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肤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的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肤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一、什么是深度工作?什么又是肤浅工作? 1、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2、肤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二、为什么需要深度工作? (一)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在当前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两类人你会发现注定会成功,而且可以推广借鉴: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也就是精英人才。在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当下,有什么窍门能够为进入此类有利领域提供助力?作者认为如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一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二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作者指出,深度工作能够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同时深度工作也也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换言之,学习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如果你很容易做到深度工作,就能轻松掌握愈发复杂的体系和技能,这些体系和技能是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的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换一种说法,使你的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 (二)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从神经学角度而言,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加拉格尔曾经总结道:“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你可以由此思考一下当你在深度努力状态下投入大量时间之时,所构建的精神世界是何种类型。如果你在深度努力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同时,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占据了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这种危险在知识工作中尤为突出,因为知识工作依赖于无处不在的联系,由此产生了极度吸引人注意力的大量分心之事----如果给了它们足够多的注意力,这些分心之事大多都会从你头脑所构建世界中榨取意义和重要价值。所以加拉格尔才会在自己的书中总结说:“我将精心选择目标……然后全情投入。简言之,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我们足够聪明,应该追随他的步伐。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契克森米哈赖有很多创举,而在经验抽样法方面的努力帮助他证实了此前十多年中一直研究的理论:“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他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大多数人认为,放松令人愉悦。我们想要少工作,在吊床上悠闲的过上更多的时间。但是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告诉我们,大多数人都想错了。人们在某一时间段内此类心流越多,实验对象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这样看来,人类在深度沉浸于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可以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包括,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这些概念也都可以用于描述深度工作。所以,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 从哲学角度而言,在信息时代的大多数技术性工作中都有类似潜在的工匠般的匠心存在。无论你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匠人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界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同时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工作,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 三、如何才能实现深度工作?也即深度工作准则。 (一)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 你的意志力并非性格的展现,可以无限制的使用;相反,它恰如肌肉一般,会疲劳。外界的干扰会榨干你的意志力,直到最后无法抵抗。不管你的主观意愿如何坚定,除非你很讲个人习惯。 进行深度工作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如果你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下午正浏览网页,忽然想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一项需要高认知度的任务上,便需要大量抽取有限的意志力,强行将注意力从绚烂的网络内容上转移开。这样的尝试往往以失败而告终。但如果你能够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的实现深度工作。 基于上述观点,下文中介绍的策略可以看作惯例和固定程序的弹药库,根据有限的意志力的科学设计,旨在最大限度的实现日常安排中的持续深度工作。除此以外,这些方法还要求你按照某一特定的模式筹划一项工作,培养习惯,以确保每一次练习开始之前保持高度专注。这些策略中有一些利用简单的启发法控制你大脑的刺激中枢,另有一些则旨在以最快的速度补充你的意志力。 你可以很简单的将深度工作放到优先考虑事项中。但是,利用下述策略,或者由你根据同样的原则设计出来的策略支撑这个决定,将极大提升你将深度工作变成职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可能性。 1、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虽然可能都持深度工作理念,但是不同的人在将深度融入到到工作生活中的哲学却有所不同。 有以下四种深度工作哲学理念: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 你需要有自己的哲学,将深度工作融入你的职业生活中。你必须精心挑选一种适用于你所处特定环境的哲学,因为不匹配的哲学会让你在深度工作习惯成形之前脱离轨道。这种策略可以帮助你同时面对四种不同的工作哲学。也就是说,有很多方法可以将深度工作融入到你的日常工作日程中,因此值得花时间选择一种对你而言合理的方法。 (1) 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肤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这种清晰的状态使他们能够排除纷杂的肤浅关注点,而这些肤浅关注点恰恰是那些在工作世界中价值定位复杂化之人的梦魇。这种哲学需要执行者完全摒弃外界的干扰,全身心的专注的投入自己的深度工作安排之中。 (2)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工作时间,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工作。在肤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按周划分的话,你可以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同样的,如果按年划分,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 双峰哲学认为深度工作可以得到极端的产出,但只有主题在这项工作中弄投入足够的时间,实现认知强度的最大化方可实现。这也是在这种哲学下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整天的原因。早上安排几个小时的时间实在太短,对于一个这种方式的信徒而言根本算不上深度工作。 同时,双峰哲学特别适用于那些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实质投入便无法取得成功的人。 (3)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常安排。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这种方法整合了一种简单的启发式调度(每天都要做这项工作)和一种提醒你做这项工作的简单方法:一种简单标记启发法。 实施节奏哲学的一种常见方式就是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恰如视觉工具提醒工作进展可以降低进入深度状态的门槛,剔除诸如每天何时工作等最简单的日程安排决定,也可以降低这种门槛。 节奏哲学和双峰哲学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节奏哲学下或许难以达到双峰哲学追随者喜好的最高强度深度思考。然而,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节奏日程安排者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4)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提倡的是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专注于所聚焦的事项。正如一位见证者所描述的某位记者的新闻记者深度工作习惯:“一直都很令人惊诧,他会退回到自己的卧室用上一段时间写书,而我们其他人则在露台或别的什么地方闲聊……他会在楼上待20分钟或1小时,我们都能听到打字机的声音,然后他会像我们余下所有人一样轻松的走下楼……工作似乎从来都不会搅乱他的节奏,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愉快的到楼上工作。” 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使头脑迅速从肤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来。未经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这种习惯同时还需要你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这种坚定的信念往往建立在已取得的职业成就基础之上。 2、培养你的习惯。 在选定你的深度工作方式后,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固定化培育,形成一种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非常严格内化的习惯。习惯可以使我们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至最小,使我们能够更轻松的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我们只是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可能会大幅降低。 3、练就经商般的执行。 同时我们还需要像经商一样进行深度工作的执行。将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抓住引领性指标,而不是抓住滞后性指标;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制造一种竞争氛围,驱使我们专注于这些指标;定期开展问责,及时开展总结。 (二)准则二:拥抱无聊。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如同运动员在训练时段之外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一样,如果在自己其余的时间里有一点无聊,你就打发时间,那么你将很难实现最大程度的专注。 准则一教我们怎样把深度工作安排到日程里,用日常惯例和习惯帮助你不断达到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准则二将帮助你大大提高这一上限。接下来的策略正是基于一个关键理念: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训练。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这些策略包括很多方法,从隔离分心到掌握一种特别形式的冥想。所有这些策略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可行的路线图,使得我们从理智因不断分心而受损、不懂关注,转变为真正能像激光一样专注。 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但是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 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我建议你在自己工作的电脑旁边放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上,记录你下一次使用网络的时间。直到那个时间前,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 这种策略背后的理念就是: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情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者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这种经常性的转换可以理解为削弱组织各个部门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通过分割网络使用,减少了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这样就增强了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总而言之,如果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你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的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清除令人分心的活动,而仅仅需要清除这些活动劫持你注意力的可能就足够了。 还有几种策略包括众所周知的罗斯福式工作法则。在你日常工作中,特别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所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此时此刻,解决深度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网页。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解决了任务。 这种策略的主要意图很明显。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冲锋配以截止期限,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部分提供了反复的训练,可以系统性的提升你平时的成就水平。另一个益处就是这些冲锋不与分心兼容(在分心的情况,你是不可能赶在截止期限前完成任务的)。因此,每一次的冲锋都是一个抵抗新奇刺激的过程:你心底里感到无聊,并且贞的想寻求更多的新奇刺激,但是你得抵抗。你抵抗这种冲动的实践越多,你的抵抗力就越强。 你还可以通过有成果的冥想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有成果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这个难题可能是为一篇文章列提纲,写一篇讲话稿,推演一个证明。如同佛教的打坐,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或停滞,但你必须不断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三)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就是,网络工具不断地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消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同时,当前知识分子讨论网络工具和注意力的问题时表现出来很多的无能。明明知道这些网络工具在压榨自己的时间,但是我们却不知所措。一种认为应对社交媒体和娱乐信息分散注意力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激进的“彻底脱离”的想法,正逐渐占据我们文化讨论的主流。 其实在,这些工具并不完全是邪恶的,有些甚至对你的成功和幸福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与此同时,也意识到应该对那些能够经常占据你时间和精力的网站设定一个严格的限制标准,大部分人应该更少的使用此类工具。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然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保证你能清楚的了解如何执行。另一方面,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下一步就是思考你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你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的参与该活动是有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实质性的消极影响,还是无任何影响,现在最重要的决断时刻来了: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还有两个小策略就是阶段性戒掉无聊的社交媒体和不要用网络来消遣。如果你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同时还有可能实现宏伟目标: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四)摒弃肤浅。 越来越多的占用知识工作者时间和注意力的肤浅工作往往不似原本看来那么重要。对于大多数公务来说,如果你减少大量此类肤浅的工作,公务的底线目标也不会受影响。 虽然深度工作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肤浅工作,但这并不意味者你必须像堂吉诃德一样试图把你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其中一个方面是,一定量的肤浅工作在大多数知识工作中是必要的。你应该可以避免每10分钟检查一次只的电子邮件,但是不可能永远不回复重要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明白该准则的目标是减少肤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认知能力的问题。深度工作十分耗神,会将一个人推向能力的极限。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天一小时是一个人能够保持深度工作的合理的上限。对于熟悉此类活动严酷性的人来说,上限可以达到4小时,但是很少能持续更久。 总而言之,希望你能用怀疑的眼光来对待肤浅工作,因为其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却经常被高估。这种工作不可避免,但是你必须对其加以限制,使其不影响你充分深度工作的能力,因为深度工作决定着你的最终工作成效。接下来的策略将助力你的实践活动。 第一就是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为本策略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的时候翻开新的一页。在页面的左侧,每隔一行写下这一天的每一个小时,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时间。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将工作日的每一天划成方格,把活动放在这些空格中。例如,你可以把上午9-11点安排成为客户写新闻宣传稿额时段。你只需围着相应的那几行画一个框,框住那几个小时,然后在框内写“新闻宣传稿”。然后诸如此种形式进行安排。 完成一天的工作计划之后,每一分钟都应该在某个方格里有所体现。实际上,你已经为这一天的每一分钟都安排了时间,此时,请你使用这个工作计划来引导一天的工作。 总而言之,该策略的目的在于帮助你认识到,深度工作要求你尊重自己的时间。要做到真正尊重时间,就提前决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日程都是由内在驱动和外在要求这两股力量决定的,所以开始的时候你对这个主意有所抵触也是自然的,但是如果你想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那就必须打破这种疑虑。 预先计划好一天的工作,好处在于可以判定有多少时间用在肤浅活动上。同时你还需要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准确的对工作进行分类,以便能更好的分配精力进行深度工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下班时间点不能超过5点半、不容易让人联系到等多种方式来摒弃肤浅,将精力集中在深度工作任务上。 四、特例:高管肤浅工作居多,仍然能成功?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有些企业的高管,应该是经常处于肤浅工作,各种繁杂的会议或各种大大小小的审阅、批示中,他们没有深度工作仍然能取到成功。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身居高位之人是没有深度工作仍能成功的主要群体。因为众所周知,此类高管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各种干扰。当然与此同时,这些高管也得到了很好的补偿,他们在当今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重要。 高管工作中分心必然性是在其特定工作中特有的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学着他们的做法也能成功:他们的行为是公司领导者这个特定角色所特有的。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在社会经济的某些角落,深度工作并没有价值,除了高管之外,还有部分类型的销售人员和说客,对他们而言持续联系是其最大价值所在。甚至还有一些人身处身处深度工作有所裨益的领域,却在备受干扰中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成功。 总而言之,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除非你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你所属的职业领域分散精力是重要的,否则,若你能认真考虑深度工作,肯定会得到最好的效果。