Use 原则,拍摄、扫描或截取自 Production I.G 或者真人版电影版权方官方宣传品或视频画面。)
注:网友奈白不弍指出本文在日文字体部分的错误已于文中订正。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